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亞 明
(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提 要 本文以泛時的音義系統(tǒng)論思想為指導,沿著章太炎普遍聯(lián)系的、全面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的思路,從局部系源入手,梳理《文始》六《侯東類·陽聲東部乙》“工”組同源詞之間的音義關系,貫通《考工記》里“攻”的文意,在看到諸字音近義通關系的可溯性和可解釋性的同時,也看到從造字理據(jù)中概括出來的詞源意義同文獻使用流變中形成的詞匯意義的融會貫通,佐證了同源詞的義通規(guī)律和多義詞的引申規(guī)律的一致性。相關同源詞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標準化管理和工藝審美思想,以及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中國近現(xiàn)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樸學大師章太炎的《文始》一書,以初文、準初文為字根,根據(jù)聲韻通轉規(guī)律,以音求義,追本溯源,系聯(lián)漢字變易和孳乳形態(tài),是系統(tǒng)研究同源字和同源詞的開山之作。黃侃(1980:164)評價此書:“總集字學、音學之大成,譬之梵教,所謂最后了義?!标懽谶_、王寧(1994:348)評價:“章太炎初創(chuàng)的《文始》是一部把《說文》學由平面形義關系的研究發(fā)展為縱向歷史研究的首始之作,由此而奠定了漢語字源學的基礎。”王寧評價章太炎的《文始》等代表作“突出了‘求根’的思想,將共時和歷時打通,提出了研究漢語、漢字的獨特方法”(參看王鴻濱、李亞明,2018:1)。
《文始》所見傳世文獻訓詁,兼涉經(jīng)史子集,其中有25條涉及中國第一部記述官營手工業(yè)各工種規(guī)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考工記》。以《文始》所引首見《考工記》的篇目為序,第一組是《侯東類·陽聲東部乙》的“工”組(參看章太炎,2018:371):
本組“攻木、攻金、攻皮、設色、刮摩、搏埴”之語出自《考工記·總敘》“: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薄白円住焙汀版苋椤笔亲衷~源流條例。章太炎(2018:177)自述“:討其類物,比其聲均,音義相讎,謂之變易;義自音衍,謂之孳乳?!秉S侃(1980:164)闡釋:“變異者,形異而聲、義俱通;孳乳者,聲通而形、義小變?!卑凑杖珖茖W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語言學名詞》(參看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2011:162)中的表述,“變易”指意義不變而字形變化的同詞異字現(xiàn)象;“孳乳”指在詞的派生推動下,由記錄源詞的字分化出新字的現(xiàn)象。
其間變異(橫列者)同孳乳(豎列者)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工”變異與孳乳關系
設以ZS表示正紐雙聲,PS表示旁紐雙聲,本組同源詞的聲紐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工”組同源詞聲紐關系
設以DY表示疊韻,以PZ表示旁轉,以DZ表示對轉,本組同源詞的韻部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工”組同源詞韻部關系
本組同源詞的聲紐主要為喉音,其間關系,有正紐雙聲者,其中有見紐雙聲者(工—攻),溪紐雙聲者(竘—巧);有旁紐雙聲者,其中有見溪旁紐雙聲者([工—攻]—[竘—巧]),見影旁紐雙聲者([工—攻]—),溪影旁紐雙聲者([竘—巧]— )。依成均圖,韻則有東部疊韻者(工—頌—攻),侯幽近旁轉者(竘←→巧),侯宵次旁轉者(竘←→),幽宵次旁轉者(巧←→),侯東正對轉者(竘←→工,竘←→頌,竘←→攻),幽東次對轉者(巧←→工,巧←→頌,巧←→攻),宵東次對轉者(←→工,←→頌,←→攻)。
具體來看:
圖2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漆桿圭尺
圖3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牙尺和青銅龍頭尺形器
【巧】《說文解字》“巧”“技”互訓:“巧,技也。”“技,巧也。”“巧”“技”之間具有近似的詞義特征。
【頌】由同為東部(即“本部”①王寧(2022年10月27日致筆者微信)指出:“太炎先生一般說‘本部’,指的是沒有對轉、旁轉時原來的韻部的語音。在闡釋孳乳的鏈條時,如果他已經(jīng)說遠了,聲音已經(jīng)轉了,需要拉回來,會用‘在本部’來表述?!保┑摹肮ぁ弊宙苋槎鴣?。《說文·頁部》:“,皃也。從頁公聲?!倍斡癫米ⅲ骸啊p’下曰:‘頌儀也。’與此為轉注。不曰‘頌也’而曰‘頌儀也’者,其義小別也。于此同之,于彼別之也。古作‘頌皃’,今作‘容皃’,古今字之異也。”“頌”的本義為儀容、容貌,引申義為圖畫,其義位內部結構的意義單位(即義素)都是精巧,也就是《畫繢》所說的“畫繢之事……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
綜上,本組同源詞的語料如下:
工,“工”形尺
頌,儀容
巧,技巧
攻,加工
竘,修飾
本組同源詞均從“工”得聲。其意義關系,參照王寧(1995:167-178)用現(xiàn)代訓詁學把詞的義位切分為“類義素 + 核義素”的義素二分法來分析,可以看到以下情況:
①工=/工具類/+/精巧/
頌=/儀容類/+/精巧/
②巧=/技術類/+/精巧/
③攻=/加工類/+/精巧/
竘=/修飾類/+/精巧/
上列同源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兩個詞是名詞,第二類兩個詞是形容詞,其共同的核義素都是/精巧/;第三類兩個詞是動詞,其共同的核義素是/使精巧/。
設以N表示名詞,A表示形容詞,V表示動詞,以上這組同源詞的意義關系可表示為:
① N[3]=/工具類、儀容類/+/精巧/
② A[2]=/技術類、表情類/+/精巧/
③ V[2]=/加工類、修飾類/+/使精巧/
綜上,我們沿著章太炎普遍聯(lián)系的、全面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的思路,在看到《文始》六《侯東類·陽聲東部乙》“工”諸字音近義通關系的可溯性和可解釋性的同時,也看到從造字理據(jù)中概括出來的詞源意義同文獻使用流變中形成的詞匯意義的融會貫通,佐證了“同源詞的義通規(guī)律和多義詞的引申規(guī)律是一致的”(王寧,1996:142)?!犊脊び洝返摹肮ァ弊纸^不止于簡單的手工業(yè)加工、制作這個意思,還串起了“竘”“巧”“”“頌”“攻”這么多的同源詞,包含了多方面的意思。里面既有符合規(guī)矩的意思,也有追求工藝的完美和精巧的意思。同理,《考工記》的“工”字也絕不止于簡單的“工匠”這個意思。追求工藝的完美和精巧的前提是遵守規(guī)范。相關同源詞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先秦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標準化管理和工藝審美思想,以及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管子·小匡》:“今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jié)其用,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币啻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