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航
童年時期的親子游在建立和諧親子關系和開闊孩子眼界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親子游需要升級為家庭研學旅行,以適應孩子的身心成長需求。把親子游升級為家庭研學旅行需要五個步驟。
一是豐富見識的目標預設。家庭研學旅行應以豐富孩子的見識為根本的目標定位。豐富孩子見識的目標,首先在于從不同角度感知世界,如對高山、大海、沙漠、草地、森林等不同類型自然景觀的感知,或是對公園、博物館、影劇院等不同功能場域的感知。其次在于針對同一自然場景或場域的理解,如針對自然場景形成原因、外在形式的分析,通過多次參觀同一個博物館,理解這個博物館的布展思路等。
二是系列主題的地點選取。不同類型的自然場景或場域,既有外在表現(xiàn)的不同特征,又可能具有內(nèi)涵一致的相同特點。系列主題的地點選取,既要讓家長們從分類的視角明確主題,如紅色研學主題、皇家園林主題、名人故居主題、軍事發(fā)展主題等,還可提示家長結合各類主題選擇不同地點,形成互補或延伸的育人效果。
三是多樣體驗的出行方式。在開展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家長還要考慮從家到目標地點的出行問題。除了基于家庭和目的地的距離遠近、停車方便與否等因素外,更要從“最美的風景在路上”這樣一個角度選擇私家車之外的更多出行方式。例如,到國家博物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研學旅行,地鐵就是合適的出行方式。再如,從感受長安街蘊藏的國家和城市成長記憶來看,公交車、自行車甚至步行就是合適的出行方式。
四是情境沉浸的研學歷程。研學旅行是學生在特定場域內(nèi),以觀察、思考和探究進行主動學習的一種經(jīng)歷,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建構和人與情境的共情。沉浸式的研學歷程,就是要通過發(fā)掘情境中的問題,通過角色代入、身份置換等方式,讓孩子作為親歷者來思考這個場景或場域具有的功能是什么,甚至從中華文明發(fā)展的角度去追問該怎樣做和為什么這樣做。例如,在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的時候,可以從當時的普通群眾、國民黨愛國軍人、共產(chǎn)黨人等多個身份角度,設計如果是你該做什么選擇的問題,讓孩子深刻感受十四年抗戰(zhàn)的艱難,初步感悟中國共產(chǎn)黨在全民族抗戰(zhàn)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五是拓展延伸的回味總結。家庭研學旅行可以通過交流對話的方式(如回味總結)進行全程復盤,以讓家長和孩子感到乘興而來又滿載而歸。拓展延伸的回味總結,一則在于對地點選取、出行方式、研學歷程的全程回顧,以明確本次研學旅行的亮點和不足,設想下次再來時怎樣彌補本次遺憾;二則在于把新的收獲和思考,通過比較的方式,充實到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之中。例如,針對中國航空博物館和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從所處位置、形成歷史、展品種類和特點等方面,初步感受二者的區(qū)別,這就是一種拓展延伸的回味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