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文
“每次我想和爸爸聊什么,他總是把他的思想觀點強加于我?!?/p>
“我喜歡學歷史,但爸爸說歷史這個專業(yè)不好找工作,強制我選物理科。我曾試圖含蓄地表達我的意思,但爸爸還是強硬地灌輸他的觀點。周末我終于忍不住了,和他大吵了一架。”
來訪者小嫣自述她的爸爸說一不二,個性很強勢又急躁,小嫣不喜歡爸爸的脾氣,但她卻發(fā)覺自己心情不好時會不知不覺模仿爸爸亂摔東西的習慣。在和爸爸爭吵之后,她在憤怒之下摔碎了自己心愛的陶瓷擺件,與此同時,爸爸也氣得在廚房里摔鍋砸碗。冷靜下來后,小嫣突然意識到,自己和爸爸身上的缺點如此相像。
小嫣因此感到很苦惱,星期一上學后就主動來到學校的心理輔導室求助。
小嫣的煩惱我非常理解,因為我曾經(jīng)也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我和父母的缺點那么像?小時候我的性格是孤僻的,像我父親。即便我十八年來天天跟我豁達開朗的母親在一起,我仍沒有學到她的半分優(yōu)點。在步入大學校園后,結(jié)識了一些朋友,談了戀愛,以及走上社會遭受了“毒打”后,才開始慢慢變好一些,現(xiàn)在也還在學習如何變得更好。
哪怕是我能夠自我覺察,積極改變,我媽媽還是會說:“你跟你爸真的是從里到外都一模一樣”。
經(jīng)過長達數(shù)十年的教育和相處,我們的行為受父母影響,是一種必然。在嬰兒時期,我們會將我們所能感知到的一切來自父母身上的諸如“生活習慣”“行為模式”“處事風格”等囫圇吸納,不求甚解,只為模仿。憑借這些,我們描繪出了父母在我們心中的輪廓,并試圖去理解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并讓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可以說,我們內(nèi)心“底層邏輯”的形成,都是來源于原生家庭。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在需要解決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總會無奈地問出那句“為什么我和父母的缺點那么像?”
不止是性格,我們從父母那里習得的關(guān)系模式,也會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斷重復。比如有的學生總和同學起沖突,有的女孩子談戀愛總是遇“渣男”,一個善良的人卻總是被惡意欺負等等。弗洛伊德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強迫性重復,這當中往往是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建立的某種關(guān)系模式在起作用。
雖然,我們某些重復的行為看起來會與父母的行為別無二致,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與父母完全是一類人,你可能只是陷入了某種“循環(huán)”而不自知。
為了深入小嫣的內(nèi)心世界,促進小嫣深層覺察,我運用了空椅子技術(shù),讓她在我的引導下完成與爸爸的內(nèi)心對話。在表達和傾訴的過程中,小嫣的負性情緒和積壓的情感得到了充分釋放。而后通過我的點撥、啟發(fā)和引導,小嫣重新審視了爸爸對自己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
小嫣一直覺得爸爸太專制了,沒有人能改變爸爸,而自己還必須忍受。她說,爸爸偶爾也很和善,但一生起氣來就很可怕,生氣時會說過分的話,語氣也不好。當她嘗試站在爸爸的角度看問題時,她意識到對方的這些行為其實也是一種強迫性重復—— 爸爸小時候也經(jīng)常被個性強勢的爺爺打罵。
她也了解到:爸爸的動機和初衷本是好的,只是他從小也處于被長輩打罵的家庭教養(yǎng)模式中,溝通方式過于專制,忽略了對自己的傾聽和關(guān)注。而小嫣也在耳濡目染中無意識習得了一些與爸爸相似的消極情緒處理方式。當小嫣覺察到這些,就會對爸爸多一分理解和釋然。作為成年人,爸爸的個性和脾氣很難一下子轉(zhuǎn)變,而小嫣對爸爸要進行合理的期待。
小嫣作為一個還在上學的未成年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和爸爸的缺點很像,已經(jīng)非常好了,很多成年人都沒有這種覺察。以小嫣目前的情況,我建議她不要把父母當成自己一切行為的標桿,要試著跳出父母與自己的關(guān)系,把父母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分析他們身上代際遺傳的東西,并把自己也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察覺自身與其相似的點,遇到事情盡量不要和他們采用同樣的方式,慢慢去擺脫身份認同。
同樣,我也告訴小嫣,不必強求自己改變得多么徹底,不必強求自己變成一個完全和父母不一樣的人。要學會接納某種你不喜歡的性格已經(jīng)在自己身上存在并將會長期存在的事實。并且,像父母不一定是件討厭的事,只能說是一件必然的事。我們要接納這種必然,然后努力去超越這種必然,而不是強迫、壓抑自己。
最后,我也想對家長朋友們提一點建議:在孩子的成長中多關(guān)注家庭因素。
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價和個性發(fā)展,家長的情緒管理模式也間接影響到孩子對于情緒處理的應對方式。家長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注重傾聽孩子的心聲,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此孩子才會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另外,家長也應了解孩子的興趣能力和專長,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充分信任孩子。家長改變了,孩子自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