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炊
“憑誰踏破天險,助爾攀登高峰。志向務求克己,事成不以為功。”這是著名作家郭沫若對鞋的禮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雙鞋子,帶著我們到達世界的各個角落。
鞋履在古代又被稱為“足衣”。中國的鞋最早稱“屨”,表示用麻、葛等做成的鞋。戰(zhàn)國以后,“屨”字逐漸被“履”字替代,至隋唐時,原來專指“生革之鞋”的“鞋”字,成了各種鞋子的通稱,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隨著商周時期服飾禮儀的確立,鞋也在原始的護足功能中融入禮儀內涵。其中尤以“舄”鞋為重,它是一種古老的禮鞋,為貴族在祭祀或朝會時穿著,《詩經·小雅·車攻》中就記載了周宣王及諸侯們著“赤芾金舄”舉行大規(guī)模田獵的情景。
“舄”鞋造型莊重典雅,各個部分蘊含深意。比如鞋頭正中部綴縫的裝飾“”,是行走的“矯正器”。鄭玄注《儀禮·士冠禮》:“之言拘也,以為行戒?!贝烁嬲]穿鞋者,凡行步前進,“”都要端正朝前,步步要規(guī)范,防止走斜和偏歪。還有鞋幫與鞋底之間鑲嵌的細圓滾條“”,它通過顏色標示身份,時刻提醒穿鞋者,舉止要合乎禮儀,唯其相稱,才能得體。
心之所適,履之所至。方寸之間,寄寓了為人處世的行為道德。好好穿鞋,每一次前行,都符合規(guī)則秩序;每一次舉步,都傳遞出“行必履正,無懷僥幸”(《書履》)的價值追求。漢文帝“躬服節(jié)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這是執(zhí)政者節(jié)用裕民之心。明代御史王廷相行端履直,他總結為官之道說要心存審慎,履險如夷,因為人的墮落就像新鞋踩泥,“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則主張心之所向,素履可往,他堅持正心,即使多次被貶謫,卻依然泰然自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彼麅尚湟粨],清風明月,快意平生,山河踏遍。
古代還有“清官留靴”的傳統(tǒng)。據(jù)《舊唐書》記載,華州刺史崔戎,為官清正廉潔,深受民眾愛戴。他調任兗海沂密觀察使時,老百姓不忍他離開,簇擁著前來送別,以至于道路擁擠無法前行。父老們甚至脫去他的靴子,弄斷他的馬鐙,以此表達挽留之情。后來,脫靴演變成掛靴,清官離任后,百姓們就在城樓上掛一只官靴,上書姓名,以示愛戴和祝愿。
關于鞋的成語很多,最為人熟知的當屬“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講述了一個鄭國人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最后買不到鞋的故事。其實,鞋子穿在腳上,合不合適,腳最知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雙鞋,無論寒暑、輕重,托舉著我們走過一行行人生,留下一串串腳印……鞋履雖小,適足而生,人生海海,履直而行。它謙遜有禮,它無私無畏,山一程水一程,今夜且把它脫下,撣一撣過往的灰塵,讓明天的腳步越發(fā)輕快。
(谷天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23年4月28日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