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特約評論員
團結是因為共同的利益目標與價值追求,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情感歸屬中保持思想和行動上的一致性。中華民族在以和為貴文化思想育化下,團結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脈,成為數千年賡續(xù)傳承的優(yōu)良傳統。從“民齊者強”到“上下同欲者勝”,從“將相和”到“折箭教子”,無不昭示著“團結就是力量”的思想哲理。
團結蘊含休戚與共的全局意識。偉大的團結精神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傳承的根本原因。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從秦漢到元明清,中華民族已成為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有著“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感歸屬,從瓦氏夫人抗倭到錫伯族萬里戍邊,無不訴說著各民族團結一致、休戚與共的深情厚誼。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共御外侮,用鮮血和生命譜寫著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凝聚,不斷強化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匯聚起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而團結奮斗的意志力量。
團結需要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團結的必備要素是包容,要胸懷天下、虛懷若谷,以長遠利益、全局利益為考量,求大同存小異。毛澤東曾說:“所謂團結,就是團結跟自己意見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鬧過別扭的,跟自己作過斗爭的,自己在他面前吃過虧的那一部分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就是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包容差異性的觀點、多元化的需求,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協商議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zhàn)線,以大團結大聯合為本質要求,團結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
團結形成莫之能御的強大力量。萬夫一力,天下無敵。正如《管子》所言:“畜之以道,則民和。養(yǎng)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边@表明民眾的團結和睦能帶來和諧一致的認同,能形成誰也無法傷害的力量?!岸送?,其利斷金”“人心齊,泰山移”等,都說明團結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無堅不摧,無往不勝?;仡櫄v史,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呈現各自為政的亂象,致使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講,淮海戰(zhàn)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zhàn)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群眾干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偉劇是億萬人民群眾主演的。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團結奮斗史。
歷史將繼續(xù)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中國得以繼續(xù)發(fā)展的保障,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凝聚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