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藝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繪畫的形式感漸漸成為藝術家展現(xiàn)個人繪畫創(chuàng)作風格的一種重要的載體,而如何使畫面具有一定的獨特形式感也成為當代繪畫中一個相對有探討性的問題。而隨著當代藝術,如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等的興起,傳統(tǒng)繪畫便被逐漸邊緣化。其中,綜合繪畫的出現(xiàn)使得架上繪畫有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于是綜合繪畫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繪畫概念。結合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對當代具象繪畫的形式切入和材料表現(xiàn)進行闡述,分析當代具象繪畫的構成與形式美、材質美,并展開個人的實踐探討。
關鍵詞:綜合材料;繪畫形式;個人創(chuàng)作
在談論當代具象繪畫的過程中,不可回避的是當代具象繪畫的藝術形式與材料表現(xiàn)。在當代繪畫中,越來越多的新的繪畫形式不斷出現(xiàn),而這些形式也使得繪畫的面貌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個性化和獨立化。隨著科學的進步,時代的前進,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手段也不局限于一些傳統(tǒng)的材料,而是開始在畫面的質感上及材料效果上尋求一些突破,以與傳統(tǒng)繪畫材料進行區(qū)別。這些新的繪畫形式在某些方面比傳統(tǒng)繪畫更加厚重、逼真,能給觀者更強的視覺沖擊,給觀者的感受也更加直接。其中,綜合繪畫與傳統(tǒng)繪畫,如油畫等,有一些明顯的差異。因此,當代具象繪畫的形式切入和材料表現(xiàn)是綜合繪畫專業(yè)所研究與學習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當代具象繪畫的形式切入——構成與形式美
探討當代具象繪畫的形式,就不得不提一直以來大家所討論的熱點問題,即什么是藝術或者是什么是藝術的根本性質??巳R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對什么是藝術進行了解釋,并且提出了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學假說。其所說的形式雖然并不單單指畫面中的形式,但也間接說明了形式在藝術領域的重要性。形式與構成是畫面的兩大組成元素,十分重要并且在繪畫中極其關鍵,可以體現(xiàn)作者對于繪畫的一些態(tài)度和看法,以及作者個人的藝術風格。
繪畫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里所講的繪畫的形式是指畫面中構圖上和繪畫語言上的形式。在這里,要提到一個關鍵詞“簡化”。大多數形式都是通過藝術家歸納總結所得到的,所以繪畫中形式與構圖的關鍵在于藝術家主觀上對一些描繪及表述對象的簡化,即從一些事物中提取出有意味的內容并且過濾掉無意味的內容,由此可以說,沒有簡化,就沒有個人的風格和個人的創(chuàng)作,因此簡化使繪畫的形式更具有主觀性與唯心性。藝術形式的轉換與交替,也是藝術風格與派別的轉換與交替。
當代具象繪畫也是以客觀事物為基礎的。藝術家在主觀思維架構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使其最終帶有一定的具象面貌,而形式的切入則是使其在繪畫技法和材料上更具有辨識度和風格獨特性。在此列舉出兩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探討其在當代具象繪畫上的形式切入。
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1970年出生于英國劍橋,是英國當代最出色的年輕女畫家之一。其2017年之后的作品與2017年之前的在畫面形式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畫家更加強調了畫面形式的表達與切入,對于人體的描繪無論是技術筆觸的嫻熟,還是顏色上的主觀表達,都具有極強的當代性。在一些繪畫作品中,她通過對人體邊緣線的簡化與反復提煉,使畫面有一種拼貼和疊壓的感覺。這些人體畫面元素被珍妮·薩維爾刻意組成一個整體,使畫面有了很強的形式感,而這也就成了珍妮·薩維爾這一時期的主要風格。她相對早期的作品中對于單個人物的刻畫都是較為完整的,而且她對于人物神態(tài)的把握在當代畫壇中當是佼佼者。其尺幅之大,筆觸顏色之厚重,在當時極為罕見,借此她很快在當代繪畫領域立足。她在之后的作品中加入了一些更加主觀、更加新穎的畫面表現(xiàn)形式,使畫面在獨特造型的基礎上具有更豐富的形式表現(xiàn),給觀者帶來更加多維的視覺體驗。
賈藹力,中國當代知名青年畫家,曾用名賈永志,1979年生于遼寧丹東,2004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2012年開始,賈藹力繪畫作品中的顏色越發(fā)豐富,形式感也越來越強,對色彩和空間關系的表現(xiàn)也越突出。畫面中,畫家大膽地用了很多純度很高的顏色。他將這些顏色組合在畫布上并且使畫面成立。畫家對于一些空間的概括使畫面有著極強的形式感,這種形式感逐漸成為其一種自我的風格。強烈的超現(xiàn)實風格及龐大的尺幅,使得他的畫作成為一本繪畫畫面的視覺百科全書。2012年之后,其畫作畫面從大的宏觀場景的敘述和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轉變?yōu)橐愿又饔^、更加多元的形式切入,更加具有當代的樣貌。其對于顏色和圖形的簡化是他的作品畫面更具形式感的原因。他對于色塊的搭配,尤其是將幾個相對明亮的顏色用在一起,使畫面有了一定主次和空間關系。他這種對于顏色及空間的掌控能力是十分突出的。
根據以上的兩個例子可知,當代具象繪畫的形式切入使繪畫更具有主觀性,也更貼近藝術本身。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具象繪畫的形式感會越發(fā)重要,對于架上繪畫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二、當代具象繪畫的材料表現(xiàn)——材質的美
架上繪畫在美術史上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和輝煌的歷史,綜合繪畫的出現(xiàn)使得繪畫更加多元化。隨著時代和工業(yè)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本來非繪畫材料的材料也被逐步使用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如磚、水泥,一些膠類,一些化工中的粉類,以及一些樹皮、樹干等。這些材質在畫面的表現(xiàn)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比傳統(tǒng)材料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而且表達更具有直接性,給大眾帶來有別于傳統(tǒng)材料的觀看體驗。而綜合繪畫的出現(xiàn)也證明了當代繪畫有著更強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綜合繪畫的畫面效果對于觀者的沖擊是巨大的,而且這種視覺沖擊性是傳統(tǒng)繪畫無法比擬的。在某方面,綜合繪畫與“當代”這個詞有著一些聯(lián)系。綜合繪畫作為一個跨畫種的大繪畫概念,發(fā)展歷史十分短暫,在藝術史中是一種新的對待繪畫的態(tài)度和方法。綜合繪畫的出現(xiàn)使得繪畫不單單只是去畫,在這之中會有一些去做的成分,使得繪畫的范圍越來越寬泛。有一些繪畫介于架上繪畫與裝置藝術中間,這密切了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并且模糊了一些畫種之間的界限。不可否認,綜合繪畫為繪畫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其多種材質的應用產生了筆畫不出來的驚人效果,而這些效果正是綜合繪畫的魅力所在,以下面兩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為例進行分析。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德國當代藝術家,其所涉及的藝術領域十分寬泛。從架上繪畫到一些裝置藝術,他都有涉獵。綜合材料繪畫十分有材質的美感。安塞姆·基弗在中年時所創(chuàng)作的巨幅綜合材料繪畫通過畫面斑駁的肌理再現(xiàn)了他心中的德國。安塞姆·基弗善于用很多工業(yè)上及自然當中的材料,這使得其畫面有著很強大的吸引力,甚至使人如同身臨其境,同時其畫作又會讓人感受到詩意,所以也被藝術界稱為“第三帝國廢墟上成長起來的畫界詩人”。
胡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57年生于山東,198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他將綜合材料的材質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胡偉的繪畫作品有著中國傳統(tǒng)水墨元素,并融入了一些他個人的情感。胡偉是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用綜合材料表現(xiàn)的一個先驅。他的作品不但有著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顏色也用了當代的構成和當代的材料,因此不但有傳統(tǒng)水墨的魅力,還具有很強的當代性。對于作者主觀情緒和創(chuàng)作意圖的表現(xiàn),使畫面上產生傳統(tǒng)與當代碰撞的精彩。當代材質的美,可以與傳統(tǒng)畫種融合在一起,說明綜合材料也可以在有著一些傳統(tǒng)元素的畫面中應用,由此所呈現(xiàn)的畫面效果是十分有個性和藝術感染力的。
胡偉的作品既有中國畫中水墨的韻味又有當代繪畫的構成美感,以及一些綜合材料所有的材質美感。這三點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使畫面有了時代與時代之間、材料與材料之間的跨越感,也將作者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些思考和自身的人文氣質表現(xiàn)了出來。綜合材料的運用使得一些其他畫種無法呈現(xiàn)的畫面質感得以表現(xiàn),使得畫面的質感美很好地展現(xiàn)出來。
三、個人創(chuàng)作對于形式切入與材料表現(xiàn)的探討與實踐
在當代綜合繪畫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形式感是十分重要的。筆者一般通過三步進行形式切入。首先是確定個人的創(chuàng)作訴求,也就是自己想表達一些什么內容,或者是想要什么樣的畫面形式。接下來,筆者會對一些相關素材進行收集,并且在收集的同時進行一個黑白小稿的繪制。通常筆者會根據材料和想法等,繪制三張以上的小稿,以達到想要的畫面構成。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會將自己設計的一些畫面內容、畫面形式進行體現(xiàn),以便將其呈現(xiàn)在畫布上。最后一步便是在畫布上繪制了。筆者會綜合使用一些材料,如丙烯顏料、色粉,以及一些化工生產中的膠等。目前筆者較為習慣的繪制方式是先做一遍底,并且反復處理,使畫面的材料呈現(xiàn)效果變豐富。之后,筆者會突出一些占畫面主體的具象內容,其間會使用濕畫法。然后,筆者會將事先設計好的畫面形式語言,和一些符號化的東西繼續(xù)添加到畫面中,并在添加的過程中根據主觀想法的改變去進行一些調整。
在畫面切入較強的形式感時,畫面的其他元素或是效果都應該為這個形式感去服務,不能打破或者使其與之前的設計違和,要保證畫面內容和畫面形式的相輔相成和相對統(tǒng)一。在運用材料時,一定不能使效果過于平均,要使主觀想強調的點在效果上與畫面其他地方有明顯區(qū)別,而且要把材料的特性凸顯出來,使其與其他畫種在材質的表現(xiàn)力上有著更大的區(qū)別,把綜合繪畫的視覺沖擊力充分發(fā)揮出來。在材料運用方面,要反復進行實驗,使材料所呈現(xiàn)的效果更加新穎,并且要勇于嘗試使用新材料。筆者一直在對畫面的材質效果和新材料的使用進行研究,目前對于材料的應用實踐還是較少,仍以繪畫為主,但是未來可能會逐漸轉到以材料為主。
在這里還是要補充一下,畫面的材料應用及材質的美感,只是一幅優(yōu)秀繪畫作品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藝術家還應該將一部分精力用來對畫面進行構圖設計,對畫面內容和畫面色彩進行研究和探索。筆者認為在一幅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中,材質的美是附著在畫面色彩和形式美之上的,而不是去單純追求厚重的肌理或者一些表面的效果。材質美、色彩美、形式美要相輔相成。這些新的材料和傳統(tǒng)的繪畫材料一樣,都是完成繪畫或者是使畫面更加豐富的物質基礎。
筆者從個人作品《歲月之二》(圖1)出發(fā),更加深入地探討當代具象繪畫的形式切入與材料表現(xiàn)。筆者起初的一些創(chuàng)作使用了塑型膏、粗糙肌理結構膠來使局部更有肌理感,同時使畫面的質感、層次更加豐富。畫面內容設計從對照片的主觀處理與組合開始。在不斷的探索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筆者逐漸使自己的主觀情緒與想法更深刻地融入個人創(chuàng)作中,同時對丙烯顏料特有的質感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使得自己的創(chuàng)作在質感上和其他人有明顯區(qū)分。筆者對顏色的使用也轉變得更加主觀、更加純粹,并且更加具有當代性。筆者也注意到創(chuàng)作內容的關聯(lián)性,開始從當下的環(huán)境中,例如從當下的主流媒體中提取可以進行藝術加工的信息,從而使作品具有當下的一些生活元素與社會發(fā)展元素。對于形式切入,筆者一直在探索。筆者認為,在個人創(chuàng)作中,畫面的形式感也是個人風格的重要體現(xiàn)。繪畫藝術發(fā)展到今天,純粹的繪畫已經被邊緣化,新材料的運用使得繪畫不再受傳統(tǒng)形式的限制,可以表達和傳遞出傳統(tǒng)畫種達不到的厚重和多變的效果。這也是為何綜合繪畫在當代繪畫里有著更加突出的地位。筆者會在未來的繪畫道路上一直堅持自我,保持獨立思考,對自己的精神世界及對當下社會進行更加深刻的探討。
參考文獻:
[1]貝爾.藝術[M].薜華,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黃亞奇.水性材料繪畫表現(xiàn)[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4.
[3]常銳倫.繪畫構圖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任澤銘,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水性材料繪畫具象表現(xiàn)語言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