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北
上好的土地并不闊遠。
村莊挨得緊。道路隨了地勢,彎彎繞繞的,從一個村頭到另一個村頭,從一個地頭到另一個地頭,很窄。莊稼人,要留下更多的泥土給莊稼。
黃河里的水,順著溝渠流過魯西平原上的村村落落。即使年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土地也少不了春秋兩季的澆灌;村里村外,還要留上一兩個坑塘,蓄滿了水備著,或者用來洗掉衣裳上的汗?jié)n。
東風(fēng)才過黃河岸,村里人已耐不住心里的悸動,荷鋤走向田間。他們巴不得要喚醒冬眠的麥苗哩:長吧,看看這泥土多松軟多肥厚!
孩子們歡騰著,雞犬牛羊也叫得勤快。鮮活的春水順著壟溝灌入麥田,大人們揮锨指引著水的流向,遠遠近近大聲拉著家?!l(xiāng)間的喧囂是另一種喧囂,在朝霧和夕煙中充滿詩意,是錯落的音階和跳動的音符,在青草香中仿佛浸染了新綠,充滿了希望。
莊稼人最知“春脖子短”,可不敢耽誤農(nóng)時呢,施肥、除草,所有的勞動都要上趕著麥苗生長的節(jié)奏。風(fēng)愈加暖起來,吹過田間地頭,吹動肩頭汗巾,吹起層層綠浪。麥梢沉甸甸的,誰都想掐一穗捧在手心,小心搓過,望著油亮的麥仁嘿嘿偷笑。
白居易詩云: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漫野麥黃,大地爍金,鄉(xiāng)間迎來大事件。學(xué)校要放兩個星期的麥假,就近的縣城也變得空蕩蕩的,我們和長年耕種土地的父老鄉(xiāng)親一樣,從未遠離土地,從未舍棄土地。
村頭軋出場院,村里村外一派繁忙。割麥,銀鐮唰唰;捆麥,勻稱齊整;拾麥,田無遺穗。麥浪里,人影出沒,揮汗如雨;硬實的小徑上,車載肩扛,搶步如追。太陽熱辣辣地曬吧,日頭越大越歡喜;汗水滴滴答地流唄,沒有任何一種熨帖趕得上在勞動中收獲。雞未鳴,炊煙起;日已暮,人未歇。饅頭咸菜綠豆湯,老牛拉著壓場的石磙轉(zhuǎn)著圈圈,麥收時節(jié),村里無夜。
除了掄起鐮刀,少年的我加入了所有的勞動。“四兒,樹蔭涼里歇會兒,不差你這兩下子!”母親一邊彎腰忙碌,一邊連聲催促??墒?,誰又能收手閑得下來呢?就算拾得一穗麥子,也能匯入糧袋磨出好面呢。直到夜深時,場院里小麥成丘,麥秸成垛,我吸吮著新麥的香,依偎著秸草遙望星空,漸漸聽不清大人聊天的話語,在悄然而至的涼意中酣然入夢。
縣里幾個高中的學(xué)生自發(fā)組織起來助農(nóng)割麥,生龍活虎的隊隊人馬走遍遠近村莊??偸怯袆诹Σ粷娜思?,相互幫襯是鄉(xiāng)間的傳統(tǒng),地是各家的地,糧卻是天下蒼生的糧。
一行行麥茬的中間,點種上了玉米,大地在熱浪里休憩與萌發(fā),新的播種帶來新的希望,大人回城,我們返校。身體的疲乏多日不能消退,坐在教室里的我們像是受了某種啟示和鼓舞,學(xué)習(xí)竟更加努力。
玉米養(yǎng)我,我育禾苗,手里邊侍弄,心里邊牽掛,莊稼人與莊稼惺惺相惜、彼此成就。路邊零星的牛糞,豬圈里的爛泥漿,甚至久經(jīng)柴火熏烤的舊灶坯,所有能夠帶給莊稼營養(yǎng)的東西都被搜集起來,精心晾曬、拍打、調(diào)和,作為肥料送到禾苗的根旁。生賴的弱苗往往得到格外的照顧,干旱時多澆上半碗水,或者摘半片荷葉遮陰,可不敢怠慢哩,缺一棵苗就是撂荒了一拃地啊。
“二爺,累不累?。俊?/p>
“嘿嘿,相三兒回來了,”哼著《朝陽溝》栓寶唱腔的二爺爺給一棵玉米苗壅了壅土,直起身子看看挽著飛鴿自行車站在路邊兒的相三兒,“你咋不問問這地累不累呢?”
“唉,汗滴禾下土啊!”
“可不,這是咱莊稼人的光榮,”二爺爺滿臉驕傲地高聲說著,接著唱,“那個前腿弓,那個后腿蹬……”相三兒比我長幾歲,初中畢業(yè)頂了父親的班,進廠當了工人,胸前的兜里一年四季掛個筆帽。要是我趕上他倆對話,一準兒會說:“三哥借我鋼筆用下唄,我想記下二爺?shù)脑捘??!?/p>
我最愿意聽二爺爺拉呱。星期天,我們在地里小心地給玉米剔苗,或者拿鐵锨翻起尖利的麥茬。二爺爺想抽旱煙時,便就著田埂坐下,喊我們圍過來。一口濃煙從他嘴里噴出,我們被嗆出老遠,他更是笑著咳得上不來氣。故事總是那些故事,又是老班長又是鬼子的,我們知道答案,卻搶著問:“那咋不留在長春哩?”二爺爺說:“咱當兵前就是個農(nóng)民哩,誰還不戀著鄉(xiāng)土?”
一場透雨過后,玉米苗噌噌地長,很快從細麻條兒長成了棒子樹,一左一右齊腰結(jié)穗,吐出嫩黃細密的花須,貼著泥土爬出一兩圈兒壯根,牢牢地扎進地下,自信而又倔強的樣子。像是對待要出門闖蕩的半大小子,大人們并不放心,每逢大雨,總要操起鐵锨,挽起褲腿,迎著瓢潑風(fēng)卷的雨水,守護在地頭。
這景象,比奔忙的麥收更讓人動容。一有空,我們便爬進玉米地,成堆地拔起瘋長的野草,不顧玉米花子蹭得滿頭刺癢,不顧葉子劃破濕漉漉的肩背,只想讓勞碌的父母得到些許慰藉。
苞谷秋成曬滿場。未過中秋,天氣已經(jīng)十分干爽,大地變得寧靜,像晨昏時的黃牛,心滿意足地從勞作里歇下來,或者又在做著上工前的準備。淡云輕飄,自高遠處照望著土地上的生靈;不只生靈,就連樹木、屋舍甚至農(nóng)具,都仿佛得到了撫慰。黃澄澄的棒子穗兒,金燦燦的玉米粒兒,攤滿屋頂、場院。婦女們好事起來,三五個聚在一起,一邊剝著玉米,一邊嘁嘁喳喳了無顧忌地說笑;男人們在田間耕耙,看到不遠處一個手勢,便自語著“牛累咧”,忙不迭地扔下牛繩,掏出兩只卷煙,走到樹蔭下。大地舒展,萬物自由;秋收秋種,是田野里的長調(diào),是人與自然的和歌。
麥子發(fā)芽,道道新綠拱衛(wèi)著村落。北風(fēng)緊著刮,雪下了一場又一場,它們便靜默起來,和村舍里的人與牲靈陶醉于年節(jié)的喜慶。
人勤地不懶。二月二龍?zhí)ь^的日子才過,麥田里已經(jīng)滿是勞作的人們。棉種剛在炕頭上捂出了嫩芽,要趁著土地蘇醒,麥苗酣眠,趕著早春套種到麥田里呢。
那一年,種棉的技術(shù)和熱情傳遍了十里八鄉(xiāng)。作為經(jīng)濟作物,侍候棉花遠比種小麥玉米精細得多,比如在麥壟間播種時,兩拃遠刨一個四指深的坑兒,澆上半瓢水,半干時松土,點上棉種,覆上浮土,用手掌輕輕壓實;倘若遭了雨淋,還要小心地幫它們揭開嫩芽上的泥坯。終于出苗了,剔弱留壯,晨起松土,天夕壓實,日復(fù)一日,棉苗起初長得可真是慢呢。待麥子收割時,恰好茁壯,油綠喜人,然后噴藥、捉蟲、去頂、打杈,纏磨得棉農(nóng)不亦樂乎。直至秋來,滿地郁郁蔥蔥,層層密密,次第開花結(jié)實,爆出松軟潔白的棉花……
村東頭有兩畝鹽堿地,家里孩子多,都上學(xué),體弱多病的母親咬咬牙承包了下來。棉花耐堿,幼苗出得整齊,每天撫弄著它們,母親的眼神溫暖而堅定。棉花早已高過脖頸,站著打杈,彎腰捉蟲,或者腰系小包袱趴在地上拾棉花,棉田里常有我們的歌,也常見母親的笑。
馬蘇臣詩云: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棉花的收成,變作學(xué)費,支撐起了孩子們的未來。幾十年后,面對慈愛年邁的母親,我仍然無法想象當年她那么孱弱的身體,怎樣一次次在烈日下背起沉重的藥桶,一次次把沉重的包袱背上房頂晾曬棉花,一次次拉著沉重的地排車將棉花送往遙遠的棉場……那是作為母親才能擁有的耐力和勇氣,土地般包容、忍耐、溫厚。
大地上的故事,這些年來日新月異。村頭扣起了一個個塑料大棚,種蔬菜也種瓜果;數(shù)以萬計的雞鴨在雞場鴨場快速生長;轎車與貨車奔跑在繁忙的鄉(xiāng)間公路上,縮短了去往城市的距離。耕種換了方式,機械過處,土地服帖,糧棉增產(chǎn);只不過,少了無微不至的付出,便少了人與糧棉共生的依戀,少了人對糧棉和土地的情感。母親種過棉花的那片地,如今是一個糧倉,萬石糧食在這里加工存儲,攜手建這糧倉的,是相三兒的兩個哥哥。好事的我每年夏秋,都要專程去看山丘般堆積的糧食,分別給靦腆的哥倆一個大大的擁抱。
流淌在麥茬間的汗水,咀嚼玉米秫秸的甘甜滋味,還有拾棉花時雙手的充實與力量,是我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生活在城市,我卻常有尋找泥土種下糧棉的沖動,在就近的城郊認領(lǐng)了半分土地,依著農(nóng)時種下麥子、玉米和棉花,和它們一起感悟四季交替,生生不息。
土地給予的最少,土地給予的最多。故鄉(xiāng)并不闊遠的土地,是我心中真正的大地,大如命,大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