王新林,蕭 冰,白曉東,吳丹琪
(甘肅省第三人民醫(yī)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肝細胞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與長期飲酒、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亞硝酸胺物質、黃曲霉素、肝硬化等密切相關,容易經(jīng)門靜脈引發(fā)肝內播散,具有較高的惡性程度,極易發(fā)生復發(fā)和轉移,且可能誘發(fā)肝性腦病、肝癌破裂出血等嚴重后果[1,2],給臨床治療造成較大的困難。經(jīng)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能夠通過栓塞劑阻斷肝細胞癌病灶的供血動脈,導致腫瘤組織缺血、缺氧,達到抑制腫瘤生長、促使癌細胞壞死和凋亡的目的[3],是當前臨床治療肝細胞癌的首選方案。然而,這一治療方案的精準性不夠,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全身毒性反應,也有其較大的局限性。本研究選取2019-04~2022-10本院收治的64例肝細胞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載藥微球加載吡柔比星化療栓塞的臨床治療效果,以期為改良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2019-04~2022-10本院收治的64例肝細胞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符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要求。(1)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組織病理學檢查首次確診為肝細胞癌[4];②患者知情同意研究;③符合經(jīng)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相關臨床指征;④預期生存時間在半年以上;⑤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的心腦肺腎等功能障礙;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病灶發(fā)生遠處轉移;④存在凝血功能嚴重異常;⑤存在相關研究藥物過敏史。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2例與對照組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n=32)
1.2.1 對照組患者予以經(jīng)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①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局麻;②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經(jīng)皮穿刺右股動脈,放置5F導管鞘及導管,實施肝動脈造影,明確腫瘤病灶的具體情況及供血動脈;③以5mL碘化油(國藥準字H42021585,國藥集團中聯(lián)藥業(yè)有限公司)、5mL碘海醇(國藥準字H20083570,福安藥業(yè)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和10mg吡柔比星(國藥準字H20045982,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成乳劑,緩慢注入栓塞病灶供血動脈,再以明膠海綿顆粒(國藥準字H32024096,金陵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藥廠,直徑300~500μm)補充栓塞;④栓塞后再次行肝動脈造影,確定肝內血供及腫瘤病灶栓塞成功后,完成栓塞;⑤拔除導管及導管鞘,壓迫穿刺部位止血制動。
1.2.2 觀察組患者予以載藥微球加載吡柔比星化療栓塞治療:①穿刺與造影等基本處置方式與對照組相同;②采用CalliSpheres載藥微球(國械注準20153771072,蘇州恒瑞迦俐生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直徑150~350μm)加載10mg吡柔比星,以1~2mL/min速度緩慢注入栓塞病灶供血動脈;③栓塞后復查造影、完成栓塞、止血制動等操作與對照組相同。
1.2.3 隨訪時間:跟蹤觀察2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情況之間的差異。
1.3.1 療效判定標準:在隨訪2個月后,復查CT、MR等影像學情況,將療效分為:①顯效:病灶動脈期面積縮小50%以上;②有效:病灶動脈期面積縮小20%~50%;③無效:病灶動脈期面積縮小低于20%或者病灶出現(xiàn)新的進展。
1.3.2 血清學指標:分別在治療前和隨訪2個月后,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Recombinant Glypican 3,GPC3)、甲胎蛋白異質體-L3(Alpha-Fetoprotein Lens Culinaris Agglutinin 3,AFP-L3)水平。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32,n(%)]
觀察組患者隨訪2個月后血清學指標VEGF、GPC3、AFP-L3水平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學指標對比
眾所周知,人體的器官組織都需要血液提供營養(yǎng),肝細胞癌病灶同樣也需要通過血液來提供營養(yǎng)。經(jīng)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肝細胞癌的機制就是通過微創(chuàng)、精準的向病灶提供營養(yǎng)的血管直接注入藥物到癌細胞,然后堵塞營養(yǎng)血管,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讓癌細胞失去營養(yǎng)[5,6],達到縮小病情、控制病情的效果。本研究嘗試應用載藥微球加載吡柔比星化療栓塞治療肝細胞癌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隨訪2個月后血清學指標VEGF、GPC3、AFP-L3水平皆低于對照組(P<0.05),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經(jīng)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在實施完成,化療藥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被肝臟所代謝,而碘化油也會被肝臟消散,從而失去藥物化療的功效。因而,如果用藥劑量過大則會造成較大的全身毒性反應,劑量過小又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這種給藥方式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載藥微球介入是一種新型的癌癥治療方案,能夠吸附、攜帶化療藥物,在體內不可降解,它進入腫瘤血管后一方面可以長久栓塞腫瘤血管,另一方面可以使化療藥物長時間作用于腫瘤內部[7,8],從而起到栓塞與局部高濃度化療的聯(lián)合作用,使患者全身毒副作用大大降低。而吡柔比星作為一種半合成的蒽環(huán)類抗癌藥,與載藥微球的結合成型較好,質地較為柔軟[9,10],可以大幅降低VEGF、GPC3、AFP-L3等血清學指標水平,達到長久栓塞和化療的效果,療效更加顯著。但是,載藥微球加載吡柔比星化療栓塞治療方案的成本和價格相對較高,導致其在基層尚無法大面積普及,還需要持續(xù)進行改良優(yōu)化。
綜上所述,載藥微球加載吡柔比星化療栓塞治療肝細胞癌患者能夠大幅降低VEGF、GPC3、AFP-L3等血清學指標水平,療效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