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璋林 宋慶爽 王傳晨
(濟寧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霄云煤礦,山東 濟寧 272213)
霄云煤礦西翼軌道下山聯(lián)絡巷用于滿足三采區(qū)通風、運輸和行人的需求。巷道設計標高-787.5~-788.9 m,地面標高為+37~+37.7 m,總長度為410.8 m(平距)。巷道斷面為直墻半圓拱形,荒寬5300 mm,荒高4450 mm,墻高為1800 mm,拱高為2650 mm,噴層厚度150 mm。巷道圍巖主要為細砂巖、粉砂巖,局部夾雜有泥巖和砂質(zhì)泥巖。西翼軌道下山聯(lián)絡巷原支護方案如圖1。
圖1 西翼軌道下山聯(lián)絡巷原支護方案(mm)
巷道采用錨網(wǎng)索梁+噴漿支護,全斷面支護16根規(guī)格為Ф20 mm×2400 mm 高強預應力錨桿,使用200 mm×200 mm×10 mm 鐵托盤,間排距為800 mm×1000 mm;錨桿外露長度為10~50 mm,每棵錨桿均使用2 支MSK2550 樹脂錨固劑藥卷,錨桿扭矩設計值為300 N·m,設計預緊力不小于100 kN。沿巷道掘進方向在巷道中心線及兩側各偏2000 mm 施工錨索,按照“一二一”邁步式布置,即沿掘進方向每排均為3 棵錨索,錨索施工在兩排錨桿中間。巷道進行噴漿支護,噴射混凝土強度為C20,噴體厚度為150 mm。
當圍巖為粉砂巖和泥巖時,巷道變形量較大,所采取初始支護方案不足以維持巷道穩(wěn)定。
根據(jù)工程地質(zhì)條件,以粉砂巖圍巖條件下巷道穩(wěn)定性為例,應用FLAC3D對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建立數(shù)值模型的幾何尺寸為40 m×40 m×40 m,包含網(wǎng)格數(shù)目為47 萬。巖石力學參數(shù)參考《霄云煤礦巖石力學試驗研究》,具體參數(shù)見表1。
表1 煤巖力學參數(shù)
西翼軌道下山聯(lián)絡巷埋深為830 m,對應埋深應力載荷約為20.75 MPa。根據(jù)霄云煤礦地應力測試結果,最大水平應力大于垂直應力,為垂直應力的1.48~1.64 倍。此處側壓系數(shù)取最大值,對應水平應力為34.0 MPa。
1)圍巖應力。巷道開掘后圍巖最大主應力分布特征如圖2。圍巖的最大主應力峰值為70.06 MPa,應力集中區(qū)主要分布于拱頂和底角。兩底角應力集中區(qū)影響范圍較大,在巷道底板具有貫通趨勢,說明圍巖受水平應力作用較大,容易導致巷道發(fā)生底鼓。最大主應力分布狀態(tài)與巷道拱頂開裂、網(wǎng)兜和底鼓趨勢具有一致性,解釋了西翼軌道下山聯(lián)絡巷的力源特征。
圖2 巷道圍巖垂直應力
2)圍巖塑性區(qū)。巷道圍巖塑性區(qū)分布如圖3。巷道幫部屈服形式主要為拉伸型,屈服范圍約0.5 m;巷道頂?shù)装逯饕l(fā)生剪切屈服,拱頂屈服范圍為1.0 m,底板屈服范圍為1.7 m。
圖3 巷道圍巖塑性區(qū)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圍巖最大主應力近水平方向,應力集中區(qū)從拱頂、底角和底板表面向上下內(nèi)部圍巖延伸。由于圍巖應力以水平應力為主,塑性區(qū)主要發(fā)生在拱頂和底板,造成拱頂擠壓開裂和底鼓破壞。
軟巖巷道圍巖強度低,結構松散,極易破碎,巷道圍巖的自穩(wěn)定性差,巷道開挖后圍巖變形量大、變形持續(xù)時間長,巷道變形破壞嚴重,不利于施工安全與圍巖控制。所述巷道巖性主要為細砂巖、粉砂巖,局部夾雜泥巖和砂質(zhì)泥巖,采用原有的支護方式難以維護軟巖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提高圍巖自身承載能力以及穩(wěn)定性是控制此類巷道變形的關鍵所在。
根據(jù)前期巷道圍巖應力分布特征分析,巷道底角和幫部圍巖位于垂直應力集中區(qū),拱頂和底板圍巖位于垂直應力卸壓區(qū),巷道幫部圍巖位于水平應力卸壓區(qū),拱頂和底板圍巖位于水平應力集中區(qū),巷道出現(xiàn)較明顯的底鼓趨勢。巷道圍巖控制的關鍵部位為拱頂和底板,可在原支護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設計。
根據(jù)巷道圍巖的應力和變形特征,得出巷道圍巖兩幫拱基線處的變形較大,巷道底角應力集中程度較高。在前述分析的基礎上,考慮支護成本和施工效率,針對巷道圍巖巖性提出對應的優(yōu)化支護方案和參數(shù)[1-6]。
應力集中區(qū)主要表現(xiàn)出從底角向底板延伸的趨勢。巷道拱頂和底板圍巖發(fā)生剪切屈服,幫部圍巖發(fā)生拉伸屈服。在原支護方案的基礎上增加幫部和底角錨索,以減小水平應力對底板的擠壓和剪切作用。新增錨索長度為4500 mm,幫部錨索位于拱基線位置兩根錨桿中間,鉆孔垂直于巷道表面;底角錨索鉆孔位于底角兩根錨桿之間,下扎10°~30°。新增錨索與原錨索設計相結合,形成五花布置如圖4、圖5。
圖4 巷道支護斷面(mm)
圖5 拱頂及兩幫幫部支護展開(mm)
1)錨桿:選用Φ22 mm×2400 mm 的預應力高強度錨桿支護,間排距800 mm×1000 mm。
2)錨桿托盤:200 mm×200 mm×10 mm鐵托盤。
3)鋼帶:建議采用T 形鋼帶,鋼材Q235,尺寸140 mm×10 mm。
4)錨索:拱頂選用Φ21.8 mm×6500 mm 左旋預應力鋼絞線,間排距1600 mm×2000 mm,配合14#槽鋼錨索梁支護,“3-4-3”布置,錨索與錨桿插空布置。幫部和底角選用Φ21.8 mm×4500 mm左旋預應力鋼絞線,間排距750 mm×2000 mm,配合錨索梁。
5)錨索托盤:為長方形鋼板,規(guī)格為長×寬×厚=200 mm×95 mm×20 mm。
6)錨索梁:采用14#槽鋼加工制作,長度為3000 mm,分別距兩端500 mm 預留一矩形孔,預留孔規(guī)格為長×寬=100 mm×30 mm。
7)錨固劑:每根錨桿用2 支MSK2350 樹脂錨固劑固定,每根錨索用3 支MSK2550 樹脂錨固劑固定。
8)網(wǎng)片:采用2000 mm×1200 mm 的金屬方格網(wǎng),網(wǎng)孔規(guī)格為100 mm×100 mm。采用14#鐵絲搭接。
3.2.1 高強錨桿施工工藝
1)安全檢查,進行臨時支護:初噴、鋪設錨網(wǎng)、升起前探梁。
2)錨桿鉆孔:采用MQT-130/2.75 型風動錨桿機配B19 中空六棱鋼釬、Φ27 mm 金剛石復合鉆頭打眼,按間排距定出錨桿眼位,首孔眼位應選擇巷中位置,其余向兩邊進行施工,確保錨桿外露10~50 mm,孔深2300 mm。
3)安注樹脂錨固劑:通過錨桿孔將2 支MSK2350 樹脂錨固劑裝入錨桿孔,用錨桿慢慢將樹脂錨固劑推入孔底。
4)攪拌樹脂錨固劑:用攪拌頭將鉆機與錨桿螺母連接起來,然后升起錨桿鉆機,當鉆機升到錨桿盤接觸頂板巖面時,停止升錨桿鉆機,攪拌15~30 s 后停機。
5)緊固錨桿:錨固劑凝固60 s 后再次啟動錨桿機使用錨桿注頭將錨桿緊固,錨桿盤緊貼巖面,最后用扭矩扳手或風動扳手擰緊螺母至錨盤緊貼巷道壁面,使錨桿扭矩不小于250 N·m。
3.2.2 錨索施工工藝
1)施工錨索孔:采用Φ27 mm 金剛石復合鉆頭打眼,根據(jù)巷道斷面支護設計位置定出錨索孔位,拱頂錨索孔深總長6500 mm,幫部4500 mm。
2)樹脂錨固劑:通過網(wǎng)孔將3 根MSK2550 錨固劑裝入錨索孔,用鋼絞線慢慢將樹脂錨固劑推入孔底。
3)將錨索穿至錨索孔內(nèi),按上錨索盤及鎖具。
4)攪拌樹脂錨固劑:用攪拌頭將鉆機與錨索連接起來,然后升起錨桿鉆機,當鉆機升到錨索盤接觸頂板巖面時停止,攪拌20~30 s 后停機。
5)緊固錨索:15 min 后,用MQ22-400/40 礦用錨索漲拉機具漲緊錨索,預緊力不低于200 kN。
西翼軌道下山聯(lián)絡巷采取支護優(yōu)化設計施工后,采用十字布點法進行巷道位移監(jiān)測,結果如圖6。巷道頂?shù)装宸€(wěn)定時間約為20 d,拱頂變形量為28 mm,底板為41 mm。兩幫變形持續(xù)時間為30~55 d,最大位移值為43 mm。監(jiān)測結果表明圍巖變形得到有效控制,巷道支護優(yōu)化設計可靠。
圖6 巷道位移監(jiān)測結果
針對霄云煤礦深部大斷面軟巖巷道的圍巖穩(wěn)定性控制難題,以西翼軌道下山聯(lián)絡巷為例,在巷道原有支護方式基礎上,根據(jù)圍巖垂直應力、水平應力、最大主應力分布特征進行支護方案優(yōu)化,提出了對應的支護參數(shù)和施工方案,對其他類似工程可在實地考察論證的基礎上適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