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
真正的面子要靠里子來撐,真正的感情也從不怕談錢。正如作家連岳說:“敢于談錢的人,才是真正的成熟?!?/p>
該談錢的時候,不要談面子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講過一次經(jīng)歷。有一段時間,家里特別拮據(jù),她和丈夫荷西只能靠吃最便宜的菜度日。有一天,他倆外出吃飯,巧遇同事。對方毫不客氣地坐下來,專挑貴的點。看著一盤接一盤菜端上桌,三毛肉疼得很,可好面子的她始終說不出口,最后咬牙付了錢。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日子,兩人過的是吃土的日子。
故事中的三毛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你,被熟人借錢長時間不還,自己卻拉不下臉來催要;在單位,常常被同事蹭吃蹭喝,礙于情面從來不好意思拒絕;為公司做牛做馬,起早貪黑,跟老板談工資的時候,卻張不開嘴。
有一句話說得好:談錢并不丟人,可笑的是打腫臉充胖子。面子,是最不實用的東西,執(zhí)意追求猶如硬穿一雙外表華麗卻不合腳的鞋子,只會自討苦吃。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志,從放下面子敢于談錢開始。
1930年,與魯迅先生合作的上海出版社,在結(jié)算稿費時被克扣了一部分,理由也是荒唐得很:標點符號不算字數(shù)。因缺的不多,身邊人都勸魯迅算了,免得大家笑話。魯迅卻不以為然,堅持討要。多次交涉無果后,他給出版社的后續(xù)供稿不再有標點符號。面對黑壓壓一篇文字的來稿,出版社頭疼不已,只好乖乖掏錢買了標點符號。此事被公開后,大家都譏笑他掉錢眼兒里了,更有人嘲諷他把文人的臉丟光了。然而,魯迅坦然回擊道: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受損,本來就應(yīng)該力爭才是,面子能值幾個錢?放下面子賺錢從來不丟人,為了面子委屈自己才是愚蠢。
正如李嘉誠先生所說:當你放下面子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jīng)成熟了;當你用錢賺回面子的時候,說明你已經(jīng)成功了;當你用面子可以賺錢的時候,說明你已經(jīng)是人物了。放得下面子,才能活得出里子。大方談錢,該是自己的一分不少,不是自己的一分不貪,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生活的尊重。
能談錢的時候,不要談感情
在崇尚人情的當下,很多人遇事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習慣性動用人情。然而,人情看上去是免費的,卻是最貴的。
作家馮侖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男主開車闖紅燈了,一看交警是熟人,便開心道:兄弟,是你啊,算了吧。走時還心里特別得意,因為熟人省了50元的罰款。第二次路過那兒時,不小心又拐錯彎了,一看又是這哥們兒。于是,又省了50元。兩次之后,男主便想得請對方吃個飯還還人情吧。結(jié)果,這一吃一喝,花費遠遠超出了100元。席間,對方又提出給在家待業(yè)的媳婦找個工作,男主欠人情,自然不好意思推拒。就這樣,哥們媳婦被硬塞進自己的公司,啥都不懂,每月還得用2000元的工資供著。一段時間后,男主實在承受不住了,委婉提出:讓嫂子回家吧。對方一聽不樂意了,憤憤道:我當時是怎么幫你的。最終,兩人不歡而散。本來100元就可以輕松解決的問題,偏偏靠關(guān)系,結(jié)果不僅成本翻倍,還傷了情分。
《致命人脈》中有句話說得好:人情是開路的劍,也是自縛的繭。天下最難算的賬是人情賬,天下最難還的債是人情債。能談錢的時候絕不動用人情,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大方談錢,是成年人的體面
一直以來,大家總覺得,談錢傷感情,談錢丟面子。所以遇到錢的事,總是遮遮掩掩,尤其熟人之間,更是羞于啟齒。其實,談錢從不傷感情,不談錢才是真的傷感情。
80年代,北大校園里,三個熱血年輕人相遇相識,他們意氣風發(fā),一拍即合決定一起創(chuàng)業(yè)。1993年,新東方崛地而起,創(chuàng)始人就是: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強。三人情同手足,一起奮力打拼,一起暢聊未來。眼看著新東方越做越大,發(fā)展越來越好,三人的關(guān)系卻急轉(zhuǎn)直下,逐漸交惡,甚至有一次直接在公司打了起來。最終,竟落得一拍兩散的唏噓下場。后來在采訪中,俞敏洪吐露,就是因為三個人太看重關(guān)系,都不好意思公開談股權(quán)分配,結(jié)果導致界限模糊、矛盾不斷。對此,他無比感慨道:朋友間利益更要講清楚。
把錢攤開來講,不是不近人情,更不是唯利是圖,而恰恰是對彼此的敬重。特別認可李澤厚老先生的一句話:“正確的金錢觀,應(yīng)該是簡單而真實的,不在錢的問題上賦予過多的人際顧慮,就不會滋生無端的煩惱?!?/p>
該談錢的時候放得下面子,能談錢的時候不動用人情,才是一個成年人清醒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