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蘭
一、案例背景
對于月球,學生并不陌生。但月球還有很多值得學生探索交流的地方。例如對月球環(huán)形山的認識和了解;對學習天文知識,了解宇宙的方法;月球對地球的影響;等等。因此,本節(jié)課基于學生對宇宙探索的興趣,把科學與語文學科的閱讀和理解進行融合教學,整體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在立足于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融合德育,充分彰顯“融·樂”課堂引導五育融合,堅持德育為先。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效引導學生認識宇宙天體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滲透“保護地球”的環(huán)保教育,同時拓展我國探月工程的發(fā)展歷程相關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豪感。
二、案例描述
本課例,筆者分四部分組織教學。結合探月工程發(fā)展歷程這一大背景,通過航天局的朋友小天跟學生互動進行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索熱情?;趩栴}的學習,由虛擬人物帶領學生了解人們對月球的認識過程,從中進一步了解月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和運用,進一步認識月球。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探究欲望
1. 介紹新朋友:小導游——航天局的小天。
2. 航天局小天出謎語,揭示認識主體——月球。
教師提問: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衛(wèi)星,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月球一些特點。月球還有哪些秘密呢?
【設計意圖】設計虛擬人物航天局小天,以小天的謎語互動導入,并由小天作為導游帶領學生暢游科學課堂,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索興趣。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觀察圖片,初步了解月球地形
1. 航天局小天介紹人類探索月球的歷程:嫦娥奔月—望遠鏡的發(fā)明與使用—嫦娥4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2. 教師提問:通過望遠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月球表面。月球表面又是怎樣的呢?
3. 引導學生觀察和認識月球主要地形。
【設計意圖】通過小導游小天的介紹,巧妙地將人們認識月球的歷程“神話故事—望遠鏡觀察—嫦娥4號探測器”呈現給學生,引發(fā)學生對人類探月歷程的思考。虛擬動畫人物帶領,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中,在情景中體驗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
活動二:查閱資料,全面認識月球
1. 航天局小天發(fā)出邀請:一份來自航天局有關月球的情報。
2.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獲取感興趣的信息,并分享與交流。
【設計意圖】借助“月球情報”,將本校特色——全科閱讀,無縫融合進科學課堂,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查閱資料是學習天文知識的一項重要方法。“月球情報”帶著神秘色彩,能再次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
活動三:模擬實驗,深刻認識環(huán)形山
1. 航天局小天:借助科技,我們能更近距離地觀察月球表面的環(huán)形山。
2. 播放月球環(huán)形山的視頻,教師引導學生概括環(huán)形山的特點。
3. 教師提問:這么多各種各樣的環(huán)形山,它們是怎么形成的呢?如何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4. 播放模擬實驗的微課。
5. 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展示與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從遠觀到近看,觀察和認識月球,這也符合人類探索月球的順序。此外,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融入學習天文知識的方法:觀察圖片到查閱資料,到模擬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模擬實驗是人類探索宇宙規(guī)律的一種重要方法。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天文知識打下基礎。
(三)拓展延伸
1. 航天局小天邀請同學們到月球去生活。
2. 小組討論:根據我們所獲取的閱讀信息和學習到的閱讀知識,對比人類生存/居住所需要的條件,你認為月球適合人類居住嗎?原因是什么?
3. 月球雖然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它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引發(fā)學生思考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引導學生意識到地球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四)鞏固與評價
1. 在希沃白板互動上選出屬于月球的特點。
2. 完成課堂練習。
3. 分享本節(jié)課感想與收獲,并完成自我評價和組內評價。
【設計意圖】使用希沃白板交互式功能制作課堂練習,以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望,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展示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寓教于樂。關注學生的感受和收獲,尋找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或過程;通過課堂評價反饋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
課例片段一
小天:人類對宇宙,對月球的思考和探索從沒停止,古人用美麗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表達飛向月球的愿望,后來,望遠鏡的發(fā)明和使用,使人類進一步認識了月球的真實面目。通過望遠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月球正面。同學們請看(出示圖片):
師:觀察月球正面圖,你觀察到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暗色部分比亮色部分多。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那月球表面這些暗色部分和亮色部分都是什么呢?
生:亮色部分是月陸。
生:暗色部分是月海。
師:月球的正面有月海和月陸,并且月海比月陸多。那月球的背面是不是也主要是這兩種地形呢?人們又是怎樣認識月球的背面呢?
小天:同學們,月球一直正面對著地球,我們看不到它的背面是什么樣的,但隨著航天科技的偉大進步,我國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你看,這是一張月球的背面圖。
課例片段二
師:是的,查閱資料是我們學習天文知識的一種常見方法。經過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人們對月球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用這種方法繼續(xù)跟著小天探秘月球吧。
小天:同學們,這是一份來自航天局有關月球的情報,它能夠幫助同學們進一步了解月球,獲取月球更多的秘密,讓我們的月球之旅前進一大步。你們想不想知道情報里會有哪些秘密呢?
生:想!
小天:拿到月球情報后,請你們完成以下任務:1. 快速閱讀月球情報;2. 提取出月球的關鍵信息;3. 填寫“月球小檔案”。
課例片段三
小天:在我們移居月球之前,請你根據學過的月球相關知識和查找的月球資料,思考:月球適合人類居住嗎?
生:我覺得不適合,因為月球上沒有氧氣。
生:因為人類生存少不了水、氧氣,月球上基本沒有水,也沒有氧氣,所以我認為不適合居住。
生:月球上的溫度太極端了,所以不適合人居住。
師:月球不適合人類居住,那它對地球有沒有影響呢?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了解。
播放視頻:小天介紹月球對地球的影響。
三、案例反思
本課例教學整體呈現出樂研、樂學、樂教、樂動、樂思、樂創(chuàng)的課堂氛圍,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平臺在教學資源的補充、教學情境的設置、教學評價輔助的優(yōu)勢。
(一)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視覺渲染,激發(fā)學習興趣
采用新穎的授課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人們認識月球的歷程和我國探月工程的發(fā)展歷程為線索,設計虛擬人物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螺旋式探討學習。新鮮的角色、有趣的動畫、互動式的語音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拓展我國探月工程的發(fā)展歷程相關知識,引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豪感。
(二)活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有趣科學課堂
運用多種多媒體技術設計中國航天局的小天當導游,如:動畫、語音、視頻等;通過希沃白板的互動游戲,能夠有效滿足學生自我表現的需求,激發(fā)學習積極性與學習創(chuàng)造力。
(三)合理使用評價工具,達成“教—學—評”一致性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提問、追問、游戲闖關、課堂練習等形式進行多元評價,及時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在匯報展示過程中,教師利用希沃白板現拍現傳的方式呈現小組實驗探究過程和結果,大屏幕的成果展現,也更容易催生同伴評價,方便教師在學生互評中引導學生內化評價標準、把握評價尺度,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提升自我。最后,關注學生的感受與收獲,尋找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并通過自評和小組評,反饋學生的學,從而促進教師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