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井麗 ,田一柳,呂泓學*,李曉敏,杜雨梅,何相寶,張昕茹,許俊榮
(1.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25;2. 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 150040;3. 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哈爾濱 150322)
古巴火烈鳥(Phoenicopterusrubber)隸屬于紅鸛目(Phoenicopteriformes)紅鸛科(Phoenicopteridae),又名大火烈鳥、大紅鸛[1]。古巴火烈鳥是大型涉禽,分布于西非、撒哈拉沙漠以南、地中海及亞洲西南部和南部海平面至內(nèi)陸的高海拔地區(qū),最高分布記錄見于阿富汗海拔3 150 m的山區(qū)[2-3],水位較淺的鹽水湖和鹽池等淺水區(qū)是其偏好的覓食地和營巢區(qū),多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及植物種子、藻類和腐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偶爾也會取食昆蟲成蟲、螃蟹和小型魚類等[4]。
在北半球,古巴火烈鳥通常每年有規(guī)律地南北遷徙,且分布區(qū)高度分散;而在地中海、非洲、伊朗及印度西北部,其種群主要是留鳥[5]。在野外,古巴火烈鳥的種群數(shù)量相對較大,其中非洲種群有14.5萬~28.7萬只,地中海種群有16.0萬~22.5萬只,亞洲西南部種群有24.0萬只[6]。目前該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色名錄評為無危(LC)物種[7],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ETS)列為附錄Ⅱ鳥種。
在中國,1997年首次在新疆哈密地區(qū)發(fā)現(xiàn)古巴火烈鳥[8],根據(jù)《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手冊》記載,其在我國屬于迷鳥或旅鳥[9]。
古巴火烈鳥通體呈粉紅色,因其優(yōu)雅的氣質(zhì)及鮮艷的羽色而擁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全國大多數(shù)動物園都有飼養(yǎng)[10]。但由于地理位置及氣候的差異,古巴火烈鳥在我國籠養(yǎng)條件下繁殖方面的研究很少,相應的人工飼養(yǎng)繁育水平也有待提高。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也開展了這方面的飼養(yǎng)繁育工作,并繁殖成功,這也是古巴火烈鳥在高緯度地區(qū)的首次人工繁殖成功記錄。基于此,筆者在參考現(xiàn)有的鶴類及火烈鳥成功繁育經(jīng)驗的基礎上[10-11],對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古巴火烈鳥的人工孵化及育雛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研究成果將對火烈鳥今后的繁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東南的鴿子洞地區(qū),面積為848 hm2,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涼爽,平均海拔250 m,年均氣溫3.6 ℃,年均降水量569.1 mm,年均無霜期143 d。古巴火烈鳥的展區(qū)分為室內(nèi)和室外活動區(qū)域,為半散養(yǎng)狀態(tài)。
研究對象是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2014—2015年籠養(yǎng)古巴火烈鳥所產(chǎn)的13枚卵及成功繁殖的8只雛鳥,從其出雛開始全部采用人工育雛。
2.1.1 卵源和處理
古巴火烈鳥同步繁殖,每組一般產(chǎn)卵1枚,卵為橢圓形,呈白色,外面有白堊涂層,可保護卵不受污染。撿取棄卵或種內(nèi)個體爭斗掉落在巢外的卵進行人工孵化,撿取的卵不做消毒處理,直接放入孵化箱內(nèi)進行孵化。孵化過程中,根據(jù)經(jīng)驗探索古巴火烈鳥卵所需要的溫度、濕度、翻卵、晾卵條件,并適當提供人工助產(chǎn)。
2.1.2 溫度和濕度
關于火烈鳥卵的孵化溫度和濕度,范海渤等[12]認為以孵化溫度37.5 ℃、濕度55%為宜。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20多年的各種鶴卵孵化經(jīng)驗,探索古巴火烈鳥的孵化溫度與孵化濕度。
2.1.3 翻卵和晾卵
古巴火烈鳥的孵化期分為孵化前期、孵化中期、孵化后期(即卵落盤后,第22天)。
翻卵因孵化時期而異。孵化期間翻卵能使胚胎各部位受熱均勻,防止胚胎與殼膜黏連,有助于胚胎活動,并保持胎位正常。因此需要定時翻卵。
根據(jù)晾卵位置可分為孵化器內(nèi)晾卵和孵化器外晾卵。孵化期間晾卵有助于卵與空氣充分接觸,能補充殼內(nèi)氧氣,并散發(fā)殼內(nèi)多余熱量、水分和氣體,能有效促進殼內(nèi)胚胎發(fā)育。
2.1.4 人工助產(chǎn)
孵化后期根據(jù)殼內(nèi)胚胎發(fā)育情況,可以適當人工助產(chǎn)。
2.2.1 體重測量
每天早晨喂食前對古巴火烈鳥雛鳥進行體重測量,測量工具為最大稱重1 000 g、精度為0.1 g的電子秤,當雛鳥體重超過1 000 g時則使用最大稱重為20 kg、精度為10 g的電子秤。秤量時將空紙箱墊上毛巾后放于秤上,置零后再將雛鳥放于箱內(nèi)進行稱量,測量3次取平均值,在雛鳥安靜時讀取信息。
2.2.2 飼養(yǎng)管理
雛鳥絨毛干后移入育雛箱,火烈鳥雛鳥平均體重為90.68 g(n=8)。箱內(nèi)溫度預先調(diào)至35~36 ℃,并用濕毛巾提高箱內(nèi)濕度,一般相對濕度保持在55%左右。育雛箱尺寸為50 cm×50 cm×50 cm,箱內(nèi)用兩盞60 W燈泡供熱,通過WMNK-401數(shù)字溫度控制儀(0~50 ℃)保持箱內(nèi)的溫度恒定。箱底部鋪墊防寒氈和軟毛巾,每日更換毛巾,并對更換下的毛巾進行清洗和消毒,每天對育雛箱進行徹底清理、消毒。箱體內(nèi)側(cè)壁掛高低溫度計,隨時監(jiān)測箱內(nèi)溫度。箱頂部設有兩個通風口,保持空氣暢通,育雛室溫度維持在22~28 ℃。
育雛期間,根據(jù)不同日齡調(diào)節(jié)育雛溫度及飼料量,每天早晨在第一次喂食前稱量雛鳥的體重,密切注意體重增減、食欲及精神狀態(tài)、糞尿情況,適時調(diào)整飼養(yǎng)方式。單獨的火烈鳥雛鳥喜歡跟隨飼養(yǎng)員活動,當飼養(yǎng)員停止活動時雛鳥會立刻趴在飼養(yǎng)員腳下,要注意別踩踏到雛鳥;群養(yǎng)的雛鳥和種內(nèi)個體一起活動時很少跟隨飼養(yǎng)員。雛鳥60日齡時,白天嘗試放到成鳥群中,學習社群行為,為日后群體合籠做前期準備,夜間將雛鳥收回。90~120日齡雛鳥與成體合群,正式開始集體生活。
2.2.3 溫度需要
隨著體重、體尺的增長,古巴火烈鳥雛鳥應對溫度、濕度的能力也在變化。雛鳥15日齡前體溫調(diào)節(jié)機能極差,對冷熱極其敏感,過冷、過熱都會導致強烈的應激反應,甚至死亡。因此,該時期需要結(jié)合雛鳥日齡、氣溫、行為進行溫度控制。
2.2.4 飼料食量
雛鳥出生后無法主動啄食,需要全人工飼喂。根據(jù)雛鳥體尺生長與消化特點,其飼料及飼喂方式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15日齡)為全乳飼喂階段,選用犬用全效代母乳粉,乳粉和水的比例為1∶5;第二階段(16~30日齡)為逐漸斷乳階段,飼料種類為蛋雛雞顆粒料(一段)7.7%、蝦皮7.7%、蘋果3.1%、番茄3.1%、胡蘿卜3.1%、水67.6%,乳粉7.7%;第三階段(31~90日齡)為過渡階段,飼料逐步向成鳥過渡,飼料種類為蛋雛雞顆粒料(一段)10.3%、蝦皮10.3%、蘋果5.1%、番茄5.1%、胡蘿卜5.1%、水64.1%,同時夜間進行自由采食;第四階段(91日齡后)為正常飼喂階段,飼料種類為成年火烈鳥飼料,即玉米面、魚粉、豆餅粉、蝦皮、蘋果、番茄、熟胡蘿卜。
雛鳥出殼8~10 h后進行第一次喂食,此后間隔3~5 h喂食一次,從04:30到21:00喂食4~5次,雛鳥停止吞咽時停止飼喂,新出生雛鳥每次喂食量在3~6 mL,之后飼喂量逐漸增加;7日齡每次喂食量6~17 mL,14日齡8~50 mL,21日齡15~60 mL,28日齡60~120 mL,35日齡120~230 mL,42日齡90~270 mL,50日齡100~360 mL,60日齡280~510 mL?;鹆银B雛鳥日采食量見表1。
表1 不同日齡雛鳥日采食量變化Tab.1 Daily feed intake of nestlings at different day age mL
2.2.5 飼喂方式
食物溫度低于42 ℃時,雛鳥進食后感到冷、不斷哆嗦,為了保持雛鳥溫暖,喂食要在加熱燈下進行,把食指放在雛鳥喙下或喙尖,雛鳥饑餓時會產(chǎn)生進食反應,會抬頭、伸頸、乞食,用準備好的注射器慢慢把食物滴進喙尖,喂食過程中慢慢推動注射器活塞。若推動過快,則雛鳥容易把食物吸進肺內(nèi);若推動過慢,則雛鳥取食時間過長,容易疲憊,并放棄繼續(xù)取食,這時需要休息片刻,再進行喂食。雛鳥偏好站立取食,取食過程若不斷發(fā)出叫聲,表示喂食頻率剛剛好,雛鳥吃飽后停止進食。當雛鳥進食量逐漸增大時,需要更換容量大的注射器,從5~200 mL不等。雛鳥飼喂到23日齡時,需要鍛煉雛鳥采食能力,在水盤中放入少量蝦皮供其自由采食,雛鳥會很快進入食盤,雙腳拍打水面,進行采食;雛鳥60日齡時,日喂食次數(shù)可從四五次改為三次。17:00以后,在水盤中放入成年古巴火烈鳥飼料和適量蝦皮,供其夜間采食;雛鳥90日齡后,全天自由采食。
3.1.1 孵化溫度與濕度
實踐表明,人工孵化條件下古巴火烈鳥卵孵化溫度、相對濕度因孵化時期而異。孵化室內(nèi)溫度以21~28 ℃最為適宜,這樣的室溫條件下古巴火烈鳥卵孵化前期和孵化中期孵化溫度為37.5~37.8 ℃,相對濕度為52%~55%;孵化后期溫度為37.0~37.2 ℃,相對濕度為58%~60%。
3.1.2 翻卵與晾卵
人工孵化條件下,孵化前期、孵化中期需要對古巴火烈鳥每隔2 h翻卵1次,每次翻動角度為90°,翻卵至孵化后期即卵落盤后停止翻卵。
在每次翻卵的同時進行晾卵,晾卵時間根據(jù)室內(nèi)溫度和不同孵化期而定。在保持室溫22~24 ℃的條件下,孵化前期孵化器內(nèi)晾卵時間為3 min、孵化中期為5 min,孵化前期和孵化中期孵化器外晾卵2次,分別為08:00和16:00,每次8 min,晾卵的同時觀察卵動情況;孵化后期(落盤后),卵轉(zhuǎn)移至出雛箱內(nèi),每2 h取出孵化器晾卵,并觀察卵動情況。
3.1.3 人工助產(chǎn)
孵化后期(第22天開始),需要對古巴火烈鳥卵2 h進行一次孵化器外晾卵,同時驗卵。驗卵時將卵置于平滑的玻璃板上,通過哨音和外界空氣對卵進行刺激,發(fā)現(xiàn)卵有明顯左右扭動或前后晃動,卵動的明顯程度反映胚胎發(fā)育是否正常。叨殼后也要密切注意卵的活動情況,觀察雛鳥喙的所在位置,有的雛鳥在啄破殼后也會發(fā)生轉(zhuǎn)錯胎的可能,一旦轉(zhuǎn)錯胎,雛鳥很難蹬殼,需要及時人工助產(chǎn)。人工助產(chǎn)時使用鑷子小心地剝開卵殼,用生理鹽水浸濕卵膜,找到喙的位置,將其輕輕拉出來,注意避開血管豐富的位置。用毛巾包裹住雛鳥放到出雛器內(nèi),雛鳥會很快自行蹬殼而出。
3.1.4 孵化期
古巴火烈鳥卵的人工孵化時間平均為26 d 21 h 14 min,從入孵到卵動的平均時間為19 d 19 h,從卵動到聽到叫聲的平均時間為5 d 19 h,從聽到叫聲到叨殼的平均時間為16 h 7 min,從叨殼到出雛的平均時間為35 h 12 min。孵化率為61.54%,健雛率為100%,均為自行啄破卵殼,自行脫殼。
3.1.5 卵失重率
從入孵日起,對古巴火烈鳥卵每2 d稱重一次,最后一次在第24天稱重。古巴火烈鳥卵的失重率為10.20%~19.70%,平均為14.60%,孵化24 d卵重比入孵時平均減輕23.33 g,平均日失重0.97 g。
3.2.1 雛鳥溫度需求
1~15日齡,古巴火烈鳥雛鳥在育雛箱內(nèi)飼養(yǎng), 期間育雛箱內(nèi)的溫度因雛鳥日齡而異。1~3日齡,育雛箱內(nèi)溫度保持在35~36 ℃;3日齡后,以35 ℃為起點,溫度每隔2 d降1 ℃,直到15日齡降至28 ℃。15日齡后移入育雛室內(nèi)飼養(yǎng)(室內(nèi)溫度25~28 ℃),室內(nèi)墊隔潮墊和軟毛巾,安裝紅外線加熱燈,夜間增加溫度。期間若天氣晴好(室外溫度28 ℃以上),7日齡后可將雛鳥移至室外進行自由活動,多接觸陽光,促進鈣吸收。30日齡后,雛鳥可在室溫下飼養(yǎng),地面鋪墊隔潮墊,以方便雛鳥趴臥休息。不同的雛鳥個體對溫度的適應能力也不同,若雛鳥打顫,要把溫度輕微調(diào)高,若雛鳥喘息或昏睡,要及時把溫度輕微調(diào)低。
3.2.2 雛鳥體重變化和雛鳥成活率
出雛3天后,由于卵黃囊的吸收導致體重下降7%~16%,第4天隨著采食量的增加雛鳥體重逐漸增長。7日齡前體重增長較緩慢,7~30日齡體重明顯增長,30~90日齡時體重增長最快,90~120日齡體重平穩(wěn)或呈現(xiàn)緩慢增長,120日齡體重達到成鳥體重,之后開始練習飛行,體重開始略有下降(見圖1)。
圖1 不同日齡雛鳥的體重變化Fig.1 Body weight of flamingos nestlings at different days
13枚卵孵化,出雛8只,成活7只,雛成活率為87.5%。
古巴火烈鳥屬于熱帶鳥類,對寒冷的天氣較為敏感,適宜的生存溫度為10 ℃以上[10]。本研究中的古巴火烈鳥飼養(yǎng)地點位于哈爾濱市,平均海拔250 m,年均氣溫3.6 ℃,年均降水量569.1 mm,與其原生棲息地有較大差異。但本研究通過對古巴火烈鳥卵的人工孵化以及雛鳥的飼養(yǎng)管理、育雛飼料及飼喂方式、育雛溫度、雛鳥體重及取食量的變化等方面的研究,解決了古巴火烈鳥在我國高緯度地區(qū)繁殖的難題。
火烈鳥的通訊方式主要包括叫聲和肢體行為的識別,具有極強的群居性[9]。經(jīng)觀察,古巴火烈鳥配對并非嚴格的一夫一妻制,有的3只一組(1雌2雄),并且配偶不是固定的,第二年會重新配對;古巴火烈鳥也有補卵的習性,最多時一組火烈鳥一個繁殖期會產(chǎn)卵4枚。
自然孵化中,古巴火烈鳥卵的孵化期為28~31 d。人工孵化條件下,古巴火烈鳥卵的孵化期為25~28 d??赡艿脑?第一,火烈鳥自然孵化初期的前2 d臥巢不實;第二,人工孵化溫度高于自然孵化溫度,使孵化期縮短。目前有關鳥類人工孵化及育雛的文獻報道有很多。單芬等[13]曾對白鵜鶘的卵進行過人工孵化及育雛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白鵜鶘的孵化溫度為37.1~37.4 ℃,孵化濕度為55%~65%,卵失重率為12.43%,孵化率為80%,比本研究的孵化率高,有可能是存在種間差異或者地理因素的影響。遲俊[11]對美洲火烈鳥的研究表明,美洲火烈鳥孵化溫度為37.3~37.7 ℃,孵化濕度為75%~80%,孵化期為27 d 2 h 25 min,孵化率為33.33%,除了孵化率較本研究低之外,其他各項參數(shù)均略高于本研究參數(shù)。L. Fiorucci等[14]在2017年對兩枚火烈鳥卵和一只火烈鳥雛鳥進行人工孵化及育雛研究,其孵化溫度為37.2 ℃,孵化濕度為55%,出雛后的溫度為34 ℃,濕度為47%,3只火烈鳥雛鳥的健康狀況均良好。黃潤基等[15]曾對圈養(yǎng)白冠長尾雉的人工孵化及育雛進行研究,白冠長尾雉孵化溫度為37.2~37.5 ℃,孵化濕度為45%~55%,卵失重率為12.9%,與本研究數(shù)據(jù)相差不大。通過對白冠長尾雉日糧及其他方面的調(diào)整,其孵化率由30.8%提升到53.4%,健雛率由38.3%提升到70.9%。這些方法值得更深一步的探究,期待能夠提高圈養(yǎng)古巴火烈鳥在我國的繁殖成功率。
由于古巴火烈鳥雛鳥1~15日齡的體溫調(diào)節(jié)能力很差,育雛期間需要密切注意育雛溫度。在天氣晴朗且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將雛鳥移至室外曬太陽,可以促進骨骼和羽毛的發(fā)育[16-19]。此外,雛鳥對食物的溫度也很敏感,會拒絕進食涼的食物,或進食后由于冷,身體會哆嗦。在加熱燈下喂食(尤其是15日齡以前),保持雛鳥溫暖,食物的溫度保持在40~42 ℃。在全人工飼喂狀態(tài)下,雛鳥對飼養(yǎng)員有很強的依賴性,教會雛鳥自行采食,降低其對人的印痕行為尤為重要。在雛鳥有自主采食行為時(大約23日齡),可以提供水盤,水盤里放入少量蝦皮供其自由采食。隨著采食能力的增強,適當調(diào)整供給量,并放入成鳥飼料,為斷乳做準備。
在人工育雛過程中,本研究采取了兩種飼喂方式,一種是雛鳥第一次開食飼喂乳粉,至15日齡,15日齡后飼喂混合料食糜;第二種是雛鳥第一次開食飼喂混合料食糜,添加少量乳粉。實踐過程中,兩種不同飼喂方式都得到了很好的體重增長。但是第二種方式飼喂的雛鳥糞便情況及30日齡前的體重增長率明顯高于第一種,雛鳥4、雛鳥5、雛鳥6是以第二種飼喂方式飼喂的,雛鳥1、雛鳥2、雛鳥3是以第一種飼喂方式飼喂的??梢?采取第二種飼喂方式更有利于雛鳥的生長發(fā)育。
本研究通過對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古巴火烈鳥卵的人工孵化及雛鳥的飼養(yǎng)管理、育雛飼料及飼喂方式、育雛溫度、雛鳥體重及取食量的變化等方面研究,解決了古巴火烈鳥在我國高緯度地區(qū)繁殖的難題,為提高古巴火烈鳥的人工孵化和繁殖成活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對提高圈養(yǎng)狀態(tài)下古巴火烈鳥的繁殖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