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勇
我們經(jīng)常說做孩子向往的教育,那什么是孩子向往的教育呢?
孩子向往的教育應該是睡眠充足的教育。孩子睡眠充足,這是教育的底線。過去,過重的作業(yè)負擔和學習壓力,使孩子的睡眠時間得不到保障,這才有了對孩子的睡眠管理和“雙減”。
我以為,不管我們辦學理念如何先進,辦學成效如何顯著,如果連孩子基本的睡眠時間都不能保證,就絕不是好的教育,絕不是孩子向往的教育。
孩子向往的教育應該是具有兒童立場、兒童視角,把孩子當孩子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歡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自己也曾經(jīng)是個孩子?!?/p>
教育的一切都應該著眼于兒童,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既看得見兒童,又考慮兒童的感受,讓“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不僅寫在紙上,貼在墻上,掛在嘴上,而且落在行動上。
孩子向往的教育應該是能夠盡情玩耍嬉戲、釋放天性的教育。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下課鈴聲一響,就跑到泥巴操場上歡笑打鬧。上學、放學,我們還要結伴同行,或打水仗,或挖紅薯……
四五十年過去了,也許我們早已忘記老師們教的知識,但兒時的這一切,卻歷歷在目,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成了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我經(jīng)常說,沒有這些經(jīng)歷,孩子們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孩子在他那個年齡沒有機會獲得這樣的教育,是有缺憾的。
孩子向往的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助力個性化成長、讓每一個生命都有枝可依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是寵兒,都是不可復制的孤本。正因如此,我們的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一把尺子量到底。
教育應讓個性不同、特長各異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適合的成長路徑,讓所有的孩子都能開朗活潑、陽光自信,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和發(fā)展方向,成為他自己。
孩子向往的教育應該是能夠建立信任關系、能夠得到大眾信任的教育?,F(xiàn)在的學校都在標榜自己辦學理念多么先進,中高考如何大豐收,但是卻沒有勇氣告知世人,學校有多少孩子厭學,有多少孩子逃學,還有多少孩子厭世。
學生有分數(shù)了,就給他們更多的信任,校長信任、老師信任、同學信任;如果沒有分數(shù),原先的一點信任,也全部剝奪掉,這些學生所面對的,有可能全是鄙夷不屑的眼神。
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允許孩子的失敗,包容孩子的粗糙,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相信孩子的無限潛能。學會等待,學會鼓勵,學會認可,學會與孩子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關系。倘能做到這一點,教育便是孩子所向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