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桑茶坑 ①道中八首(其七)
〔宋〕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
草滿花堤②水滿溪。
童子③柳陰④眠正著,
一牛吃過柳陰西。
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涇縣。
②草滿花堤(dī):花草滿堤。
③童子:兒童;未成年的男子。
④柳陰:柳下的陰影。詩文中多以柳蔭比喻游憩佳處。
雨后的晴天,風和日麗,地面上的雨水已經(jīng)蒸發(fā)得無影無蹤。小溪里的水漲滿了河槽,岸邊綠油油的野草長得非常茂盛,野花肆意開放,絢麗多彩。
堤岸旁的柳蔭里,一個小牧童正躺在草地上,睡得正香。那頭只管埋頭吃草的牛邊吃邊走,已經(jīng)到了柳林的西面。
此詩描寫的是春末夏初江南雨后初晴時美麗的鄉(xiāng)村景色,還有一個閑適可愛的放牛娃,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整首詩的語言淺顯易懂。首句“晴明風日雨干時”,交代了那是一個雨后初晴的日子,陽光透亮,微風吹拂,地面的積水已蒸發(fā)。讀著詩,仿佛聞到了雨后泥土的清香。
“草滿花堤水滿溪”中,一個“滿”字把被雨水充盈的小溪以及河堤上經(jīng)過雨水滋潤的野花、小草精神抖擻的樣子刻畫得淋漓盡致。
前兩句由“雨”而“晴”,由“濕”而“干”,溪水由“淺”而“滿”,郁郁蔥蔥的花草隨風搖曳,看似無聲的河堤卻散發(fā)著勃勃生機。
此時,詩人發(fā)現(xiàn)了“童子柳陰眠正著”,一個放牛娃在柳樹的濃蔭下睡得正香。前兩句著墨的是充滿生機和動態(tài)的自然界景物,到了最有生命力的可愛的孩童時卻突然“靜”下來,呼呼大睡,一動不動。童子的牛又在哪兒呢?“一牛吃過柳陰西”,牛兒吃著吃著,已經(jīng)走到了柳蔭的西邊去了。整首詩的畫面因牛的活動而又重新動起來了。這一靜一動,給全詩增添了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樸素的美感。
1.楊萬里的這首詩看似娓娓道來,自然親和,實際上作者的寫景是有順序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的靜景,充滿了春天的______________,到了第三句寫牧童,卻是一種酣睡的______________,一動一靜的反差,人和景卻______________,畫面不但“活”了,而且“活”得很沉靜。
2.都說“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你還能從哪些古詩中找到孩童的稚氣呢?說一說吧。
掃描二維碼獲取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