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華 劉淑娜 劉靜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 鄭州 450003)
增生性瘢痕屬臨床常見良性腫瘤疾病,由創(chuàng)傷累及皮膚真皮層,愈合后真皮層膠原纖維排列異常、膠原等細胞外基質沉積和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所致[1~2]。增生性瘢痕常見病因為外傷、手術創(chuàng)傷、燒傷等,多發(fā)于耳垂、胸骨前區(qū)、肩三角肌處,主要表現(xiàn)為瘢痕突出皮面、形狀不規(guī)則等,且瘢痕部位伴有灼痛、瘙癢等癥狀,降低患者生活水平[3]。增生性瘢痕治療常用手術修復、冷凍、單純激素封閉治療等方法,近年來隨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為治療該病提供了新方向,CO2點陣激光治療利用二氧化碳激發(fā)出來的激光瞬間氣化瘢痕處組織,達到有效治療增生性瘢痕的目的,但存在復發(fā)率較高的局限性[4]。醋酸曲安奈德屬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強大的抑制炎癥反應能力,局部注射可抑制瘢痕組織成纖維細胞的增殖,達到減小瘢痕的作用[5]?;诖耍狙芯恐荚诜治鲈錾择:刍颊邞民:蹆茸⑸浯姿崆材蔚侣?lián)合點陣激光治療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醫(yī)院收治的120 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 例。對照組男36 例,女24例;年齡20~55 歲,平均(30.61±2.35)歲;病程8~15個月,平均(12.14±1.35)個月;燒傷后瘢痕21 例,創(chuàng)傷后傷痕15 例,植皮術后瘢痕24 例。研究組男38例,女22 例;年齡21~56 歲,平均(30.73±2.31)歲;病程7~18 個月,平均(12.15±1.37)個月;燒傷后瘢痕23 例,創(chuàng)傷后傷痕16 例,植皮術后瘢痕21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號:2019S0897)。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現(xiàn)代瘢痕學》[6]中相關診斷標準;溫哥華瘢痕標度法(VSS)評分7~12分;增生性瘢痕形成時間>2 個月;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局部皮膚破潰或其他泛發(fā)性皮膚疾病;合并黑素瘤等惡性皮膚腫瘤;伴有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缓喜⑵p部位感染;治療前接受過手術或其他相關治療;處于妊娠或哺乳期;對激光和本研究藥物過敏;有精神疾患、認知障礙,無法配合完成治療。
1.3 治療方法 對兩組患者皮膚進行清潔和消毒。對照組以1 ml 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33524)與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33021533)等量稀釋后,注射于瘢痕組織內,瘢痕表層進針,注射劑量為0.2 ml/cm2,待瘢痕組織輕微隆起、顏色發(fā)白停止注射,1 次/月,共治療3 個月。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點陣激光治療。注射結束15 min 后進行,使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國藥準字H20063466)對皮損處進行表面麻醉,消毒后使用CHX-100 型CO2激光治療儀治療,設置激光波長為10 600 nm,密度5%,光斑大小10 mm,頻率300 Hz,間隔1 s,能量15 mJ/cm2,結束后外敷鹵米松/三氯生乳膏(注冊證號H20150604),2 次/d,按揉6 min,冷敷15 min,1 次/月,共治療3 個月。兩組患者治療后均在瘢痕部位涂抹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酵母)(國藥準字S20020113),1 次/d;莫匹羅星軟膏(國藥準字HC20160015),3 次/d。治療1 周內局部皮膚不得接觸水和其他液體,并叮囑患者避免熬夜,禁辛辣刺激食物和煙酒。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后瘢痕皮損處平整,無瘙癢、疼痛癥狀,隨訪6 個月無復發(fā)為痊愈;治療后瘢痕>75%面積軟化平整,瘙癢、疼痛及其他伴隨癥狀明顯減輕為顯效;治療后瘢痕的50%~75%面積軟化平整,瘙癢、疼痛癥狀得到改善為有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痊愈+顯效+有效。(2)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水平。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VEGF、EGF 水平。(3)瘢痕恢復情況。治療前后采用皮膚彩超檢測瘢痕厚度;采用VSS 量表評估瘢痕恢復情況,評估內容包括色澤(總分3 分)、血管分布(總分3 分)、柔軟度(總分5 分)、厚度(總分4 分)等4 個方面,共15 分,分值與瘢痕嚴重程度呈正比。(4)疼痛程度。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情況,共10 分,分數(shù)與疼痛程度成正比。(5)瘙癢嚴重程度。采用12 項目瘙癢嚴重程度評估量表(12-PSS)評估瘙癢情況,分數(shù)與瘙癢情況呈正比。(6)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標調查表(DLIQ)評估生活質量,評估內容包括癥狀以及軀體感受、日?;顒?、社交娛樂等,共30 分,分數(shù)與生活質量成反比。(7)不良反應和復發(fā)情況。記錄治療期間患者出現(xiàn)的皮膚萎縮、毛囊炎、灼熱感等不適癥狀情況;隨訪6 個月記錄患者瘢痕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VEGF、EGF 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VEGF、EGF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EGF、EGF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VEGF、EGF 水平對比()
表2 兩組VEGF、EGF 水平對比()
2.3 兩組VS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V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SS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VSS 評分對比(分,)
2.4 兩組VAS、12-PSS、DLIQ 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VAS、12-PSS、DLIQ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AS、12-PSS、DLIQ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VAS、12-PSS、DLIQ 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VAS、12-PSS、DLIQ 評分對比(分,)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對比[例(%)]
增生性瘢痕多見于傷及真皮層的創(chuàng)傷,手術創(chuàng)口及較深創(chuàng)口亦可見,易受皮膚張力、皮膚類型、炎癥等局部因素,以及年齡、種族、遺傳及內分泌等全身因素的影響形成[7~8]。增生性瘢痕由皮膚受損后周圍組織修復異常引起,發(fā)病初期纖維增生較多、較快,過度增生后,瘢痕內部血管受到壓迫,阻礙供血,逐漸形成高于皮膚表面、質地堅硬、顏色多為暗紅色的病理組織結構,通常還伴有瘙癢、疼痛等表現(xiàn),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9]。增生性瘢痕的組織學特點為成纖維細胞大量增殖并伴有凋亡障礙,細胞外基質中膠原蛋白、糖蛋白等過度沉積及部分細胞因子的大量產生[10]。瘢痕的形成始于創(chuàng)面愈合初期,時間較長且貫穿愈合過程。創(chuàng)面愈合經歷炎癥期、增殖期、重塑期3 個時期,炎癥期持續(xù)時間過長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炎癥反應可致傷口愈合異常,炎癥期延長可致免疫細胞滲透組織,增強成纖細胞活性,使細胞外基質持久、大量沉積[11]。
瘢痕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是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增生性瘢痕最為有效、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該治療方法可抑制膠原和黏多糖的合成,減少纖維細胞增生。曲安奈德為臨床常用于治療增生性瘢痕的糖皮質激素之一,在瘢痕處注射該藥物后,可抑制瘢痕周圍組織成纖維過度增殖,并可有效減少致炎因子釋放,達到控制瘢痕生長、促進瘢痕恢復的目的。但長期應用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皮膚萎縮、潰瘍、毛囊炎等不適癥狀。有關研究表明,激素注射治療增生性瘢痕復發(fā)率可達到9%~50%,影響預后,故尋找一種療效確切的方案對治療增生性瘢痕患者尤為重要[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VEGF、EGF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VSS、VAS、12-PSS、DLIQ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注射醋酸曲安奈德聯(lián)合點陣激光治療增生性瘢痕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利于改善VEGF、EGF 水平,緩解疼痛瘙癢等癥狀,促進瘢痕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較少,復發(fā)率較低。血管形成在增生性瘢痕的發(fā)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VEGF 是血管內皮細胞增殖調控因子,可促進組織再生、機體創(chuàng)傷愈合,血管增生是創(chuàng)傷愈合的關鍵,但過多血管增生可造成瘢痕形成,VEGF 在增生性瘢痕患者中水平顯著上升[14]。EGF 在細胞生長、增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可結合細胞表面受體,促進蛋白激酶活化,增強結締組織收縮,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但EGF 水平過高可導致愈合過度形成瘢痕。CO2激光是一種傳統(tǒng)激光,不具備點陣模式,有恢復時間長、損傷大等劣勢。點陣激光作用原理是“局灶性光熱作用”,通過點陣激光產生微小光束,作用于皮膚上產生大小一致、陣列樣排列、三維立體柱形結構的柱熱損傷帶,并在其周圍形成組織凝固帶,使得正常組織遷移,其角質細胞可以迅速爬行,加快愈合速度。CO2點陣激光可穿透真皮層,在氣化瘢痕組織的同時刺激組織修復,促進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增生重新排列,并使Ⅰ、Ⅲ型膠原纖維含量接近正常比例,改變病理性瘢痕組織結構;此外,CO2點陣激光的主要吸收基團是水,可使真皮膠原纖維被加熱出現(xiàn)收縮變性,并誘發(fā)真皮內的創(chuàng)傷愈合反應,產生的膠原蛋白有序沉積,可促進膠原增生,減少瘢痕;同時,CO2點陣激光可調節(jié)光斑直徑、治療密度、治療深度等參數(shù),可在取得最大療效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副作用的發(fā)生;另外,CO2點陣激光與曲安奈德聯(lián)合應用后,可降低血清VEGF、EGF 水平,減少血管新生,促進瘢痕消退[15]。
綜上所述,瘢痕內注射曲安奈德聯(lián)合CO2點陣激光治療增生性瘢痕更有利于降低患者VEGF、EGF 水平,緩解瘢痕瘙癢、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較少,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