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樹
春天的到來,從食堂北側的兩排白玉蘭樹開花開始,隨后,遠東大道上的早櫻和去往圖書館路上的垂絲海棠相繼開放。3月末的一場驟雨后,晚櫻盛放,淡粉色的花瓣一層一層交疊著。
我和室友去學院的后山散步,發(fā)現(xiàn)了草地上有一種淡粉色小花,名叫美麗月見草,聽著像是要在夜晚偷偷與月光幽會似的。四片淡粉色花瓣舒展開來,正中間是淡黃色的花蕊。剛發(fā)現(xiàn)它時只是零散幾處,十天后再看,已密密麻麻擠滿了整片草地,簡直可以說是瘋長。
只有認真觀察時,你才會發(fā)現(xiàn)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生長節(jié)奏,有的選擇在初春盛開,有的選擇在暮春發(fā)力,就像二月藍,不疾不徐地行動,而美麗月見草,則喜歡慢跑后再加速沖刺。
疫情暴發(fā)時,我沒有心情好好上網課,由于過度擔心自己在期末時完不成論文,我甚至退掉了論文寫作選修課。我偏離了心向往之的學術道路,成績徘徊在中下游。
心煩意亂之際,我決定屏蔽外界的聲音,嘗試做一些自己感興趣、之前覺得無用的事情:和朋友一起做播客,去學爵士舞,為喜歡的書做分享視頻……這些嘗試不像績點,可以助我拿到獎學金,但卻是我第一次在興趣驅使下做事。這讓我更了解自己,我的成長節(jié)奏,不是一開始就目標明確,需要在敏銳的洞察力中,耐心地觀察,細致地思考。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過度的焦慮是毫無作用的,只管扎根到生活里去默默耕耘吧,等待破土開花的那一天。
《十三邀》中曾聊到,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影響,新一代年輕人對遠方的人和事非常感興趣,卻沒有想要探索和講述周邊小世界的愿望。從關心個人生活到關心國家乃至全球,沒有過渡的中間地帶,這被稱為“附近的消失”。學校于我而言,就是“附近”,然而在學校的日子,我總是忙于學業(yè),窩在宿舍或跑出校門放風。這幾年,生活空間的收縮和網上討論的無力感,迫使我想去欣賞校園里菜根譚四周開的花,看樹上同學掛的甄嬛體“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卡片……
學校檔案館門口的兩棵櫻花樹因背靠棕紅色磚墻,成為取景勝地。3月末,我和阿葉去拍照的時候,花苞已經不像剛剛盛開時那么飽滿,有些已從枝頭掉落。我格外喜歡席慕蓉寫的《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
陽光下
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
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我一度將微信取名“一樹繁花”,但當宿舍樓下酸奶店阿姨叫“一樹繁花”取餐時,我還是會尷尬至極。
從我們宿舍陽臺向南望,是一排杉樹,靠左的兩棵冒出了新葉,右邊兩棵去年遺留的殘枝敗葉還未完全褪完??矿w育館的那棵早櫻也開了,待早櫻開敗,晚櫻出場。沒用植物識別軟件之前,我一度以為這晚櫻是海棠。
校園里的每片草地上都坐滿了人,彈琴的、拍照的、野餐的、玩桌游的……最受同學們歡迎的還屬我們學院背靠的南雍山區(qū)域。
這一大塊由連綿的小山坡和平整草地組成的綠色片區(qū),被我們稱為南大“可可西里”。一波又一波的人爬上山,發(fā)現(xiàn)了山上由圓石頭特意圍成的心形菜地,精心擺放在觀景臺上的白色鏤空桌椅和這座山的最頂端的左滌江天文臺。3月末的一個傍晚,我和室友從學院后山找到了一條能登上左滌江天文臺的路,一路走來,只碰見寥寥幾人,頗像無人之境。4月末,山邊的刺槐花都已開敗,天女散花般落在地上,更多的綠植鋪滿整片山坡,飽滿而濃密。
在能去的地方有限的這幾年,我更熟悉了校園。我憑借植物建立起一些方位感,熟識了醫(yī)學院、化學藥、生命科學學院這些理工科學院的大樓,并賦予這些原本與我毫無關聯(lián)的學院樓一些生動的標簽。粉紫玉蘭開得最好的是文學院,適合賞晚櫻的是哲學院門口,政府管理學院側邊有一種顏色很特別的玉蘭,有點像奶油色,又帶一點點青綠……不得不承認,我的大學時光,讓我變得更沉靜、敏銳且細致。
為了更仔細地觀察自然,我特意下載了“形色”植物識別APP,當看到叫不上名的植物,就立刻拍照鑒別,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順帶查閱是否有相關典故。
50多條鑒別記錄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妖嬈美麗的棣棠、色澤濃艷的鳶尾,而是路邊的一株小花,形似洋甘菊,白花瓣,黃花蕊,根莖略粗硬,經查叫一年蓬。“形色”上說,它是從北美來的“先鋒物種”,生命力極其頑強,在荒地里也能扎下根來。之所以叫一年蓬,是因為它從破土發(fā)芽到零落枯萎,是在一年中完成的。在中國,一年蓬最早的記錄出現(xiàn)于1886年,它的根部會釋放出一種叫母菊素的物質,能抑制周圍其他植物的生長。中醫(yī)發(fā)現(xiàn)它能全草入藥,可治瘧疾?!墩憬耖g常用草藥》里還記載了它有“消食止瀉,解毒止血”的作用。我這才想起,在我的家鄉(xiāng)衢州,也時常能見一年蓬,童年時喜歡摘下來放進花瓶里養(yǎng)著,十分賞心悅目。
有時,樹下的小花也尤為顯眼。我的宿舍樓前面的兩排高大的香樟樹下,鋪著藍紫色的二月藍,一朵緊挨著一朵,顯得格外幽暗沉靜。二月藍其實還有個別名叫諸葛菜。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率軍出征時,遇上糧草不足的難題,將士們發(fā)現(xiàn)一種野菜的嫩莖不僅可以食用,還能給軍馬當飼料,于是諸葛亮便下令推行種植這種菜,正是二月藍,“諸葛菜”的叫法也就流傳了下來。
而躲在仙林校區(qū)菜根譚角落里的蒲公英,也能食用?!靶紊鄙险f:蒲公英的根莖、葉子和花朵可以做成菜,酥炸、涼拌或是加蒜蓉清炒,就能得到一盤佳肴。它的花語有些感傷,無法停留的愛。我偶爾摘一朵,呼一口氣用力吹出來,讓它的種子散播到四面八方。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