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慧
【主題解讀】
傳統(tǒng)文化說的其實就是悠久的歷史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常見的如古代的思想、藝術(shù)、宗教、戲劇、民俗等等,都屬于傳統(tǒng)文化。而在諸多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文學(xué)是根植在我們記憶中的瑰寶。
文化是生活中的細(xì)節(jié)小事,也可以是波濤洶涌的歷史故事;文化是生活中的民俗習(xí)慣,也可以是傳承百年的精湛工藝;文化更可以是詩詞揮灑的浪漫,是無數(shù)哲思組合而成的長篇巨著……如何寫好文化故事,如何讓文章更具文化味道?就讓我們往下看看“傳統(tǒng)文化”主題文章的“增色”方法。
【高分技法】
技法一:化用詩詞典故,為“文化”留痕
經(jīng)典示范:
翻開《唐詩三百首》,讀一首唐詩,便如拔出了一把銹跡斑駁的古劍。精光黯黯中,閃爍著英雄不滅的精魂:死生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夢一場,仰天長嘯歸去來……都在滾滾大浪中灰飛煙滅。多么豪邁的唐詩?。∽x一首唐詩,宛如打開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氳香氣中,升騰起一個個薄命佳人哀婉的嘆息。思君君不知,一簾幽怨寒。美人卷簾,淚眼觀花,多少個寂寞的春夜襟染紅粉淚!多么凄美的唐詩??!淺斟低吟,拭淚掩卷。寒山寺的鐘聲余音裊裊,舒展雙翼穿越時空,飛越紅塵,似雁鳴,如笛音,聲聲譜回腸。世事更迭,歲月無常,更換了多少個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嘆嗟。富貴名祿過眼云煙,君王霸業(yè)恒河沙數(shù)。唯有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依然重復(fù)著永不改變的晨昏。唐朝的江楓漁火,就這樣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詩句里,敲打世人淺愁的無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誰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個望見了月亮,從此月的千里嬋娟,夜夜照亮無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鄉(xiāng),床前的明月光永遠(yuǎn)是思鄉(xiāng)的霜露;月是思婦的牽掛,在搗衣聲聲中,夜夜減清輝;月是孤獨人的酒友,徘徊著與舉杯者對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詩人紛紛舉杯銷愁,千金換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間醉幾回?臨風(fēng)把酒酹江,醉里挑燈看劍。醉臥中人間榮辱皆忘,世態(tài)炎涼盡空。今朝的酒正濃,且來烈酒一壺,放浪我豪情萬丈。
——吳克己《唐詩里的中國》片段
技法闡述:
用典,從古詩開始就是頗具文化味的一種手法,而我們在文章之中化用詩歌典故,將古典詩詞進行重新組合、擴寫或者想象,形成新的文章內(nèi)容,會讓整篇文章更具古典感。
例文《唐詩中的中國》一篇中,作者化用大量的詩詞典故來描繪唐朝這個盛大國度的豐富畫面。如“江楓漁火敲打著世人淺愁的無眠”,其實就是將“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古詩化用進自己的文章里;又如關(guān)于月色的畫面中化用了《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靜夜思》《月下獨酌》《搗衣篇》,讓文章更具實在的文化痕跡,更加貼合《唐詩里的中國》這一文化味的標(biāo)題。
技法二:想象虛寫畫面,為“文化”造境
經(jīng)典示范:
我貶謫遠(yuǎn)方,人笑“舉眼風(fēng)光長寂寞”。我謫居遠(yuǎn)親處,月偏“長向別時圓”。我放還失意山河仍阻我鴻雁之志。這人生有幾何?
故鄉(xiāng)遠(yuǎn),京城夢也遠(yuǎn),等白梅飄然落下,手中劍斬不開塞川之冰,舞不走滿山之雪,愁——多歧路,愁——無空餌垂釣之遇,乘舟夢日之際。這人間酒與劍,澆愁愁愈烈,斷水水更流,忽笑,“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做官難,報家國亦難,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似爛柯。一片赤子之心被命壓人頭。恨“滿朝獨蹉跎,合被才名折”。又恨“人心不如水,平地起波瀾”。不如只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盡,不如棵病樹——前頭萬木新春,忽酬“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前途未知,兄弟團圓更未知?!俺止?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腹?jié)M詩書,奈何楚懷之治。思情濃烈,奈何誥限家遙。怨不知瓊樓宮闕,怨圓月映照孤影,寄身——何人又無悲歡離合,恰月圓耳。忽感,“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生亦如此,承歡而尋歡,如李白愁悶曰:“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又如夢得悲秋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再如蘇軾歷經(jīng)輾轉(zhuǎn)后曰:“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笔廊瞬⒉皇鞘ト?,我們不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愿背井離鄉(xiāng),愁后,“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
——李永輝《人生幾何》片段
技法闡述:
想象虛寫畫面,就是作者根據(jù)傳統(tǒng)文化和相應(yīng)的歷史背景進行聯(lián)想,充分調(diào)動想象力,虛構(gòu)一個基本符合事實又更為具體的情境。這樣的想象既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古典蘊味,又具有更加細(xì)膩的情境描繪,讓人能夠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例如《人生幾何》,作者根據(jù)幾首耳熟能詳?shù)墓诺湓娫~展開聯(lián)想虛寫,形成對應(yīng)的詩詞中所寫的想象畫面,進而構(gòu)造出人生諸多種“愁”的情境。文中有遠(yuǎn)離家鄉(xiāng)之愁、報國無路之愁、前途未知之愁等等。作者通過蘇軾、李白、劉禹錫等詩人的詩詞,結(jié)合他們并不相同的人生境遇,將詩詞背后的畫面和氛圍補全,構(gòu)建出一個個情境。這樣能讓文化從符號成為具體的情境,能讓讀者理解多重愁思,感受典雅卻又貼切的愁緒。
技法三:用詞句式典雅,為“文化”增色
經(jīng)典示范:
而我,亦恰好喜歡詞的意境,為之情深不改。它有時若江南絲雨,牽愁惹怨,醞釀悲情;又似良藥仙方,消災(zāi)解難,打發(fā)流年。文字有心亦有情,讓你時而潸然淚下,時而激揚快意。窗外琳瑯風(fēng)雨,內(nèi)心沉靜無波,無有煩喧和擾亂。幾盆淡菊,內(nèi)斂典雅,返璞歸真,它的錦時亦只在剎那。桌案上,新得的碧玉香爐,輕煙裊裊,室內(nèi)彌漫著老檀深穩(wěn)的香氣。曾幾何時,新寵取代了舊物,年華更換了心情。
千年前,我是詞人筆下的女子,倚著柴門,看盡人間四月芳菲,立于廚下,打理碗盞,擦拭塵灰,等待晚歸的良人。而今,我走出詞卷,安心做個凡婦,靜坐檐下,穿針引線,喝一壺陳茶,聽別人的故事,淡然閑遠(yuǎn)。 我又時常說,我的前世為一株梅樹,歷千劫百難,方幻化為人,來這熙攘世間走過一遭。多不容易,方能和你相遇,于江南庭院,于煙波畫船,于某個臨水的茶館??蔀楹巫哌^長亭古道,曉風(fēng)殘月,經(jīng)千回百轉(zhuǎn)的光陰,始終不能來到你的身邊?
也許太早,也許太遲,緣分也當(dāng)真是糊涂,未曾好好相守,便已擦肩。以后的日子,無論時光是急是緩,我都從容不驚。比如此刻,翻一本線裝宋詞,盛雨煮茶,等候靜美秋陽,等候故人重逢。
——白落梅《盛雨煮茶,等候故人重逢》片段
技法闡述:
文章中可以使用典雅的詞匯和句式,比如采用頗具古風(fēng)的詞匯,又或者運用一種對稱均勻的句式,讓文章的文化意味更濃,表達(dá)更貼切。
例如《盛雨煮茶,等候故人重逢》的選段之中,作者反復(fù)應(yīng)用類似于“琳瑯風(fēng)雨”的古典詞匯,再加上優(yōu)美的句式,如“它有時若江南絲雨,牽愁惹怨,醞釀悲情”,和“又似良藥仙方,消災(zāi)解難,打發(fā)流年”兩句,便是針對同一事物呈現(xiàn)不同角度的兩句,內(nèi)容相對,且四字詞語的使用頻率也是三次,飽含節(jié)奏感與音律美。
【金題演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貼對聯(lián)、穿旗袍;文化是技藝,如打油茶、燒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長城、黃鶴樓;文化是器具,如腰鼓、烏篷船;文化是首詩,如《鄉(xiāng)愁》《回延安》;文化是個人,如杜甫、蘇軾;文化還是道德修養(yǎng),民風(fēng)家教,祖父傳之,子孫握之。文化在身邊,文化在心里,文化無處不在。
請你圍繞“傳統(tǒng)文化”這一話題,自擬題目,以物見人、緣人記事、因事生情,寫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高分示例一】
千年一嘆,歷史長影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C2114班
劉姿麟
圓明園破碎的垣柱,為歲月勾勒;大流士宮殿冗長的裂痕,為時光渲染。懲戒的鋒刃和貪美的箭矢以罪惡之名,要挾文明在衰敗的遲暮中幻滅,漸漸遠(yuǎn)逝。千年的凝煉,將文學(xué)凝為一曲歌舞,于沙漠之中上演,凄美而蕭瑟,直至永恒。我們于文字之中一覽那歷史之長影,最終留下唯有一瞬的嘆息。
傾聽愛琴海落寞的哀愁,遠(yuǎn)望埃及之邊森森軍容,古文明的隕落只在一剎之間,而千年之后,它的后代仍于一切記載中尋覓它的腳步。風(fēng)起云涌,塵沙微揚,先知的步履已被歷史的塵埃掩埋,千年一嘆,終只窺得三兩浮沫?;厮葜凉埃磺泄盼拿鞯钠鹪?,那時的繁華已湮滅為戰(zhàn)爭之下的廢墟。埃及金字塔的龐大與壯觀,加之法老未曾留下半句遺言,都為那滾滾黃沙之地,鐫刻上了神秘與玄幻的色彩。各地的游客紛紜而至,卻只見尼羅河的殘敗與環(huán)境的毀壞,一瞬間,涌上心頭的,是失望還是惋惜?
踏足于碎石瓦礫之間,渴盼何時能迸發(fā)出生機的盎然。這片土地上,不該荒蕪與空虛,它埋葬過一個古文明,詮釋過一段盛與衰。當(dāng)希臘帝國廝殺之際,中原正思屈原之亡;蘇格拉底等哲學(xué)家曾踏足于此,他們的哲學(xué)理論給予這故地唯一的慰藉。千年一嘆,嘆這“盛極必衰”,人之才學(xué)如此,國之興衰亦如此。法老的陵墓無人駐足,巴比倫的城墻無人讀懂,希臘海濱夜潮初起,耶路撒冷城秋風(fēng)涼……千年一嘆,終是嘆這歷史的長影。
在截取余秋雨先生的筆記之時,我赫然看到“我們不哭”。我們不哭,應(yīng)是告訴我們,古典文明的消逝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不哭,不哭。不為這已逝而流淚,舊地重游,我們無需哭泣。這應(yīng)是悲傷之際,最委婉也最直白的自我安慰。
千年一嘆,這一嘆,既是嘆亙古不變的地域,也是嘆消逝的文明;這一嘆,嘆于心底,嘆于腦海,文字對這一切的記載不及當(dāng)時文明的千分之一,卻極為完美地將這一切展現(xiàn)于我們眼前。這一嘆,既是哀嘆,又是感嘆。千年一嘆,嘆至我靈魂深處。
文脈之久遠(yuǎn),凝為千年一嘆,為我們書寫的,皆是歷史之長影。
【評點】
作者將中西傳統(tǒng)文化結(jié)合放入文章,將諸多歷史典故融匯寫入文字,如古文明大國的覆滅、希臘城邦混戰(zhàn),又如屈原投江、古希臘的哲學(xué)發(fā)展等等,讓文章的歷史材料十分豐富。借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抒發(fā)自己對于古典文明消逝之嘆息,筆力深厚。
【高分示例二】
一個赤子的怒吼
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C1812班
鐘宇涵
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
——題記
南歸之前,辛棄疾還是一位血氣方剛的將軍。手提利劍,單人獨馬,入敵營如入無人之境,又奔突千里,將叛賊押至臨安正法。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zhàn)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醉里挑起燈,輕撫去寶劍上的灰塵。抽劍出鞘,寒芒一閃,當(dāng)年飲血的吳鉤如今鋒利如初。又望向銹跡斑斑的鎧甲,眼前浮現(xiàn)出那段蕩氣回腸的崢嶸歲月。戰(zhàn)場啊,只能在夢中回去了。極目遠(yuǎn)眺,我美麗富饒的國土正在被金人的鐵騎肆意踐踏,我聽到百姓們的哀嚎。劍依然鋒利,戰(zhàn)馬正在嘶吼,請讓我披上蒙塵的鎧甲,我還有滿腔的熱血。
殺賊!殺賊!這是一個赤子的怒吼。
夕陽西下,登上郁孤臺,我看到辛棄疾寂寥的背影。在他面前,是宋王朝這座大廈,昔日的輝煌不再,只留下金人的馬蹄聲聲,所過之處一片斷壁殘垣?!坝艄屡_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币蛔B綿的青山遮不住郁孤臺下東流的江水,郁孤臺下流水依舊,將軍早已一襟辛酸淚。為那遙遠(yuǎn)的故國流淚,為那被壓迫的百姓流淚,也為那隱去的宋王朝流淚。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蹦袃河袦I不輕彈,這是一個赤子的怒吼。
北固亭,怎么會如此讓你魂牽夢縈?是因為它能使你望見北方的失地嗎?“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比说囊簧钟袔讉€四十三年呢?任誰都不愿看到前半生的功名付諸東流,任誰都不愿看到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被人嗤之以鼻,任誰都不愿看到畢生心血拿去和山野村夫交換。在這紙醉金迷的時代,誰會相信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志向。
封狼居胥,這種場景只能在夢里出現(xiàn)。不甘沉默,卻只能一人爆發(fā),這是一個赤子的怒吼。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毙翖壖彩菚r代的產(chǎn)物,正是那個時代,讓他只能對天怒吼,在自己的世界怒吼。
“誰共我,醉明月?!背嘧幼砹耍种腥跃o握著寶劍,口中仍在怒吼。
【評點】
作者以辛棄疾的詩歌作為切入點,將辛棄疾波瀾壯闊而滿懷雄心壯志的一生,通過詩詞串聯(lián)起來。而關(guān)于辛棄疾的經(jīng)歷,作者大膽地通過詩詞和辛棄疾所處的歷史背景展開想象,構(gòu)造了一個個豐富的情境。有辛棄疾奮戰(zhàn)沙場、立志報國的場景,也有辛棄疾人生失意、怒火迸發(fā)的場景,這樣豐富的情境描寫,讓我們似乎跟著辛棄疾經(jīng)歷了他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