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晶 陳愛萍
武夷山市立醫(yī)院口腔科,福建省武夷山市 354300
牙周病(PD)是菌斑堆積引發(fā)牙周組織慢性炎癥,早期癥狀不明顯,患者重視度不夠,導致炎癥反復發(fā)作,病情加重致使牙齒松動、移位、咀嚼無力甚至是牙齒喪失[1]。PD是引發(fā)牙列缺損的重要原因之一,牙列缺損的發(fā)病率高達37%,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其嚴重影響患者面部美觀、語言功能、咀嚼功能,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PD伴牙列缺損治療方案除了基礎PD治療外還需行牙列缺損修復。常規(guī)活動義齒修復牙體損傷小,適用性廣,但須反復摘戴,易造成局部炎癥;固定義齒穩(wěn)固性高,無須反復摘戴,但修復時需磨除大量牙體,損傷相對較大[3]。固定—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既具有固定義齒的穩(wěn)定性,又具有活動義齒的廣泛適用性,其修復后患者牙齒松動度、語言功能的恢復效果在臨床上研究數據尚缺乏。因此,本文旨在探究PD伴牙列缺損經固定—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對牙齒松動度、語言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21年5月我院口腔科診治的PD伴牙列缺損患者54例。納入標準:(1)符合PD伴有牙列缺損的診斷[4];(2)余留牙齒不少于5顆,且牙周基礎情況穩(wěn)定;(3)可接受并耐受義齒修復;(4)年齡滿18周歲,口腔衛(wèi)生良好,無腫脹感染;(5)精神認知正常,可獨自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1)伴牙周急性膿腫或帶有口腔潰瘍等口腔疾病;(2)牙槽骨嚴重水平或垂直吸收;(3)合并顳下頜關節(jié)疾病;(4)伴有頜骨腫瘤及放射性骨髓炎;(5)牙周畸形。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大會赫爾辛基宣言》。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7例。2組基線資料可比(P>0.05),見表1。
1.3 觀察指標 (1) 比較咀嚼效率和牙齒松動度:以過篩稱重法對患者修復前及修復6個月后的咀嚼情況進行評定,方法如下:患者咀嚼3g干花生30s后,不進行吞咽,連續(xù)20次漱口,過篩干燥漱口物及殘渣并稱重,咀嚼效率=(總量-余量)/總量×100%;牙齒松動度評估工具為牙齒松動幅度(PTV)[5]評分,根據牙齒松動程度不同,臨床上主要分無、Ⅰ度、Ⅱ度、Ⅲ度4個等級的松動度,幅度在1mm以內,且無其他方向的移動,代表牙齒Ⅰ度,1mm<幅度<2mm則表示牙齒Ⅱ度;幅度>2mm則表示牙齒Ⅲ度,分值范圍0~50分,分值越高松動程度越嚴重;(2) 比較語言功能:根據義齒使用自愿程度、固定度、咀嚼食物情況、對消化功能的影響等情況進行評分,總分28分,分值與修復結局成正比。(3) 比較臨床療效[6]:隨訪觀察1年,顯效:牙齒狀態(tài)良好,無炎癥,固定義齒穩(wěn)固,活動義齒就位較好,語言功能正常;好轉:牙齒狀態(tài)一般,存在輕微炎癥,固定義齒稍有松動但可就位,活動義齒基本就位,語言功能接近正常,吐字稍不清晰;無效:基托炎癥明顯,固定義齒已松動,活動義齒錯位,語言功能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咀嚼效率和牙齒松動度比較 與修復前相比,修復后2組咀嚼效率均升高,牙齒松動度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牙齒松動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咀嚼效率和牙齒松動度比較
2.2 2組語言功能比較 與修復前比較,修復后2組語言功能評分均上升,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語言功能比較分)
2.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隨訪觀察1年,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牙列缺損患者口腔內留牙存在部分或者全部松動,若不及時修復治療,會使鄰牙向缺損部位傾斜移位,降低口腔咬合能力,長期單側咀嚼極易引發(fā)面部不對稱,影響外貌美觀[7]。近幾年口腔保健重視度提高,對牙列缺損修復方案的探索得到較多關注。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牙齒修復主要為3種類型,其中植牙效果最佳但費用高,患者接受度低;固定義齒修復需利用缺損牙齒兩端或一端留牙做基牙,對留牙的牙周組織及缺損牙齒數目要求度較高,適用度相對狹窄;活動義齒利用天然牙、牙周組織及骨做固位體,通過固位體卡環(huán)和基托將活動義齒固定于牙列內,對基牙要求低,更具適用性,但其異物感強,基托較大,佩戴初期因刺激易產生惡心嘔吐[8]。因此需求一種更有效的修復治療方案是目前臨床上關注的熱點。
綜上可知,PD伴牙列缺損中采用固定—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牙齒松動度,提高咀嚼效率及語言功能,具有廣泛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