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談及城市風貌,園林是蘇州人離不開的話題。蘇州的園林,曾經是藏在深處,不顯山不露水的私人園林,是文人顯貴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處在城中貼近山水的桃源。時至今日,園林不僅僅是城內星星點點的美景,更代表著整座城市獨特的風景和氣質,它以更開放,且?guī)в鞋F(xiàn)代化的功能,走進人們的生活。不純粹彰顯古典風貌的城市園林,我們把它們叫作蘇州的公園。
蘇城不斷發(fā)展,公園隨之演變
公園,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城市近代文明的進程。
蘇州不外如是。蘇城的第一座現(xiàn)代公園,是蘇州公園,它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公園”。
作為春秋吳地子城的遺址,它在唐宋已“春日民眾可入游樂”,只可惜元末隨著張士誠王府被焚毀,變成了人少地疏的皇廢基。五四運動后,蘇州各界人士倡議建造一座包含圖書館、文物陳列室、會堂、音樂亭等科學文化娛樂設施俱全的公園,并選擇了這塊子城遺址處。1920年,江陰旅滬巨商奚萼銘捐贈5萬銀元開始了籌建。蘇州工專土木科學生測繪平面圖,再由上海公董局法國園藝家若索姆規(guī)劃設計。同年7月末,先在園中部荷池南建成一座城堡式兩層、四面鐘樓的圖書館。館東側臨池則設為“東齋”茶室,西南角建西亭,園東南辟池名“月亮”,池邊修廊,紫藤紛披,又植樹4000余株。1927年7月25日,編劇徐碧波與蘇州作家程小青、翻譯家葉天魂、南社社員錢釋云在此創(chuàng)辦“蘇州公園電影院”。蘇州公園成為現(xiàn)代城市休閑生活的標志性去處。20世紀20年代,城內外古典園林極少開放,這處公園成了民眾心中最佳的城內樂園。
直至今日,蘇州公園內部的格局幾乎未變,但以它為中心,城市內早已如雨后春筍般建起了眾多的公園。它們以不同的風格,反映著不同的時代特征與城市樣貌。
低調“藏”在車流邊的,有帶狀的三香公園,它作為當時蘇州新城區(qū)首個街頭公園,于1986年8月對外開放。一池綠水,一間茶室,不用多少面積,就可容納附近新建小區(qū)內居民的閑暇時光。
桂花公園,建成于1998年,是充分利用并結合古城風貌的代表。它占地16.5公頃,東面與古運河相擁,南面綿延數(shù)里環(huán)抱在郁郁蔥蔥的古城城垣和運河的綠水旁,有可漫步的環(huán)古城健身步道,也有能登高品茶的城樓,更栽種了大量蘇州市花——桂花。
隨著城市的進程,人們熱愛真山真水的情結愈發(fā)濃郁。濕地公園,成為都市人群接踵而來的放松地,直至今日。2005年,白塘植物公園建成;2006年,荷塘月色濕地公園建成;2009年,蘇州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yè)局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單位……2021年12月,虎丘濕地公園的開門試營業(yè)迎來了蘇州市民的極大關注。這座經過15年雕琢,規(guī)劃總面積達8.73平方公里的濕地公園,成為距蘇州中心城區(qū)最近的“生態(tài)綠肺”。公園還展示了蘇州特有的江南風情,設立了水鄉(xiāng)農耕區(qū)、漁家風情區(qū)、荷蓮文化區(qū)、花卉背景區(qū)、都市農田區(qū)、蘆葦碧塘涵養(yǎng)區(qū)、科普體驗區(qū)和水上休閑區(qū)8大功能區(qū),風格極強。
蘇城周邊,濕地公園依舊提供著碩大的面積;蘇城中間,公園也開始以一種小巧且“五臟俱全”的方式,陪伴在我們的生活中。公園的概念,由此從一座城市內幾處休閑游覽地,成為眾多家門口隨時享受愜意時光的生活一部分。
口袋公園,指面向公眾開放、規(guī)模較小、形狀多樣、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面積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間,包括小游園、小微綠地等。它是城市微更新的一項重要內容,為周圍群眾提供一個休閑娛樂新去處的同時,讓城市的品質進一步提升??诖珗@是市民家門口的公園。
如今,蘇州全市已建成570個口袋公園,我們能夠在城市生活中輕松實現(xiàn)推窗見綠韻,移步可換景。蘇州已編制出臺《蘇州市口袋公園規(guī)劃》《蘇州市口袋公園建設導則》,力爭把“處處皆景、城在園中”變成現(xiàn)實。
沿著城市的肌理,小小游園和綠地變成舒適宜人的城市“客廳”,人們散散步、歇歇腳,用眼睛品味公園內的“江南文化”品牌。
園林養(yǎng)眼養(yǎng)心,公園五花八門
曾幾何時,人們對公園的定義發(fā)生了變化。21世紀之前,旅行不是休閑生活的常態(tài),人們的生活半徑更多地固定于所在的城市中,公園,就成為近距離的,小范圍內品味山水的最佳處。
對于50后、60后的蘇州人而言,星期天逛公園,是一件儀式感很強的事情。且看老電影《小小得月樓》里,主人公們無論是陪伴家人、相親約會、聚會閑聊,都首選公園。一個個小故事,一個個進程,都是在池水邊、綠蔭下、涼亭中完成了推進。如果女主角再矜持地拿著一瓶玻璃瓶裝的桔子水,那就更具逛公園的儀式感了。
如今,逛公園是一件穿著拖鞋下了樓就能完成的隨心所欲之事,且不說態(tài)度不用如此正式,目的也越來越生活化。
比如幾乎所有的公園,都是展現(xiàn)市民健康生活的場所。公園的一天,清晨的時光屬于打著太極拳的老人和晨跑的年輕人,下午的時光屬于喝著茶放松心情的休閑者,晚上則屬于飯后散步的一家?guī)卓?,到了晚間,不少公園還成了頗具規(guī)模的廣場舞舞場。公園讓全民健身成了一道充滿活力的城市景觀。
城市大,公園多,有些公園也在不知不覺中承擔了特殊的功能。每逢周六上午和周日下午,環(huán)古城河邊的桂花公園就成了蘇州最為熱門的相親信息“集散地”。眾多老人聚集在公園的廣場上,為自己的子女尋找合適的對象。掛在走廊上的,貼在樹枝上的,平鋪在地上的,都是家長為兒女悉心制作的個人“簡歷”,從簡單的寥寥幾語,到成冊的詳細介紹,應有盡有。這里成了古城里最火爆的交流場所,老人們步履不停,或瀏覽或翻閱,急匆匆地接收著鋪天蓋地的信息,遇上對眼的“準親家”,趕緊加個微信,替子女安排好見面事宜。且不提這里成就了多少人間喜事,這份風雨無阻,維系了十幾年的熱度,就讓金秋時節(jié)公園里滿園的桂花香氣都成了可以被忽略的配角。
皮市街與白塔西路交叉口的白塔公園,其特色逐漸從園內有名人故居遺址,轉為了園外的蘇州農特產品自產自銷疏導點。更多的人來到這處綠意盎然的公園,并不是為了散步或納涼,而是沖著一字排開的東西山農民籃子里誘人的應季鮮果。
此外,在“Citywalk”(城市漫步)興起的今天,公園也可以成為帶著你領略城市風情的標注點。蘇州的各大公園沿線,不乏熱鬧的商圈、特色的老街、靜謐的古巷。比如當你從蘇州公園出來,可以經過民治路走進定慧寺巷,悠然步行到雙塔市集,再穿過干將路,走進平江路,這正是一條內容豐富,風景多變的城市旅游路線。
日本學者白幡洋三郎在《近代都市公園史》一書中提出:“公園并不僅僅是一個裝置,它是都市的一種應有的姿態(tài),是實現(xiàn)都市理想的一種制度,更是一種思想的體現(xiàn)?!?/p>
蘇州的公園,也正承載著蘇州人理想的生活姿態(tài)。
在公園城市,園林屬于每一個人
關于園林,蘇州人是有特殊優(yōu)勢的。我們自小在園林的假山中穿梭嬉鬧,我們對花窗月洞有著天然的熟悉感,我們也能充分享受著蘇州這座公園城市中的園林氣質。
去年,蘇州市出臺了《蘇州市“公園城市”建設指導意見》,今年,《蘇州市公園管理辦法》正式印發(fā),將全方位施行公園管理。這一年,《2023年蘇州市“公園城市”建設實施計劃》也正式印發(fā),蘇州高水平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正快馬加鞭。
據(jù)了解,本年度“公園城市”建設提出“生態(tài)筑城、綠道連城、公園融城、樂享園林、蘇式生活”五大行動共計135個實施項目。
其中,蘇州將著眼千年“四角山水”城市空間歷史格局,推進“長江太湖—四角山水—古城—園林”綠道形態(tài)成網。在城市外圍打造35條山地森林步道,在中心城區(qū)建設吳淞江、上塘河、元和塘13條特色城市綠道,在古城區(qū)開展5組“虎丘—留園片區(qū)”“拙政園片區(qū)”“藝圃—環(huán)秀山莊片區(qū)”“怡園片區(qū)”與“網師園—滄浪亭片區(qū)”園林綠道設計,推動園林藝術從墻內走到墻外。
公園融城行動也將堅持以“一園一品”為指導原則,努力建設現(xiàn)代公園體系,計劃新增及改造城市綠地210萬平方米,打造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230個,完善提升中央公園等城市公園10個。在此基礎上,對77處總面積約409萬平方米的蘇州市城市公園綠地進行首批開放共享試點,制定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清單名錄,讓市民游客更好地享受綠茵草地,擁抱大自然。
園林、公園,在蘇州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劉濱誼,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景觀學系首任系主任,現(xiàn)任同濟大學二級教授、博導、風景園林學科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風景科學研究所所長、蘇州大學駐校學者風景園林學科帶頭人。他認為,風景園林是中國人理想環(huán)境生存的“化身”,詩意棲居的“家園”。因而園林也是普羅大眾的,任何人到了園林都可以去享受和獲得身心上的自由自在。說到這一點,自然就跟今天的公園城市建設連在一起了。公園的本質源頭是園林,公園城市強調的落腳點就是每一個生命個體,讓生活在一座城市中的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園林所帶來的福利。還園于民,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蘇州作為著名的園林城市,自然資源好、城市綠化功能也比較完善,特別是有著深厚的園林文化底蘊,應該說有著極佳的基礎。在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抓住核心,充分認識園林的優(yōu)點與局限性,揚長避短。建設具有中國精神、優(yōu)秀古典園林精神的“現(xiàn)代園林”是一個發(fā)展方向。
誠如《2023年蘇州市“公園城市”建設實施計劃》中的關鍵詞,生態(tài)、綠島、園林、公園、蘇式生活,一座有活力的公園城市,必然也帶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科學的“生命體系”。蘇州,不只有園林,還有公園;園林,不只有古典派,更有屬于當代蘇州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