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源,蔣榮立,鄭菊花
(中國礦業(yè)大學化工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近年來中國礦業(yè)大學結合學校能源資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學校所有學科專業(yè)中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具有特色的“動力中國·課程思政”體系。
《無機與分析化學》是我校理科、工科第一門化學基礎必修課,涉及化學、化工與制藥、能源與材料、環(huán)境等多個專業(yè)。主要介紹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中的一些基本理論,使學生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分析方法和正確表述分析結果,并且理論聯系實踐地結合能源科技方面的應用,為解決生產與科學研究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在課程中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鍛煉學生養(yǎng)成嚴謹、科學的工作態(tài)度,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化學與人類的關系教育學生熱愛科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2]。但是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教學目的,主要原因是無機與分析化學課是學生進入大學后最先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知識點較高中時期是個飛躍性的變化,學生在面臨著專業(yè)課學習的壓力自我管理能力較差,通常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加之課程內容繁雜、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一時難以接受和掌握,容易產生學習的懈怠與負面情緒。如何改善這種狀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知識素養(yǎng),這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3]。
作為施教者,立足基礎理論課教育,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行動與精神上的紐帶,巧妙地銜接到基礎課教學中,真正意義上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為今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能源資源的動力。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產實踐的結果,更是前人智慧、情感與審美意識的結晶。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四大發(fā)明、醫(yī)藥典籍、古往今來科學家事例,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和化學智慧[2]。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在《無機與分析化學》這門以科技性和實用性見長的學科里,核心思政元素可以從文化傳承、開拓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家國情懷等方面挖掘。用好基礎課教育教學平臺,做好學生的文化傳播工作,緊密結合學校辦學傳統,突出學校能源資源特色,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專業(yè)基礎扎實、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高素質人才,讓學生成為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的推動,科技溝通與創(chuàng)新的參與者[3]。本文梳理了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的經典化學史(圖1),概括了中華傳統文化植入《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中的現實意義。
圖1 化學史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精彩紛呈,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交流中吸收著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養(yǎng)分,“不拒眾流,方為江?!?,這種包容、向上的文化正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在講授《無機與分析化學》緒論中無機化學研究的內容時,以我國芯片行業(yè)的卡脖子難題為例,講述無機材料硅由于良好的半導體特性,廣泛地應用于制造各種半導體元件、芯片的基地材料,但是芯片生產技術高度壟斷,進而引出華為等科技公司在技術壟斷的情況下,堅持不斷地學習和借鑒全球的先進科技并吸引國際人才,堅定科技創(chuàng)新的信心和決心,堅持開放合作與自主創(chuàng)新兩手抓,在光刻膠、大尺寸硅片和電子封裝材料等領域實現快速突破。華為公司就是秉持自力更生與借鑒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相結合的包容文化特性,準確把握科學技術世界性、時代性的特征,以全球視野,包容豁達思維推動創(chuàng)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加快流動,形成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快創(chuàng)新資源匯聚的新高地[4]。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包容不僅體現在“樂見其成”,欣賞他人的創(chuàng)新成果、尊重他人的創(chuàng)新成果,也植根在開放包容的分享機制中,以無機與分析化學作為理論依據取得的創(chuàng)新性突破、成果,更是在化學發(fā)展史中綻放光彩。古有“四大發(fā)明”中的火藥,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了歐洲,與世界分享,為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今有青蒿素借助“一帶一路”的引領,作為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邁出國門推廣全球;再到2020年爆發(fā)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以來,中國工程院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面對外界質疑的雜音,能夠頂住壓力、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最終成功研制出了新冠疫苗,使疫情控制成為可能,世界多國也在逐步推進接種中國疫苗,在本次疫情防控和疫苗外援中我國科研人員為全球疫情控制作出了重大貢獻。用這些實例講述開放包容的精神,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培養(yǎng)學生具備包容、認知和適應文化多樣性的意識、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5]。
對待工作認真執(zhí)著、一絲不茍,對待任務與要求精益求精、專心致志的工匠精神,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不斷進步的文化積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縱觀近現代無機與分析化學發(fā)展,一批批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科學家,更是秉承著工匠精神,為化學領域的發(fā)展做出世界矚目的創(chuàng)新[6]。我國的象征之一陶瓷,經過了五千年來流傳沉淀,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特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在講述物質結構基礎章節(jié)時,展示陶瓷的精美圖片,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也了解到不同釉色里面元素組成及含量,在漫長的制陶生產實踐中,是手藝人經過不斷改進和提高得到的一件件超越實用品的藝術品[7]。
事實已經說明,當今人類長久以來建立的技術發(fā)現和科學發(fā)明,火藥、造紙術、陶瓷及青銅器等,大部分來源于中國,我國民族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精華部分已經是我國新技術繁榮和世界現代社會自然科學的重要基礎。在近現代分光光度分析法的課堂講述時,列舉色譜分析的先驅者盧佩章先生的光輝事跡,向學生講述他開創(chuàng)中國第一臺微量體積色譜儀、腐蝕性氣體色譜儀等重大貢獻,以此引導留學生領悟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fā)展,需要有理論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而這些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細節(jié)的精雕細琢和對卓越品質的極致追求[8]。中國制造與創(chuàng)新的非接觸原子力顯微鏡技術,為微觀下分子相互作用研究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實驗途徑。顯微鏡中的最大難點在于核心部件的制造,制造的難點在于工藝,需要不斷地修正、實驗、檢測,有局部缺陷的位置需要手工細細打磨。正是耐心、專注與堅守的工匠精神,突破了國產化高端科學儀器的制備瓶頸,獲得全世界的認可。把這些生動鮮活的例子分享給學生,讓他們認識到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來自于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奮發(fā)進取、潛心研究和精益求精,既要有全身心地投入和深耕細作的精神,也要有長期的堅持和持久的耐心。鼓勵學生秉承老一輩的精神,讓“中國制造”走進世界市場,能把“中國智造”的工匠精神融入世界文化[9];更要秉承著這種工匠精神,學以致用,促進研究成果盡快服務于世界經濟發(fā)展,造福于世界人民大眾,為促進人類進步事業(yè)添磚加瓦。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深刻總結,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必須堅持的“四個自信”,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自信是最基礎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符號,也是在世界文化中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的文化淵源[10]。通過無機與分析化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化學發(fā)展史中中國化學家的貢獻,了解中國化學家堅持本民族文化自信的美德。比如侯德榜作為民國時期的無機化學家,為了解決當時中國缺堿的情況,沖破國外技術封鎖,放棄國外的優(yōu)越環(huán)境回到中國,在惡劣的條件下帶領科研團隊,不斷摸索得到了制備高品質純堿的工藝[11];在講述原子軌道能級圖徐光憲規(guī)則時,介紹徐光憲先生結合國家建設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量子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稀土化學等領域取得了成就;尤其是圍繞國家戰(zhàn)略需要,提出了適于稀土串級萃取理論,引導稀土分離技術的全面革新,催進了中國從稀土資源大國向高純稀土生產大國的飛躍。徐光憲先生在科學研究中堅持“立足于基礎研究,著眼于國家目標,不跟外國人跑,走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路”的信念,正是對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完美詮釋。
這些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所處時代的工業(yè)基礎和教育基礎遠比不上今天。但正是有著從跟蹤模仿到超越引領的信心、勇氣和智慧,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為當代科技發(fā)展領先世界奠定了基礎。在原電池章節(jié)里,結合新能源領域的熱點問題,針對目前廣泛使用的鋰電池存在的鋰資源儲量少、價格相對較高等問題,介紹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電力電子、電池研發(fā)等關鍵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技術,在市場中占據大量份額,幫助學生樹立解決實際問題的理想,增強學生學習乃至以后從事能源行業(yè)的自信心[12]。分享這些事例告訴學生,當今的中國、以及全世界,面臨著全新的歷史任務,要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繼承、發(fā)揚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邁出自信的步伐。
《無機與分析化學》這門課程內容多、知識面廣,我們要利用好這門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跨越學科、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在基礎課中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方式方法,全面立體展現中國風格、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開放包容、精益求精、文化自信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神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這種價值觀深植學生心中,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未來在能源資源領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讓我們的民族文化魅力在化學教學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