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摘 要 《最苦與最樂》思路清晰,層層深入,論證有力,是學習議論文的一篇好范文。教學中可以嘗試“四讀”教學法,即先讓學生略讀全文,圈畫出表明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觀點、思路;再借助圖表的形式,引導學生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第三步品讀文章的關(guān)鍵語句,感受文章論述語言的特點;最后引入相關(guān)課外資料,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深入體會苦樂觀念。
關(guān)鍵詞 “四讀”教學法 略讀 圖表 品讀 拓展
教學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筆者嘗試運用“四讀”法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題與內(nèi)容,效果比較理想。
一、略讀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
《最苦與最樂》是一篇論述類文章,在略讀時應(yīng)側(cè)重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思路。教師布置略讀任務(wù),要求學生記錄閱讀的時間并摘錄三句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學生分別摘錄的句子是,第一句是第一段中的“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作者開門見山亮出觀點;第二句是第四段的“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表明作者對什么是“最快樂”的看法;第三句是最后一段的“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表明作者對盡責的看法。在此基礎(chǔ)上,追加一個學習任務(wù),讓學生指出梁啟超在課文中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學生歸納為:“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為檢測學生的略讀成果,筆者又出了幾道判斷題,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判斷說法的正誤。第一題故意將“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說成課文中心句,讓學生進行判斷,其實這一句只是分論點,并不是中心句;第二題說把課文的題目改為“苦與樂”也可以,其實不行,因為作者所談的是“最苦”與“最樂”而不是“苦與樂”;第三題說“沒有比這個更加重的了”的“這個”指的是應(yīng)該盡卻未盡的責任,這個說法應(yīng)該是正確的;第四題考查“卸載”責任指的是不管責任,不履行責任,“解除”責任指的是盡完了責任,從此沒有了負擔,這個理解是正確的。
在判斷題解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再讀全文,進一步鞏固學生略讀的閱讀技能;讓學生摘錄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以讓學生明確哪些句子屬于作者觀點的句子,哪些句子不屬于;讓學生概括作者的主要觀點,訓練學生總論點的提煉能力。學生若能很好地完成以上幾個小任務(wù),即說明學生能夠準確判斷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能夠準確概括出文章中心論點,說明學生已具備良好的議論文相關(guān)素養(yǎng)。
二、借助圖表,梳理文章論述思路
在教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筆者設(shè)計了“圖表讀”,通過圖表的形式梳理出《最苦與最樂》的論證思路。學生梳理后發(fā)現(xiàn),文章開篇用了一連串的設(shè)問句,提出了關(guān)于人生最大的苦的許多理解并加以一一否定,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本o接著第2段,闡述了責任是不可能逃脫的,比起逃脫責任所要受到的良心譴責,承擔責任就不算是最苦的了。隨后,文章進一步指出責任“還沒有解除”的種種情況:承諾了卻沒有辦、欠錢還沒換、得到了恩惠卻還沒報答、得罪了人卻還沒賠禮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接下來,作者將這種情況延展到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從而使論述更為深入。接下來論述了最快樂應(yīng)該是責任盡完了。從苦中得到的快樂,才算是真正的快樂。作者強調(diào)不管是圣賢豪杰還是仁人志士,都是如此。最后一段,作者針對人們“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的疑問進行回應(yīng),明確:“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作者完成了全文的論述,于是從正面強調(diào):“責任越大,痛苦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睆姆疵嬲f明:“責任是逃避不了的?!笔崂淼阶詈螅瑢W生得出了結(jié)論:梁啟超所說的“最苦”指的是“負責任”,“最樂”指的是“盡責任”。
通過以上梳理,學生不但對課文的思路有了清晰的認識,而且對課文的內(nèi)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感到,這篇課文可以算得上是論述文的范文,即使論述的不是理工科的問題,卻可以把一個人文社科的問題闡述得淋漓盡致。不管是正面闡釋還是反面闡釋,都論述得十分精彩。梁啟超不愧是文學大師,文字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梁啟超是一個有良心的人,因為只有是一個良心之人,才能進行這樣的反思,得到這樣的領(lǐng)悟。
三、品讀語句,感受論述語言特點
論述文的往往會引用別人的言論來增強說服力。為了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領(lǐng)會這一點,筆者給出了一個示例,讓學生參照示例,從文中再找?guī)滋?,具體分析其作用。
【示例】第4段引用古語“如釋重負”和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形象地表達出了“責任盡完”后那種輕松愉快的心情,從而讓讀者更加認同作者闡述的“最樂”的事。
學生在示例的指引下,各自找到了相應(yīng)的例句并進行解析。有的學生找到課文的第4段,認為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孔子說的“無入而不自得”,意在表現(xiàn)當一個人盡完責任的那種安然自得、心情暢快的狀態(tài)。在這里,作者用孔子的話進一步鞏固了關(guān)于自己提出的“盡責任最快樂”的觀點。有的學生找到了作者引用孟子的“君子有終身之憂”,意在說明越是圣賢豪杰,所要負的責任就越是重大,且越是圣賢豪杰,肩上常常是負有責任,而且常常一刻也不停歇。正是這個原因,曾子說:“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些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身上總是擔著重大的責任,有了責任便有了痛苦,但是同時他們也日日在那里盡責任,于是便得以日日苦中作樂。
通過對文章語言的品讀,學生得以明白《最苦與最樂》中引用的妙處,進一步增強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了議論文學習的相關(guān)素養(yǎng)。
四、拓展學習,深入體會苦樂觀念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習梁啟超更多的論述作品,筆者引入了梁啟超另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敬業(yè)與樂業(yè)》。學生閱讀之后,很快就總結(jié)出選文論述的重點,即凡是職業(yè)都是有趣味的。由于《敬業(yè)與樂業(yè)》中也涉及了“苦”與“樂”的含義,于是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說說它們與課文中的“苦”與“樂”的相通之處。經(jīng)過討論,學生得出入下結(jié)論:課文的觀點是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而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而這篇選文則提出最苦的人是無業(yè)游民,日子最難過,第二等苦人是不愿意負責任的人,有如課文所說的不能盡責的苦。選段中的“樂”,即趣味。只要肯繼續(xù)做下去,職業(yè)的趣味自然會發(fā)生,有如課文所說的,只有不斷地盡責,才能享受到盡責的趣味。
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筆者布置了一個辯論會的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在課后時間就“學習中是苦多還是樂多”這個話題展開一次辯論,要求正方持“學習中樂多于苦”,反方持“學習中苦多于樂”展開辯論。學生在辯論之中不但深化了對苦樂觀念的認識,也能很好地訓練口才,能夠?qū)⒄n堂所學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一舉多得。
運用“四讀”教學法教學《最苦與最樂》,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chuàng)造中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挖掘和感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作者通聯(lián):福州市則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