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線上教學已成為補充常規(guī)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本文總結了人文社科類課程線上教學的實踐經驗,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對線上、線下教學學生的實際體驗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課程建設意見,從而為混合式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三年前的疫情打破了一直以來的常規(guī)教學模式,為響應國家“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號召,西安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立即啟動在線授課計劃,制訂線上教學方案,持續(xù)監(jiān)管線上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效果,從而保證線上、線下教學同等同效。兩年多的實踐探索,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形態(tài),催生了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
1 線上教學情況總結
線上教學期間,制約線上教學質量最大的因素就是師生互動與信息對稱。針對這一問題,在增強教學管理部門與學生管理部門的聯(lián)動外,學院還組織任課教師深入學習授課平臺的相關功能,細化授課流程,并通過班級微信群、QQ群、平臺通知等及時將教學相關資料、考核方式、作業(yè)布置等發(fā)送給學生,從而保證學生對課程基本信息的獲取,減少信息的不對稱。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均采用直播教學為主,輔以學習資料、錄播教學推送以及學習平臺研討交流的形式,這種教學活動的設計符合遠程教學的三種交互模式,即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內容間的交互。相比于其他教學模式,直播教學更接近于常規(guī)教學,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并回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出的疑問。
相比于自然科學,人文社科教師更要注重教學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已有的研究來看,有交互活動的教學方式更容易吸引學生,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依據(jù)投入成本、學習內容、學習對象、實施的方便程度和課堂的時間限制等因素,合理設計交互類型以及時間分配,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提高線上教學的效率。
為了保障線上教學的良好效果,思政理論課在對課前、課中及課后師生教與學的任務進行了適當調整,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式學習,同時完善課程評價方式,具體如下所示。
可以看出,線上教學中教師有意增加了師生、生生間的交互以確保教學質量,教學過程覆蓋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這種延展有助于增加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同時提高過程性評價對學生考核的占比,讓學生更注重平時的積累。
2 研究情況
線上教學對教師與學生都是全新的嘗試,為了確保教師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會定期通過問卷和訪談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意見,并根據(jù)反饋信息及時優(yōu)化教學方案。
2.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線上教學期間對學生進行的3次問卷調查(時間分別為2020年4月、2021年12月、2022年4月),分別收回有效問卷256份、278份、325份,問卷包括“線上線下師生互動頻率”“線上學習存在困難”“線上線下學習投入程度”等問題。
(1)線上線下師生互動頻率對比分析
通過3個時期學生對線上線下師生互動頻率對比的反饋來看,第2、第3次調查結果要明顯好于第1次的。具體來看,2020年4月是線上教學的初始階段,盡管教師也采取了直播授課的形式,但由于合班教學、班級人數(shù)眾多,導致開展的課堂活動不能惠及每一個學生,所以只有極少數(shù)的同學認為線上教學師生互動的頻率高;但在2021年12月、2022年4月的調查中,明顯看到學生對線上教學課堂互動頻率的認可度顯著提升,這和線上教學恢復小班教學以及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是有密切關系的。
(2)線上線下學習壓力對比分析
在3次調查問卷中,第1次選擇線下學習壓力大的學生最多,之后發(fā)生了較大變化,40%左右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學習壓力較大”,兩種模式學習壓力“一樣大”的占到了30%以上,而認為“線下學習壓力大”的學生一直占比最低。具體分析將在訪談分析中展開。
(3)線上學習存在困難分析
問卷調查中所反映的“線上學習存在困難的方面”如圖3所示。本題選項的設計來源于教師對個別同學的訪談以及教師的假設,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影響線上學習效果的最主要的兩個因素是“線上學習缺乏教師的有效監(jiān)督”及“家里或宿舍缺乏學習環(huán)境”,而“網上學習易受其他資源的干擾”和“同學之間討論問題不方便”也是影響學生線上學習的重要方面。從時間線來看,選擇這幾項因素的學生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數(shù)據(jù)而有所升高,不難看出,雖然教師線上教學的經驗愈加豐富、學生的使用也愈加熟練,但線上教學本身帶來的不便卻越發(fā)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平臺使用存在技術困難”的選擇人數(shù)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先下降再升高,這應該是課程直播過程中互助平臺交互使用導致的。由此可見,即使是對新興技術比較熟悉且學習能力較強的新一代,頻繁增加線上平臺的使用也會帶來認知的負擔與壓力。
2.2 訪談結果分析
教師從大一、大二選取了20名學生作為訪談對象,學習成績優(yōu)秀、良好、中等、偏差分別占比1/4左右,除了讓同學們談談線上學習中的感受外,還特別設計了訪談題目。
(1)線上教學平臺的選用
在訪談中,幾乎所有學生都表示希望學校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平臺,以實現(xiàn)全校師生的大流量訪問。而目前,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平臺,有的科目甚至選用了好幾個平臺,過多平臺的使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與此同時,學生表示線上教學中,有的平臺能集上課、討論、資料傳輸、作業(yè)提交、考試等功能為一體,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學任務的開展。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由于時間所限,并不能傾聽到每個同學的聲音,而線上討論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另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線上的考試功能,以確保考試效率及公平性。
(2)線上教學師生互動情況
在人文社科類課程的線下教學中,課堂互動更多體現(xiàn)為分享與討論,這種形式更適合課堂主動性、活躍度高的同學,但往往也會忽略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在線上教學中,教師有意增加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每個同學都需要先通過文字在學習平臺中表述自己對相關問題的看法,隨后教師將討論觀點在班級分享,并選取不同觀點的同學在線闡述。同學們表示,這樣的互動過程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因為不管自己舉不舉手,都有可能被邀請在線發(fā)言。其中有7名同學還談到,這樣的互動方式能更大程度地調動課堂活躍度低的同學的學習主動性。另外,還有5名同學表示,人文社科類課程可以探索更多的互動模式,如翻轉課堂、案例評析等。
(3)線上線下學習壓力對比
在前邊的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線上學習的壓力變大。在訪談中,教師專門聽取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有6名同學表示,在熟悉線上學習的流程之后,感到線上學習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需要自己獨立、深入思考,并深度參與到課前預習、課中討論以及課后作業(yè)的完成當中,而且稍不留神,就可能錯過重要信息。同時,還有10名同學談到,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要想取得好成績,都得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但線上學習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自覺性以及主動性。
線上教學充分體現(xiàn)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從剛開始的不熟悉、不適應到之后的熟練運用、主動參與,這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習慣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在適應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較大壓力也是正常的。
3 線上教學對人文社科類課程建設的啟示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高職院校人文社科類課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認真思考、反思總結在線教學工作的基礎上,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人文社科類課程新形態(tài),以期為高職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3.1 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要使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等值等效,教師就需要充分轉變教學觀念。線上教學并不是將實體課堂的教學方式直接搬至線上,這并沒有依據(jù)線上教學優(yōu)勢重構教學策略,而使得線下“滿堂灌”變?yōu)榫€上“滿堂灌”,這樣的教學自然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監(jiān)督,而不能發(fā)揮線上教學的真正優(yōu)勢。因此,在線上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直播不等同于線上教學,并深刻理解教學平臺、工具以及共享教學資源能給教學策略重構、教學方式變革、教學質量提升帶來的幫助。
3.2 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教學模式的轉變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主動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將引進的、自建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現(xiàn)代教育手段充分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平臺、互動工具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設更多的交互活動,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不斷優(yōu)化教學設計方案,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與方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的探索與實踐中來。
3.3 提升課程的吸引力與挑戰(zhàn)度
人文社科類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與課程本身有著密切的關系。線上教學不同于線下實體課堂,教師可以實現(xiàn)對學生狀態(tài)的動態(tài)監(jiān)督。在線上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停留在課堂上,就要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通過梳理教學內容、理清教學脈絡、豐富課程資源、創(chuàng)新交互方式等優(yōu)化課程設計,同時開展項目式、探究式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從而整體提升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挑戰(zhàn)度,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3.4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當代大學生應主動轉變被監(jiān)督才能學習的習慣。在本次調研中,很多教師就充分利用問題開展教學,通過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課中學生講解、討論,教師與學生點評的方式,很大程度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從“被監(jiān)督”變?yōu)椤拔乙獙W”。在線上教學中,學生更應轉變心態(tài),主動制訂并認真執(zhí)行學習計劃,強化自我管控意識來保障線上學習的順利完成。
3.5 完善教學平臺的相關功能
調研結果顯示,各大教學平臺的現(xiàn)有功能均有無法覆蓋的“盲點”,如線上考試違紀的有效管控功能、線上教學質量的及時反饋功能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學平臺開發(fā)公司應突破技術瓶頸,及時完善相應功能,提升在線教學質量。同時,在線上教學中,整個教學活動從課前、課中到課后,都可以在線上完成,在線教與學所產生的行為數(shù)據(jù),都是可追蹤、有用于深度分析的。因此,教師在向混合式教學轉換時,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的相關功能有效關注學生學習實效,由此也需要教學平臺更加注重數(shù)據(jù)分析、輔助決策功能的開發(fā)。
4 總結與展望
線上教學是一種應急教育策略,這場大規(guī)模的教學實踐與學生反饋也給后續(xù)課程建設提供了一些有益參考。對于混合式人文社科類課程建設而言,關鍵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參與性與主動性,能否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未來,在“互聯(lián)網+”技術有力支撐下,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必然趨于常態(tài)化、主流化,因此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形成教育新形態(tài),讓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習的“引導者”,學生由教學的“旁觀者”變?yōu)榻虒W的“主人翁”,形成人才培養(yǎng)的新范式。在這個過程中,重視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不斷優(yōu)化課程設計,嚴格教學質量督導,完善教學平臺相關功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都將是接下來探索的重點。
(作者單位:西安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