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昌 李嘉瑜 張小媚
梅州客家飲食文化根在中原,其飲食文化保留了大量中原文化元素。常見的客家美食可分為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兩大類??图也伺c潮菜、廣州菜并稱廣東三大菜系。客家菜肴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就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梅州客家菜也同樣保留著中州傳統(tǒng)的生活習俗特色。梅州的客家菜偏重“肥、咸、熟”,其形成自然與梅州客家先民的生活環(huán)境大有關系。如今,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注重健康,我們應該加入藥膳理念將客家美食推陳出新,推廣梅州客家菜中的藥膳美食。
1.梅州地區(qū)客家美食(見表1)
梅州客家飲食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原,在原有的基礎上變遷、傳承創(chuàng)新、推陳出新。廣東梅州客家特色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美味佳肴或粗茶淡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挖掘梅州地區(qū)客家飲食文化,傳承客家美食文化中蘊含的歷史味道,有利于美食文化瑰寶源遠流長。
2.梅州美食及藥膳中的特色
梅州客家人的一些美食不僅能滿足口腹之欲,還有藥膳的作用。諸多客家菜有養(yǎng)生保健功效,“醫(yī)食同源、食藥同用”是客家菜的一大特色,也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理念。客家菜注重養(yǎng)生保健,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且會根據(jù)時令增減食物品種。客家人平日飲食注重營養(yǎng)全面、葷素相結合的觀念,這與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觀點一致。平衡膳食結構、注重藥食功效保健,形成了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
(1)娘酒:2013年,梅縣客家娘酒釀造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2)酒釀雞:客家人坐月子食用酒釀雞,是現(xiàn)在婦女坐月子的滋補藥膳。酒釀雞組成:雞500g、客家娘酒350mL、冰糖15g、姜塊10g、紅曲粉2g、鹽適量,可加適量紅棗、枸杞。(3)清明粄:清明是不管哪個地方的客家人都會在清明節(jié)做來吃的。制作清明的原料有:苧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這些青草可以單獨捶搗成的草汁,也可以混合捶搗成的草汁拌在糯米粉中攪拌成團。加入糖(白糖或者紅糖),制成狀塊,蒸熟即成。(4)黃金姜糖:梅州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黃金姜糖產(chǎn)自豐順縣黃金鎮(zhèn),用白糖、糕粉和本地的優(yōu)質生姜做原料,以科學方法精制而成,顏色橙黃透明,吃起來清甜爽口,又有韌性,兼有溫胃順氣的作用。(5)青欖煲豬粉腸:先把青欖洗干凈,用刀切成片后拍扁,連核用,再把豬肺洗凈,切成小塊,過水一次,接著把豬粉腸洗凈外表即可,內(nèi)部粉狀物不要洗去,以口徑24厘米煲為例,加半煲水,放入全部用料,煲兩小時即可,不要太濃,防止青欖引起酸苦澀味。最后下鹽調味飲用,可適量加入瘦豬肉。(6)客家擂茶:把茶葉放進擂缽,稍稍潤濕后,用擂槌把它擂成漿狀,再加少許食鹽,沖入開水即可飲用,稱為“鹽水茶”或“咸茶”,然后將做好的鹽水茶盛在碗里,撒上炒油麻或炒米(爆花米)或炒花生米,便成“油麻茶”“炒米茶”“花生茶”。(7)鴨松羹:用鴨湯配以薯粉、甜果、酥糖等烹制而成,其獨特制法已印證其源遠流長的食文化淵源。(8)苦筍煲:苦筍是梅州大埔的特產(chǎn),甘中帶苦,苦中帶甜??喙S一般有三種做法:燜煲、炒、拌,風味以咸鮮清淡為主。其中就以苦筍煲最為人熟悉,是一道特色客家菜,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體現(xiàn)。材料:苦筍、咸菜、五花肉、黃豆、姜。做法:先把苦筍和酸菜洗凈,然后苦筍和酸菜切段,用清水浸泡20分鐘;黃豆用溫水浸泡30分鐘,姜切片;五花肉切片,燒熱鍋,下少許油,將五花肉放進鍋里煎炒,去油,翻炒成淡黃色后起鍋;將煎干油后的五花肉放進砂鍋,浸泡好的苦筍、酸咸菜、黃豆、姜片一并放進砂鍋,加水沒過材料,大火煮滾后,改小火慢慢煲30分鐘即可。(9)蕉嶺三及第:“三及第”是蕉嶺縣民間的風味小吃。蕉嶺縣當?shù)赜小霸缟弦煌肴暗冢仙酱蚧⒂辛狻钡恼f法?!凹暗凇?,是指舊時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所謂三及第,就是在科舉取士時代,一舉獲得秀才、舉人、進士的功名,合稱三及第。清朝狀元林召棠用豬肝、瘦肉、豬肚子三種豬內(nèi)臟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由此得名。在蕉嶺,三及第是人民最喜歡的早餐,則由豬肉、豬肝、豬粉,外加佐料調配而成。材料:粉腸、瘦肉、豬肝、胡椒粉、姜、酒糟汁、紅曲、酸菜、枸杞葉。(10)金山牛雜:金山牛雜與傳統(tǒng)的廣式牛雜不同,金山牛雜是將牛皮、牛筋、牛肚等食材,再加入客家的紅曲粉一起細火慢熬三四個小時,采用凍干的方法制作,爽脆可口的牛雜蘸點醬料,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再點一盤腌黃瓜,搭配上飲料。(11)菊花糕:菊花糕是廣東梅州傳統(tǒng)名糕點之一,菊花糕在梅州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糜飯食會飽,菊花糕孬巧”的俗語。色澤青綠,食之清甜爽口,細膩柔潤,具有濃郁的菊花香味,清芬心田,在糕點中獨具一格。材料:杭白菊20-30朵、馬蹄粉200g、新鮮菊花1朵(切碎)、冰糖適量。(12)平遠黃:黃是梅州客家人的傳統(tǒng)小吃,早在2009年,平遠黃就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梅州平遠、興寧以及福建武平等客家地區(qū)最為常見,當?shù)厝嗣磕甏汗?jié)家家戶戶都做黃來招待親朋好友。目前黃的制作技藝已經(jīng)作為傳統(tǒng)技藝被列入梅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秉持傳統(tǒng)做法制作出來的黃,顏色鮮黃,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單獨吃,口感筋道而帶有一些甜味和香味。黃的食用方法有許多,有將黃切成塊狀,蘸上白糖或者客家人做的“紅油”,也別有一番風味。另外,切塊配上雞肉熬制的高湯一起翻炒,最后放入蔥花,做成一道佳肴,還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常用食材:吊桃子樹杈、禾米、槐花子、黃枝子、山茶油。
3.梅州地區(qū)常用的藥材
梅縣:紅豆杉、梅片、金線蓮、廣佛手、金銀花、五指毛桃、狗肝菜、牛大力、鐵皮石斛、沉香、巴戟天、葛根、廣陳皮、崗梅、雞血藤、白及。
梅江區(qū):陳皮、梅片、金銀花、鐵皮石斛、黃梔子、五指毛桃、巴戟天。
平遠縣:石斛、五指毛桃、雞骨草、石參根、土茯苓、觀音串、一點紅、狗肝菜、溪黃草、苦齋、魚腥草、艾草、馬齒莧、五葉神、崗梅、雞血藤、三叉苦、毛冬青、兩面針、蒲公英、涼粉草(仙草)。
蕉嶺縣:石橄欖、溪黃草、淮山、葛根、紅菇、金桔、靈芝、積雪草、紫花地丁、魚腥草、過路蜈蚣、馬齒莧、金線吊葫蘆、鳳尾蕨、海金沙、白毛藤、龍牙草、爬藤榕、山蒼籽、六月雪、南天竹、羅裙帶、白花蛇舌草、車前草、狗肝菜。
大埔縣:桃金娘、白花蛇舌草、白花牛奶根、溪黃草、石參根、雞矢藤、五葉神、地斬頭、金櫻子、五指毛桃、雞骨草、野莧菜、苦齋、白面虎、魚腥草、艾、白花倒水蓮、土茯苓、木棉花、車前草、狗肝菜、馬鞭草、鵝不食草、布驚草、馬齒莧、燈籠草、龍葵根、金銀花、抹草。
豐順縣:刺莧、春根藤、虎尾輪、瓜子根、九層塔、千斤拔、石橄欖、青葙子、牛乳樹莖、蛇舌草、溪黃草、地斬頭、金櫻子、五指毛桃、艾草、紅豆杉、梅片、金線蓮、廣佛手。
五華縣:土茯苓、魚腥草、蛇床子、布驚草、馬齒莧、燈籠草、艾草、溪黃草、積雪草、一點紅、五指毛桃、廣崗梅、野苦齋、雞血藤、梅片、金銀花、車前草、巴戟天、黃花猛、枸杞菜、兩面針、錢排樹、巴戟、假杜仲、白緣樹、芙蓉樹、油籮樹、半楓荷、枇杷、老蟹夾(鬼針草)、過塘蛇、鳳尾草、白花一枝香、含羞草、金鎖匙、七娘草、滿山香、消山虎、仙人掌、毛披樹、蘆薈、淮山、川心蓮、枳殼、砂仁、桃金娘、地斬頭、金櫻子、莧根、白面虎。
興寧市:葉下珠、蛇莓、益母草、姜黃、巴戟天、金銀花、土茯苓、桂圓、靈芝、魚腥草、枇杷葉、桑枝、仙草、車前草、狗肝菜。
4.梅州特產(chǎn)
梅縣:梅州金柚、客都稻米、梅縣綠茶、梅州梅片、嘉應茶擂茶、白渡牛肉干、松源五香豆干、南口黃皮豆干、梅菜干、振城鴨翅、腌面、菊花糕、豬腸糕。
梅江區(qū):清涼山茶、板蓋坑雪蓮果、梅州客家米粉、梅江白宮苦瓜、酸柑茶、炸芋圓。
平遠縣:平遠臍橙、平遠慈橙、平遠東石花生、平遠豆干、有機茶葉、有機山茶油、茅坪鍋篤茶、高山茶籽油、南臺茶、泗水金橙、平遠香菇、仙人粄粉、豬腸糕。
蕉嶺縣:三圳淮山、蕉嶺冬筍、桂嶺蜂蜜、蕉嶺綠茶。
大埔縣:大埔烏龍茶、大埔單叢茶、大埔蜜柚、西巖烏龍茶、大埔涼粉糕、蘿卜苗茶。
豐順縣:馬圖綠茶、八鄉(xiāng)云霧茶、八鄉(xiāng)山番薯、薯粉豆干、豐順高山綠茶、黃金橙糖、豐順銅盤李、蘿卜苗茶、鳳山水仙茶、高山茶油、豐順油茶、八鄉(xiāng)山苦筍、馬山茶、留隍青欖、黃金香榛、銅盤李、埔寨牛肉、、菜、魚膾。
五華縣:岐嶺長樂燒酒、大田柿花、七畬徑茶、五華紅薯、五華三黃雞、新橋腐竹、轉水紅、五華禾梨、華城細核荔枝、棉洋桃駁果、五華綠茶、五華高山紅薯、天柱山綠茶、特級豉油、白芒壩花生、龍村臘蔗、雙華巴戟、益塘荔枝、長布土茯苓、茶亭岡沙田柚。
興寧市:興寧絲苗米、徑南三華李、樂仙腐竹、石馬番豆、南華奇蘭茶、官田茶、單樅茶、奇蘭烏龍茶、云霧茶、柑橙、李果、山枇杷、寶山柿、珍珠紅酒。
小結
梅州客家人菜肴偏咸,這與客家人從中原地區(qū)遷徙到南方,在遷徙途中食物不容易保存有關??图乙恍┟朗潮旧砭途哂兴幧诺奶匦裕皇且恢币詠矶际钱斪髌胀ㄊ澄飳Υ?,使其不被重視??图绎嬍匙⒅卦?,并不需要太多的調料,就能做出許許多多令人回味無窮的美味??图颐朗持刑N含的味道和有趣的歷史由來,可以作為推廣客家藥膳美食的媒介,進一步提高梅州客家文化的知名度。梅州美食藥膳發(fā)展要結合當?shù)氐娘嬍沉晳T和人們體質,辨質施膳,繼承傳統(tǒng)美食的制作方法,再加上藥膳理念創(chuàng)新,讓梅州客家傳統(tǒng)美食煥發(fā)新的光彩。
基金項目:
廣東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粵菜藥膳美食的食療應用及文化傳承(pdjh2022a0877)。
作者簡介:
范文昌(1984-),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yī)藥膳與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