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
當我把兒子當成“陌生人”,他的叛逆、厭學立馬消失了……
面對這個“油鹽不進”、自我意識強的孩子,我到底該怎么教育他,如何跟他相處?
后來,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告訴我,要學著讓自己從當下的母子關系中退出來,日常相處只提供基本的保障:吃、穿、住、行。
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你別把他看成是你的親兒子,也別把自己看成是他的親媽。你把他當成是朋友家的孩子,拜托你照顧。你會怎么對待朋友的孩子,就怎么對待他。
從那開始,漸漸地,我說的話兒子愿意聽了,他的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從厭學、逆反到積極、融洽,兒子的變化讓我無比喜悅,但我明白親子關系轉變的背后,其實也蘊含著接下來我需要持續(xù)調整的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從不停地跟孩子發(fā)脾氣、講道理,到變得平和,選擇接納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在兩種常見的方式中反復橫跳:先是見縫插針地跟孩子講道理。如果孩子不聽,或者效果不好,家長就開啟指責模式,對孩子發(fā)脾氣??刹还苁悄囊环N,最后都無法換來父母想要的結果。
這是因為,人和人溝通時,說的內容對交流效果只有7%的作用,剩下的全部由你的語氣和態(tài)度決定。
當父母跟孩子溝通時,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失望的、生氣的,聲調是尖銳的、斥責的,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噪音和怒意。哪怕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道理也十分正確,最終都起不到任何效果。孩子最多說一句“好,知道了”,其實根本沒聽進去。
我想起自己之前跟兒子溝通的場景,通常都是這樣的:我先是對兒子的狀態(tài)感到不滿,于是開始催促、說教,他充耳不聞;兒子的對抗狀態(tài)讓我感到生氣,于是提升管教力度,開啟指責、訓斥模式;兒子煩了,嘶吼著說“出去”“能不能別來煩我”“你別說話了”……
現在想想,兒子的逆反心理,其實是被我錯誤的溝通方式給激發(fā)出來的。
我每天一看見他,沒說三句話就開始問學習,哪怕吃飯的時候也是如此:“吃完飯趕緊寫作業(yè),別磨蹭?!薄暗米ゾo了,你心里得有緊迫感,馬上就初三了?!?/p>
單一、機械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每天從早到晚,感受到的只有質疑和說教,他承受了太多負能量,無處可躲。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父母的“講道理”和“發(fā)脾氣”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摧毀親子關系。
這時候,如果家長能放下焦慮的心態(tài),采用平和的語氣和神情來面對孩子,就能發(fā)現,道理和暴力換不來的,包容和接納卻可以。
第二個方向:從眼中只有考試成績,到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
有一個“水管理論”,可以借鑒到親子關系中來。意思是想要水順暢流動,首先要確保水管是通暢的。
同樣地,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是水管和水。如果親子關系親密、和諧,那么父母說的話,孩子才愿意聽;如果親子關系緊張、對立,那無論父母開口說什么,孩子都會很排斥。
只有親子關系好了,教育才有作用。
以前,在接兒子放學的路上,我總會利用這半個多小時,見縫插針地教育兒子。常常換來兒子不耐煩的一句:“能不能讓我安靜會兒!”
現在,路上的時間,我只跟兒子無目的地閑聊。有時候說說自己在單位遇到的難事兒,讓兒子幫我拿拿主意;有時候聊聊家里的哪些電器該換了,選什么品牌,問問兒子的意見。
讓我感動的是,走在路上,兒子會主動幫我拎東西了。
在跟兒子交流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很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觀察和主見,也能頭頭是道地分析出原因。原來,我的孩子這么優(yōu)秀,只是當我把注意力鎖定到學習成績上時,自動忽略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當我放下“唯成績論”的觀念,全面地接納兒子時,兒子也放下了戒備心理,我們母子倆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我深深地意識到,孩子對于被看見、被接納、被認可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只看見了孩子的缺點,想著如何糾正、改變他。卻忽略了孩子身上的亮點,忘了及時給予鼓勵和夸贊。而想要走入孩子的內心,發(fā)揮父母的影響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想要的認可和尊重,給他信任和成長的時間。
當我們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是朋友托付給我們的“任務”時,反而會驚奇地發(fā)現:放下控制,孩子會在自由中自發(fā)成長;放棄批判,孩子會在欣賞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