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燕
小王走進診室對我說:“大夫,這大半年,我總是肚子疼、拉肚子,能做的化驗檢查都做了,還是不知道哪里出了毛病。而且動不動就肚子疼,特別影響工作生活,這毛病也讓我自己非常痛苦,在旁人看來老是拉肚子也十分糗。”
小王常常因腹痛、腹瀉就診,反復抽血化驗,腹部CT、胃腸鏡等相關檢查都做了一溜夠,仍然找不到一個能夠解釋腹痛的原因。常規(guī)治腹痛、腹瀉的藥也吃了不少,可腹痛、腹瀉依舊三天兩頭就襲來,一疼起來就是手捂肚子,直冒冷汗,不得不停下手中的事情,立即尋找?guī)?。四處就診的小王不僅沒有找到病根,還因為反反復復的腹痛、腹瀉影響工作生活而變得越來越焦慮不安。
其實有小王這樣情況的人不少,雖然化驗檢查做了全套,就是找不出問題所在,在臨床上我們將這種疾病歸為腸易激綜合征,全球約10%~15%的人群存在腸易激綜合征。除了腹痛、腹瀉,有些患者也可能存在腹脹、便秘,腹部不適等癥狀。
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為:1.病程6個月以上,近3個月來,每周至少有一天出現腹痛、腹脹、腹部不適。
2.伴有以下2項或2項以上異常改變:(1)癥狀與排便相關;(2)伴有排便頻率的改變;(3)伴有糞便性狀或外觀改變。3.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器質性改變和生化異常。
需要重視的是,在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中,約有40%~60%存在心理問題,他們會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一些精神癥狀(如焦慮、緊張、抑郁、壓力、失眠和神經過敏等)會影響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生活質量降低則進一步加重腸易激綜合征的程度。反過來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出現的反復腹痛及排便癥狀嚴重影響工作、生活甚至心理健康。就像來診求助的小王一樣,腹痛、腹瀉導致過重的思想負擔,與原本存在的精神心理疾病形成惡性循環(huán),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越明顯。所以,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同時,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的評估與治療也不容忽視。
那如果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后,我們能做些什么來進行自身調整呢?
絕大部分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都存在著“FODMAPs”不耐受的情況,何為“FODMAPs”:它是可發(fā)酵性的(F)、低聚糖(O)、雙糖(D)、單糖(M)、多元醇(P)的英文首字母的簡稱。針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科學地去除飲食中的“FODMAPs”成分可改善部分癥狀。
“FODMAPs”都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呢?小麥、黑麥、豆類、蘆筍、洋蔥、大蒜等食物中低聚糖含量較多。雙糖多指乳糖,它主要存在于各類乳制品中。單糖的代表之一就是果糖,香蕉、蘋果、梨、西瓜等水果和一些蔬菜中果糖含量都較高。蘋果、梨、香菇和花菜等食物中則富含多元醇。
雖然這類食品不是腸易激綜合征的致病元兇,但減少這類食品的攝入,可避免腸易激綜合征癥狀的誘發(fā)與加重。具體操作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剔除階段,科學地將所有高“FODMAPs”食物從食譜中徹底剔除。持續(xù)2~6周,如果在此階段病情得到了好轉,再進入到下一步。
其次是挑戰(zhàn)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再嘗試向日常飲食中逐個地添加高“FODMAPs”食品,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觀察個體對哪些食物能耐受,哪些不能耐受。能耐受的食物作為下一階段的備選參考,不能耐受的食物在今后的飲食中就盡量避免攝入。
最后是適應階段,在第二階段對個體化篩選出的高“FODMAPs”食物納入可長久食用的餐食中,制定出適合個體的科學合理的食譜。
當然定時、定量進餐,忌暴飲暴食,避免辛辣刺激、冷飲生食,勿臨睡前進餐等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應倡導的。
腸易激綜合征癥狀的發(fā)生與體力活動少存在一定關系。適當的運動鍛煉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有益,同時應控制體育鍛煉的強度與時間。因為隨著運動的劇烈程度增加,腸道損傷在所難免,腸易激綜合征相關腹部癥狀可能會更加明顯,所以,更加倡導大家進行規(guī)律、中等強度的運動。每周3~5天,每次進行20~60分鐘的體育鍛煉,如瑜伽等中度的有氧運動能減輕腸易激綜合征和軀體化癥狀的嚴重程度,步行鍛煉有助于改善整體胃腸道癥狀、負面情緒和焦慮狀態(tài)。
長期的睡眠障礙會導致內臟軀體神經的高敏感狀態(tài),從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相關癥狀。而腸易激綜合征的各類癥狀亦會干擾患者的睡眠質量,兩者互為因果,往往也同時存在。正確地認識疾病及疾病與睡眠的關系是很有必要的。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借助藥物來改善睡眠情況,以改善腸易激綜合征和軀體化癥狀。
越來越多的研究都提示,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生與腦—腸軸的功能異常有關,情緒較大的波動能影響腸道功能,引起腹痛、腹瀉等癥狀。如前所說,約半數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異常狀態(tài)。所以在生活中,需要我們正確認識這個疾病,逐步學會與疾病癥狀和諧相處,避免緊張、焦慮的情緒。必要時可以進一步尋求專業(yè)醫(yī)師的幫助,接受精神心理方面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