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
從《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來看,信息科技中的跨學科主題“小型系統(tǒng)模擬”和“互聯(lián)智能設計”與勞動任務群中的“新技術體驗與應用”任務群有著密切聯(lián)系:“掌握一項新技術的使用方法,知道其工作原理,根據(jù)需要制作簡單的產品原型?!薄俺醪骄哂杏H近新技術的情感和使用新技術進行勞動的意愿?!薄霸诳鐚W科主題教學中樹立學生的勞動意識,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價值觀。”
因此,本文以信息科技中的控制系統(tǒng)“掃地機器人”為主題內容,通過對比傳統(tǒng)勞動“掃地”和“掃地機器人”的工作原理,讓學生了解信息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捷,并利用激光切割技術和開源硬件技術,制作掃地機器人的原型,利用設計算法、編寫程序,實現(xiàn)掃地機器人的控制系統(tǒng)。通過對本案例的學習拓展學生對勞動內涵的認知,在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實踐中達到綜合育人的教育目標。
師:看到“勞動”這個詞語,你想到了哪些畫面?
生1:打掃衛(wèi)生。
生2:做家務。
生3:班級里做值日生。
師:你們說的都是日常勞動中的清潔與衛(wèi)生勞動、收納與整理勞動以及服務性勞動中的志愿者服務勞動。
通過與學生的對話,教師了解了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起點—對勞動的認知。大部分學生基于已有的生活經驗認為勞動就是打掃衛(wèi)生、做家務等,忽視了生產勞動中的新技術勞動。
師:(出示四年級寒假特色作業(yè)清單—春節(jié)前大掃除)大家都完成了嗎?
生:完成了。
師:年前掃塵是中國人的一項傳統(tǒng)勞動習俗,有著除陳布新的寓意。
假期中的一次勞動對學生來說很輕松,但如果每天都堅持勞動,則會感覺累、單調、浪費時間。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勞動很快樂,另一方面讓學生意識到傳統(tǒng)勞動的艱辛,為引出新技術勞動工具—掃地機器人做鋪墊。
師:(出示掃地機器人)別看它體積小,但它的功能很強大。它集掃地、簸箕、拖把于一體,你們家有掃地機器人嗎?掃地機器人能模擬人掃地的過程,仔細觀察,人是如何掃地的?
(情境再現(xiàn):學生手持傳統(tǒng)勞動工具打掃衛(wèi)生)
師:她剛才發(fā)現(xiàn)垃圾,走過去,掃起垃圾,放進簸箕,眼睛環(huán)視四周有沒有障礙物。這一系列的過程是由大腦來控制的,那掃地機器人呢?
生1:掃地機器人是在巡走過程中隨機清掃垃圾。
生2:它用輪子滑過去。
生3:利用毛刷和滾刷掃起垃圾。
生4:垃圾儲存在下方的真空泵里。
生5:掃地機器人利用前方的傳感器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
師:掃地機器人的大腦是?
生:主控板。
師:掃地機器人是由誰造出來的?
生:人。
師:是的,掃地機器人是人類勞動升級的產物,人不僅制造了機器人,在后期使用時,人還要負責操控機器人。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要動手操作:用激光切割機切割出掃地機器人的外形(如圖1);三人一組合作,動手組裝掃地機器人;掌握超聲波傳感器的使用方法;借助流程圖分析掃地機器人的算法;在編程星空軟件中編寫程序;為機器人設計名字,利用畫筆、超輕黏土美化機器人(如圖2)。最終,讓機器人實現(xiàn)以下功能:避開障礙物、把垃圾收集起來。
圖1
圖2
師:你們的機器人能完成任務嗎?還需要做哪些改進?
生1:它會碰到墻壁,需要在前后左右都安裝超聲波傳感器。
生2:在左邊的墻角時,它不知道往右轉彎。
生3:超聲波傳感器的位置不對,測不到前方矮一點的物體,要降低超聲波傳感器。
生4:它不能看到垃圾,能不能裝個攝像頭試試?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掃地機器人的不足,提出的改進意見非常了不起。目前,市面上的掃地機器人成品也無法解決精準發(fā)現(xiàn)垃圾的問題,利用開源硬件我們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像精準定位問題,還有待你們繼續(xù)努力去攻克。
從程序、外觀、功能等方面來改進新技術勞動工具“掃地機器人”,讓它能解決測試中遇到的問題,如碰到墻不知道左轉右轉問題、不能掃到邊角問題、不能精準定位垃圾問題,在改進中提升學生綜合利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掃地機器人的勞動效率。
師:新技術勞動工具和傳統(tǒng)勞動工具,究竟誰更牛?我們來一場人機大戰(zhàn),PK一下。(教師布置比賽場地,一位學生用掃把、簸箕參賽,另一位學生用自制的掃地機器人參賽)
學生思考問題:①誰更牛?②和比賽前,你心里猜的結果一樣嗎?③哪些因素導致這樣的結果?④如果改變勞動的環(huán)境,掃地機器人會反敗為勝嗎?為什么?
師:我們的比賽結果是?
生:人更牛。
師:和你預期的一樣嗎?是什么原因導致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為什么會這樣?
生:因為它看不見垃圾,不能像人一樣快速地掃垃圾。人一下能掃很多,機器人一次只能掃一點。
師:這也是機器人有待改進的地方。但如果把場地變大一些,如操場,那機器人就會獲勝。
生:如果把比賽的場地變?yōu)楹溯椛涞膱龅?,人要穿著防護衣一點點掃,運用機器人就會更合適。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人會疲憊,機器人只要有電,就會一直工作。人對勞動的環(huán)境有一定的要求,而機器人沒有。
師:過冷過熱的環(huán)境人會不舒服,為什么機器人沒有?
生:因為機器人是機器,是沒有感受的。
師:機器人是對我們人類勞動的模仿和強化,它是一種程序,它不具備主觀意識,這是它的優(yōu)點,也是它的缺點。正是因為它不能思考,所以機器人需要我們協(xié)助它去更新,去完善。
學生通過改進、測驗新技術工具,并和傳統(tǒng)勞動工具的勞動效率進行對比,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
師:新技術勞動工具已經走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今天所學的掃地機器人、馬路上的自動掃路機、工廠里的自動生產機器人,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生1:在田地里,讓機器人去勞作、去澆水,農民伯伯就可以休息。
生2:在圖書館分書、還書是一件很煩瑣的事情,用機器人來操作就能提高勞動效率。
師:新技術勞動工具解放了我們的雙手,空出了我們的時間,提高了我們的效率,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提升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人類是不是就可以躺平,不需要勞動了呢?
生:我們還要和機器人一起勞動,機器人不是那么完美。
師:對啊,我們也不能懈怠,要讓我們的大腦和雙手動起來,不斷地創(chuàng)新使用和改進新技術勞動工具。
教師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新技術勞動給現(xiàn)實生活帶來的變化,辨析人和新技術勞動工具之間的關系,理解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教師將新技術勞動與具體的勞動項目相結合,在勞動項目中融入智能化因素,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升級當下的勞動。學生在應用中加深了對新技術勞動的理解,擴大了對勞動內涵的認知。
在“新技術勞動:掃地機器人”跨學科主題式教學中,教師提前預設學生學習需要的技術支持和知識儲備,明確小組內的人員分工,為跨學科主題學習做好資源支持和活動準備。本教學案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真正讓學生做到了知行合一、學創(chuàng)融通、手腦并用、體腦結合,既能落實信息科技核心素養(yǎng),又培養(yǎng)了勞動素養(yǎng)。當然,在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時,筆者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但在邊教邊解惑的過程中對跨學科主題式學習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疑問:如何確立有價值的跨學科主題?教師自定跨學科主題還是選擇課標提供的活動主題?在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時一定要堅持學科立場,還是隱性融合?
本案例是跨信息科技學科與勞動學科的主題學習,在確定學習主題時,筆者先翻閱了兩門學科的課標,找到可融合的契合點。在勞動課標中,對“新技術體驗與應用”任務群的內容給予了清晰的描述:“選擇1、2項新技術,如三維打印技術、激光切割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初步進行勞動體驗與技術應用。熟悉某項新技術的主要功能及簡單的使用方法。感受新技術在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及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感受現(xiàn)代勞動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痹谛畔⒖萍颊n標中有這樣的描述:“通過分析典型應用場景,了解計算機可用于實現(xiàn)過程與控制,能在實驗系統(tǒng)中通過編程等手段驗證過程與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從智能家居中提取算法問題作為教學實例,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修改運行等體驗計算機程序,設置和調整參數(shù),觀察討論,執(zhí)行驗證程序?!?/p>
環(huán)節(jié) 問題鏈 學習成果1.在情境中樹立勞動意識 1.勞動是什么?2.如果讓你天天勞動,你能堅持嗎?2.在對比中了解工作原理 1.掃地機器人是如何工作的呢?2.掃地機器人是由誰制作出來的?3.在制作中體驗信息科技 1.利用開源硬件和激光切割板組裝一臺掃地機器人2.為掃地機器人編寫程序4.在辯論中樹立勞動觀念 1.有了掃地機器人,我們是否可以不勞動了?2.勞動還是什么?
通過以上課標描述,筆者結合學?,F(xiàn)有的教學裝備“掃地機器人”、日常勞動任務群中“清潔與衛(wèi)生”中的掃地勞動,以及學校的開源硬件設備,將研究主題鎖定為“新技術勞動:掃地機器人”。
疑問:每門學科都有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有自己的學科特色。那么,跨學科主題式教學是否也有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呢?除跨學科主題式教學涉及的學科知識目標外,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否也應有自身的目標,如合作、交流、表達等?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出發(fā)點是學習目標的確立。教師首先要明確帶學生到哪里去,才能設計學習過程帶學生去。不同于學科內的學習目標,跨學科主題的學習目標更具有綜合性、連貫性。筆者圍繞“認識掃地機器人—制作掃地機器人—改進掃地機器人—討論掃地機器人”這幾個維度展開,依次描述學習要達成的目標。
疑問:豐富的跨學科主題活動時間會較長,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相關活動?如何區(qū)分主題教學中的多學科和跨學科?兩位教師一起上課,還是一位教師上課?
在“雙減”后,筆者所在學校的每位教師都可以開設自己的社團。每周兩次社團課,再加一節(jié)信息科技課,三節(jié)課時恰好能一完成一次完整的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
有的主題教學圍繞一個關鍵詞,從多學科展開,如“長征”,語文學科讀長征,數(shù)學學科量距離,美術學科畫人物,音樂學科拍戲劇。而跨學科學習,則是為了完成一個主題,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而開展的學習。
如果涉及專業(yè)性較強的跨學科主題,如教學水果樂器的演奏,即為音樂課和信息科技課的跨學科,則需要兩位教師同時上。信息科技教師教會學生利用水果和開源硬件制作鋼琴,調出七個基本音,樂譜、節(jié)奏的教學就需要由音樂教師來完成。
疑問:評價讓學生的實踐水平和學習質量得到及時反饋,那么在跨學科主題教學中,如何評價才能看到最真實的成長?
問題鏈能串起學科間的知識點,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抓手。教師根據(jù)教學環(huán)節(jié)梳理教學中的問題鏈,形成跨學科主題學習方案評價單(如上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習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另外,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作品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從外觀、結構、功能三方面判斷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