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爍
他是北京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應有著很好仕途的他,卻偏偏選擇像野生動物一樣,漂泊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上,行走在崇山峻嶺間,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研究保護瀕危的大熊貓、白頭葉猴和中華白海豚。如今,他依然堅守荒野,用好友的話說:“如果誰在城市遇見他,比遇到野生動物都稀罕!”
他不僅在研究野生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績,而且成為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以人物專訪形式采訪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并被譽為“熊貓爸爸”……
一個夕陽西斜的傍晚,筆者在大山深處的北京大學廣西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見到了富有傳奇色彩的潘爺。只見老人家雪白的眉毛、紅色的臉膛,笑起來慈眉善目,說起話聲如洪鐘,宛若金庸小說里的“老頑童”。
和著窗外吱喳的鳥鳴和山谷中潮濕的風,潘文石講起自己的故事。
“8 歲時,我就憧憬野外的生活。青少年時代我看的書是《魯濱孫漂流記》,初一時崇尚杰克·倫敦《野性的呼喚》……”潘文石說,1955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58年,潘文石參加中國第一支珠穆朗瑪峰探險隊,對世界第一高峰進行科學考察。1980年,他到四川臥龍參加一個關于熊貓的國際合作項目。從此,“血液里對野外生活的向往被喚醒了?!?/p>
幾經(jīng)爭取,潘文石夢想成真,走進西部群山,在這片有著107 道溪流和108 道山梁、總面積250 平方公里的研究區(qū)域里,他和十幾名弟子夜以繼日地追隨野外大熊貓的足跡,從43 歲一下子就“追”到了花甲之年。
秦嶺的冬季寒氣逼人,潘文石和學生們住在四面透風的棚子里,鉆進鴨絨睡袋,借著蠟燭微弱的光亮,用凍僵的手指記錄熊貓通過無線電頸圈發(fā)回的數(shù)據(jù)。15 分鐘一次,一天記96 次,幾乎不吃不喝不睡。
在最冷的冬季,饑餓如影隨形。一年春節(jié),潘文石和學生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木炭,把土豆和大米熬成一大鍋“野外美食”,一連吃了好幾天。如此饑寒交迫的生活,持續(xù)了8年。
危險無處不在。到臥龍后不久,潘文石在一次追蹤熊貓時摔下懸崖,幸而抱住一棵探出山崖的杜鵑花??伤麄貌惠p,無法進食,沒有醫(yī)院,每天只靠一勺蜜和一個雞蛋維持生命。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地區(qū)死了8 只大熊貓,碰巧60年一遇的竹子開花了。于是,“竹子開花導致了大熊貓死亡,要把野生大熊貓圈養(yǎng)起來保護”的言論出現(xiàn)了。
在簡陋的工棚里,借著微弱的燭光,潘文石奮筆疾書,致信國務院:“竹子開花不是大熊貓瀕危的原因,是人類的砍伐使熊貓面臨絕境……”潘文石提出:“堅決反對飼養(yǎng)野生熊貓,那樣做只會破壞野生熊貓的種群結構,而且還可能導致它們不再繁殖?!彼杂H自觀察到的實證,以第一手的科學數(shù)據(jù)和一個科學家的良知說出了事實的真相,劍指一整條建立在砍伐木材基礎上的利益鏈。
有“好心人”勸他,有這些功夫,不如多寫些論文更實惠。潘文石急了:“情況十萬火急,發(fā)表了論文,可是秦嶺沒有了森林,沒有了大熊貓,又有何用?科學家的良知不允許我說假話!”
“立即停止采伐,安排職工轉產(chǎn),建立新的自然保護區(qū)?!迸宋氖慕ㄗh被中央政府采納。1994年5月,砍伐全線停止;1995年,國家投資5500 多萬元建立了長青自然保護區(qū),并引入世界銀行477 萬美元貸款,保護了大熊貓在秦嶺南坡的最后一片棲息地,大熊貓們迎來了生的希望。
在秦嶺,就有一只就被潘文石命名為“希望”的野生熊貓。小時候,它常常被潘爺舉過肩膀,用臉緊貼毛茸茸的小肚子,聽聽吃飽沒有,稱一稱重了沒有……
“1997年我回到秦嶺,一天凌晨4 點,一團黑乎乎的東西在那里,我趕快進屋讓隔壁房間的學生用無線電臺‘搜’一下是誰在我門外。是‘希望’!她知道我回來了!”潘文石把“希望”讓進屋里,給她水喝,給她東西吃,她都不要。就這么靜靜地在房間待著。潘文石明白了,“哦,‘希望’懷孕了,要當媽媽了?!?/p>
如今,“希望”的同伴們正在保護區(qū)快樂地生活著,繁衍著。這不僅印證了潘文石在生態(tài)保護上的“執(zhí)念”,更印證了他對大熊貓的“野生觀”。
午夜零點,位于山坳中的崇左研究基地一片沉寂。潘爺準時醒了,他鉆出綠色鴨絨睡袋,目光炯炯。長年的野外科考生活,已經(jīng)讓他形成了兩小時一醒的“節(jié)律”。
多年前,潘文石圓滿完成了救助野生大熊貓的科考任務,59 歲的他在家沒待幾天,就像一個年輕小伙子一樣,深入到廣西西南部荒僻的弄官山中,開始了新的課題——白頭葉猴研究保護。
縣領導聞聽潘文石在崇左科考,特地請他吃飯,飯后,他唯一的要求是“將所有的剩菜打包”?;貋砗螅c當?shù)剞r民向導分享。“真香!已經(jīng)記不得有多久沒有吃過肉了?!毕驅指吲d。
4 天后,潘文石照樣請向導吃飯??墒窍驅дf:“我不能再多吃有油水的東西了?!薄盀槭裁??”潘文石很驚訝。這位樸實的農民不好意思地說,這個地方的人長年吃薄粥,腸胃已經(jīng)很難適應葷腥,那頓“好飯”讓他足足拉了好幾天肚子。
潘文石了解到,當?shù)卮迕袢蓟鹱鲲埧看罅靠撤ヒ吧参铮l(fā)展經(jīng)濟靠點炮采石,掙錢糊口靠捕殺白頭葉猴制造“烏猿酒”……已經(jīng)陷入“貧困——開荒——偷獵”的惡性循環(huán)。
“如果老百姓的生活不改善,我研究白頭葉猴又有什么意義?”數(shù)夜未眠,潘文石苦苦尋找答案。
一天,潘文石在村口貼出收購牛糞的告示,村民們爭相拿牛糞來換錢。當大惑不解的鄉(xiāng)親們看到臭烘烘的牛糞制成沼氣,可以照明燒飯時,這項技術很快深入人心。
隨后,潘文石又把自己所獲的5 萬美元和10萬元人民幣獎金都用在沼氣推廣上?!罢託饽艽婺静臑檗r民提供燃料,這樣,農民就能放棄砍伐白頭葉猴賴以生存的山林!”
十幾年間,在潘文石的奔走呼吁下,當?shù)卣群笸度?000 萬元,改善保護區(qū)環(huán)境。潘文石自己也拿出科研經(jīng)費及各類獎金,加上海內外朋友及民間組織的支持,募集資金300 多萬元,修水池,辦學校,資助貧困學生上學,投資醫(yī)療設施……
一個早晨,3 個農民把一只從偷獵者鐵夾子上解救的白頭葉猴送上門來,沒要1 分錢??粗览锾由娜~猴,潘文石心頭一熱。
2014年春夏之際,潘文石因急性胰腺炎住院40 多天。一直見不到潘爺,白頭葉猴們似乎察覺到了什么。終于,潘爺回來啦,白頭葉猴們飛檐走壁,自窗而入,從深山叢林來到基地的二層小樓上。它們也不認生,有的一屁股坐在他的筆記本電腦上,有的直接跳進了他的浴缸里……潘文石樂得合不攏嘴,連聲叫好。
經(jīng)過20 多年的努力,當?shù)氐陌最^葉猴總量已從1996年的96 只增加到了如今的800 多只。對此,《紐約時報》報道:“他拯救了一片村莊,保護了一群葉猴?!?/p>
潘文石是一個“純野生”的科學家,他堅定地認為,人與自然可以和諧相處,大自然母親會同時庇佑她的人類孩子和動物孩子。
“我在海里沉下去又浮起來,拼命讓自己仰著臉,就在這時,我踩到一塊光滑的‘石頭’,可這大海里哪來的石頭?”11 歲時,潘文石在廣東汕頭下海游泳,因體力不支失去知覺。
不知過了多久,潘文石被人從岸邊攙起來。他困惑地望著大海,兩只海豚迎著他在浪中跳啊,跳啊。“是海豚救了我!”從此,潘文石結下了和野生動物的情緣。
“我一輩子都為它們的善舉所感動,并懷著報恩的心,希望能為它們的生存盡一份力。”潘文石滿含深情地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潘文石了解到,有“海上大熊貓”美譽的“中華白海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它們所在的廣西欽州海域,距離崇左基地僅150 公里。
又是幾個不眠之夜,兒時的那兩只海豚不時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于是,“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浪潮下中華白海豚的生存之路”納入了潘文石的研究計劃,位于欽州市最南端的三娘灣成為潘文石的“第二個家”。
10年間,潘文石帶領課題組收集到超過18 萬張照片、上千段視頻以及數(shù)千個GPS 定位點,逐步弄清了北部灣白海豚的生存情況。
按照欽州市的規(guī)劃,三娘灣地區(qū)被定為工業(yè)開發(fā)區(qū)。潘文石以科學家的執(zhí)著、社會學家的情懷,在政府和百姓間不斷奔走呼吁。他提出,“有能夠激發(fā)人們智慧和靈感的中華白海豚,自由地巡游在蔚藍的海面上,北部灣才能成為一個安全的海灣?!?/p>
令人欣慰的是,欽州市采納了潘文石的建議,對工業(yè)進行重新布局。如今,那片海一如往昔潔凈,對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水質極其敏感的中華白海豚從2004年的約98 頭增加到如今的200 多頭……
這些年,潘文石運用精神的感召力,幾乎把全家人都帶進了“野生狀態(tài)”。他和愛人及一雙女兒,都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大女兒潘岱領到人生第一筆頗為豐厚的報酬時說:“有了這筆錢,我可以支持我老爸偉大的熊貓事業(yè)了?!庇门酸返脑捳f,自己和妹妹潘岳是被爸爸放養(yǎng)的“熊貓”。
“父親更像大山,更像大海,他不常在身邊,但是又一直在那兒,就在那兒?!毙∨畠号嗽肋@樣比喻。后來,潘岳也做出決定:正式放棄在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如日中天的工作,加入父親的團隊。
“他們是我科學研究的延續(xù),也是我生命的延續(xù)。”多年來,一批批像潘岳一樣的年輕人在潘爺感召下,投入到野外科考的隊伍里來,在深山里追逐理想,放飛夢想。
這些年來,無意功名的潘文石也“無心插柳”地收獲了不少大獎,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世界野生生命基金會頒發(fā)的“鮑爾·蓋提獎”,還有“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愛國奉獻獎”……2022年11月,潘文石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部“中國生態(tài)文明獎先進個人”。
我國著名作家梁曉聲曾專門以《卑恭的敬意,寫給潘文石和他的學生們》為題,表達對潘文石的敬意。梁曉聲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極其熱鬧的,經(jīng)常伴隨著掌聲和鮮花;有些事情的意義是可以直接用金錢來衡量的,于是愿意做的人趨之若鶩;而有些事情,則注定是寂寞、艱苦的,遠離熱鬧、掌聲和鮮花的,是往往要搭賠上大好的青春年華卻無論做得多么出色,也少有人喝彩的……”
在參加《朗讀者》節(jié)目時,潘文石將自己寫的一篇野外日記獻給所有熱愛生命的朋友——“我們的祖先來自荒野,保存這個荒野,就是保存我們的未來。所有的荒野才是我們子孫后代生存下去的洞天福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