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斐 蘇麗蘋
(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yī)院/廈門大學附屬東南醫(yī)院,漳州,363000)
四肢骨折是指四肢骨結構的連續(xù)性被破壞發(fā)生斷裂的外傷[1],外科手術是治療骨折最有效的方法,術后通常采用功能鍛煉進行康復,以促進靜脈及淋巴回流,減輕肢體腫脹[2]。但常規(guī)功能鍛煉由于患者對疾病認知受限導致依從性差,預后效果難達到預期。Pender健康促進理論可以從個體化的經驗和特征、行為結果、特定行為認知及情感這3方面分析影響其功能鍛煉的主要因素,制定有針對性的鍛煉方案,促進患者恢復[3-4]。自我超越思維能通過幫助患者內省調整其思想從而適應外部事件,能有效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改善負性情緒[5-6]。目前缺少二者聯合應用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觀察自我超越思維架構下的護理策略聯合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對四肢骨折患者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為探究出效果更好的方案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yī)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自我超越思維架構下的護理策略聯合Pender健康促進模式進行干預。對照組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44~61歲,平均年齡(53.54±3.98)歲;骨折部位:脛骨骨折21例、股骨骨折18例、肱骨骨折15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6例;年齡45~64歲,平均年齡為(53.46±4.45)歲;骨折部位:脛骨骨折21例、股骨骨折19例、肱骨骨折14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 1)符合《實用骨科學》中的診斷標準[7],經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者;2)年齡在18歲及以上者;3)受試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此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存在智力障礙或合并精神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或配合量表填寫者;2)近期接受過心理干預者;3)存在陳舊性或病理性骨折史者;4)合并嚴重腦血管、消化、神經肌肉等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5)存在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手術禁忌證者。
1.4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jiān)測等其他常規(guī)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正確合理用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我超越思維架構下的護理策略聯合Pender健康促進模式進行干預。1)自我超越思維架構下的護理策略:a.由專業(yè)心理科醫(yī)師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自我超越思維相關培訓,成立干預小組;b.以科室為活動地點,讓患者之間相互了解并鼓勵患者表達各自內心對于疾病給自身帶來的創(chuàng)傷;c.對患者的問題進行解答,向患者及家屬系統(tǒng)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列舉既往康復成功的案例,解除患者對預后不良的焦慮及抑郁心情,提高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d.讓患者將積極的思維運用于生活,對疾病康復抱有積極的期待。2)Pender健康促進模式:a.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掌握患者基本信息,采用積極行為促進患者功能鍛煉;b.通過與患者交談評估其認知程度,糾正其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向患者講述功能鍛煉的益處,使患者明白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對其鍛煉成效進行階段性總結并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其治療的信心;c.告知患者功能鍛煉中可能存在的疼痛等意外情況,并向其示范緊急處理措施。
1.5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8]、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8]、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9]。SAS、SDS量表均含有20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從“沒有”至“總是”分別賦1~4分。評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PSQI量表包括18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最高評分為21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2)觀察比較干預前后2組患者的關節(jié)僵硬、骨筋膜室綜合征、慢性疼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總例數)×100%,3)比較干預后2組患者的總護理滿意率。使用科室自制問卷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總分為100分,評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分≤評分≤80分為比較滿意,評分<60分為不滿意,總護理滿意率=(總護理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SAS、SDS、PSQI評分比較 干預后SAS、SDS、PSQI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PSQI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4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41%,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3例,發(fā)生率為5.56%,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2.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護理滿意率為94.44%,對照組總護理滿意率為81.48%,觀察組的總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285,P=0.038)。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后總護理滿意率比較[例(%)]
四肢骨折是常見的骨科外傷,患者術后會出現生理功能喪失、活動障礙,或誘發(fā)休克、內出血等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影響其睡眠和生命質量[10]。因此單純的臨床治療已不能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和心理照護需求,尋找一種新型的護理干預措施成為醫(y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自我超越思維架構下的護理策略是通過讓患者主動參加自身生活中壓力事件的管理過程,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實現自我價值[7];Pender健康促進理論是通過分析對健康促進行為的不利因素,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二者聯合應用的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的SAS、SDS、PSQI評分在干預后均降低,且觀察組的下降幅度更大,這與羅馥斐等[4]、王晶晶等[11]研究的結果有一致性,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使用Pender健康促進模式聯合干預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睡眠質量。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這與李芳芳等[6]的研究結果有一致性,即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使用自我超越思維架構下的護理策略聯合干預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對未來積極的態(tài)度、與他人的親密度及采取積極行動,提高其護理水平。這可能是因為護理人員與患者一對一的溝通交流,通過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科普增強了患者對護士專業(yè)度的認可和護患彼此的信任感,因而治療的配合度更高,護理滿意度更高,同時通過列舉康復成功的案例等,增強了患者的信心,充分調動了其主觀能動性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
綜上所述,自我超越思維架構下的護理策略聯合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干預能更好地降低四肢骨折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睡眠質量及希望水平,整體護理滿意度更高。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