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敏 謝文光 劉莉莉 楊立業(yè)★
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是全球分布最廣、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種單基因病,全世界大約有3.5億基因攜帶者。地貧在地中海、東南亞等地區(qū)高發(fā)[1]。我國地貧高發(fā)區(qū)為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域,其中以海南、廣東和廣西三省為甚[2]。它給流行區(qū)的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和社會負擔。依據(jù)以往研究報道,廣東省部分地區(qū)α?地貧基因攜帶率為3.16~11.72%,β?地貧攜帶率為1.96~3.87%[3?5]。陽江地區(qū)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緊鄰珠三角,扼粵西要沖,土地面積7955.9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260.29 萬。陽江地區(qū)是廣東省21 個地區(qū)α?和β?地貧攜帶者率最高地區(qū)之一[6]。對高發(fā)地區(qū)的人群進行遺傳基因型研究,對開展人群水平的地貧預(yù)防有重要意義。本文對陽江地區(qū)的4 538 例確診地貧樣本進行基因突變類型分析。
樣本收集從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陽江地區(qū)10 163 例檢測地中海貧血基因標本,標本來自陽江市婦幼保健院。標本類型為臍帶血、胎兒絨毛組織和年齡1 天~53 歲人群外周血。受試者平均年齡(18.3±14)歲,中位數(shù)年齡25 歲。所有患者或監(jiān)護人均簽署了地貧基因檢測知情同意書。受測者抽取2 mL 外周血,在4℃環(huán)境下送至PCR 實驗室進行地貧基因檢測。臍帶血或胎兒絨毛組織直接提取DNA 進行基因診斷。本研究經(jīng)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1 試劑
所有標本采用廣東凱普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的α 和β 地中海貧血基因檢測試劑盒(PCR+膜雜交法)檢測[7]。
1.2.2 標本制備
取受測者EDTA?K2 抗凝血100 μL,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來提取樣本DNA。胎兒絨毛組織先經(jīng)過兩次生理鹽水沖洗,吸出沖洗液,去除母體細胞污染,加入PBS,5 000 rpm 離心半徑13.5 cm,離心3 min,以后步驟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DNA 提取。
1.2.3 陽江地區(qū)α/β 地貧的分子診斷
采用廣東凱普生物的地貧基因檢測試劑盒檢測3 種缺失型α 地貧(??SEA、?α4.2、?α3.7)、3 種突變型α 地貧(αWS、αCS、αQS)和17 種中國人最常見的β 地貧,分別為:?29(A>G),?28(A>G),?30(T>C),?31(?C),? 32(C>A),27?28(+C),CapM(?AAAC,A>C),Int(T>G),CD 14?15(+G),CD 17(A>T),βE(G>A),IVS?I?1(G>A,G>T),IVS?II?654(C>T),IVS?I?5(G>C),CD 41?42(?TTCT),CD 43(G>T),CD 71?72(+A)。引物及探針見報道[7],所有實驗流程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
所有統(tǒng)計分析用Excel 2010 完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
10 163 例檢測的樣本中,檢測出地貧基因突變4 538 例(44.65%)。其中α 地貧3 274 例(32.21%)和β 地貧1 077 例(10.60%),α 和β 復(fù)合地貧187例(1.84%)。
3 274 人是α?地中海貧血的攜帶者。檢出21種α 地貧基因突變類型,最常見為??SEA/αα(59.10%),其次是?α3.7/αα(20%)、?α4.2/αα(8%)、αWSα/αα(3.57%)、αCSα/αα(3.48%)、αQSα/αα(2.57%),以上6 種單基因型占α 地貧基因型的96.72%。α 地貧基因頻率分布見表1。雙重雜合子95 例(2.92%),常見為??SEA/?α3.7(1.43%),純合子12 例(0.36%)。
表1 α?地中海貧血突變譜[n(%)]Table 1 Spectrum of α?thalassemia mutations[n(%)]
1 077 例是β 地中海貧血的攜帶者,檢出15 種β 地貧基因類型,其中含雜合子12 種基因型,雙重雜合子2 例(2 種基因型),1 例純合子CD17/CD17。β 地貧基因突變類型最常見為CD41?42(41.87%),其 次是IVS?II?654(21.82%)、?28(16.80%)、CD17(8.36%)和CD71?72(3.99%),共占92.84%。β 地貧基因頻率分布見表2 。常規(guī)試劑盒檢測范圍內(nèi)的?31、?32、IVS?I?5、Int 和?30 未被檢出。
表2 β?地中海貧血突變譜[n(%)]Table 2 Spectrum of β?thalassemia mutations alone[n(%)]
檢出187 例α 復(fù)合β 地貧,基因突變頻率最高為??SEA/αα/ CD41?42(48 例,25.67%),其次為?SEA/αα/?28(18 例,9.62%)、??SEA/αα/IVS?II?654(16 例,8.56%)、?α3.7/αα/CD41?42(12 例,6.42%)、?α3.7/αα/IVS?II?654(10 例,5.35%)。見表3。
表3 α?地貧合并β?地貧突變的基因型分布Table 3 The genotype distribution of α?thalassemia combined with β?thalassemia mutations
在標本中發(fā)現(xiàn)11 例有三種突變復(fù)合的基因類型,獲得7 例病人的血常規(guī)數(shù)據(jù),其中6 例有??SEA基因突變。年齡10~52 歲,檢測血常規(guī)發(fā)現(xiàn)MCV都低于70 fl,血紅蛋白濃度大部分低于90 g/L,最低61 g/L,最高120 g/L,跨度很大。見表4。
表4 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三種突變的患者的紅細胞參數(shù)Table 4 Red blood cell parameters of triple mutations of α?globin and β?globin
陽江地處廣東沿海經(jīng)濟帶西翼地區(qū),屬于四級城市。本文研究陽江地區(qū)的地貧基因突變類型與以往檢測結(jié)果類似[8],α 地貧和β 地貧人群常見基因突變類型與廣東地區(qū)一致[4?5],但是基因攜帶率較高,這與實驗標本人群有關(guān)。標本來自婦幼保健院,因為做基因檢測的部分人群已經(jīng)進行過血常規(guī)篩查,所以陽性率大大提高。
地中海貧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或者突變,導致珠蛋白肽鏈合成障礙所致的遺傳性溶血性疾病,可導致出生死亡或缺陷[9]。目前,地貧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有通過控制地貧患兒的出生降低發(fā)病率,提高人口素質(zhì),所以對婚前育齡人群地貧防治尤為重要[10]。
以往研究表明,廣西、廣東、海南地區(qū)β 地貧基因突變的都是CD41?42 為主,而福建最高頻率的變異位點是IVS?Ⅱ?654[11?14]。福建、廣西、廣東和海南這四個地區(qū)的β 地貧基因突變主要基因型是CD41?42、CD17、CD71?72 和IVS?Ⅱ?654[11?14]。各個地區(qū)既有相同點又有各自的特點[15]。有研究表明地貧基因突變類型與人群分布密切相關(guān)[7],據(jù)歷史記載,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部分人群都來自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人群遷徙[16]。
我國與其他地區(qū)的基因突變圖譜也有一定差異,中國人和東南亞人常見β 突變位點是CD41?42、CD17、IVS?Ⅱ?654、CD71/72、?28 和CD26;亞洲印 第安人為IVS?I?5、CD8?9、IVS?I?1、CD41?42、619?bp;黑人常見的β 珠蛋白突變?yōu)?29,?88、PolyA;地中海人為IVS?I?110、CD39、IVS?I?1、IVS?Ⅱ?745、IVS?I?6 和IVS?Ⅱ?1[9]。大量的研究表明,β 地貧基因突變及頻率分布具有明顯的種族特征及地域差異[17],對β 地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差異性的研究,對各高發(fā)群體和地區(qū)的優(yōu)生優(yōu)育具有重要意義[18]。本研究病例中有11 例合并三種地貧基因突變,對7 例的血常規(guī)調(diào)查顯示,MCV 普遍偏低,血紅蛋白跨度很大,可以粗略看出合并三種基因突變類型的人群,基因表達異質(zhì)性大,病情因人而異。有一例28 歲年輕女性患者αWSα/?α3.7合并βCD41?42/βN 基因突變,血紅蛋白為120 g/L,沒有明顯貧血。地貧的發(fā)病機制是由于珠蛋白肽鏈合成出現(xiàn)障礙,造成肽鏈數(shù)量的不平衡而導致溶血性貧血[19],越不平衡貧血越嚴重。該病人可能是珠蛋白α 鏈和β 鏈的表達達到相對平衡狀態(tài),導致其血象沒有表現(xiàn)出貧血。
近年來,隨著人口流動和南北通婚增加,各地區(qū)人口結(jié)構(gòu)越來越復(fù)雜,地貧基因突變類型也越來越復(fù)雜。本研究對陽江地區(qū)地中海貧血基因突變類型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為陽江地區(qū)地中海貧血的產(chǎn)前診斷和遺傳咨詢提供參考資料,對減少本地區(qū)重度地貧患兒的出生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