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臨是對照原作,依靠自身的書畫能力,直接在其他紙張上模仿著書寫或繪畫。在書畫的仿制中,臨相較于摹準確性欠缺,對書家的要求較高,需要顧及到所仿作品的方方面面。唐朝褚遂良臨的《蘭亭序》與馮承素的摹本相比,很多字都有著明顯的差別,臨不能做到每一個筆畫都相似。
在書法學習中,臨這一方法十分重要,運用得也非常廣泛。臨是以帖做范本,訓練手上用筆的技巧、對帖的觀察解讀、對書家的認識,以達到與原貼盡可能相像?!敖Y體因時而傳,用筆千古不易”——字的結構形體會因時代的變遷和審美的不同而改變,但用筆的方法千百年來沒有多大的變化。通過臨帖了解掌握每個時期字的結體特點,反復地練習,訓練對筆法的精熟運用。
臨帖有三個過程:對臨,背臨,意臨。對臨時把帖放在面前,剛開始要看一筆寫一筆,找好筆畫的位置,觀察筆畫的粗細和形態(tài)。隨著熟練度的增加,漸漸做到看一個字寫一個字,看一行寫一行,直到能整篇臨完,并且能把握帖的特點、行氣。對臨練習到位后就可以進入到背臨的階段,背臨不能看帖,只憑記憶默寫。背臨也要從單個字到一行,再到整篇逐步練習。背臨之后要認真對照原貼,找出不對的地方改正。對帖諳熟于心了,就可以意臨。意臨不要求與帖相像,而是學它的一些部分,或是學帖的筆法,或是學墨法、章法、風格,亦或是根據自己對帖的理解進行臨習。我們可以從明清時期書法家傅山臨王羲之《諸懷帖》中看出,兩者從結字、行氣和氣韻上都不相同,傅山在原貼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創(chuàng)造。到達意臨,說明臨習者已經真正學會了這帖,做到了將這帖靈活運用。
臨帖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讀帖的過程,對帖中的用筆、結構、章法要仔細觀察。手到是臨帖中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長期反復訓練的過程。相傳趙孟頫從5歲就開始練習書法,每天書寫《千字文》500張紙,達一萬多字,十幾年不輟,最終成為了書法大家。心到是臨帖的最終要求,要理解帖的神韻,是對帖進行自主思考的過程。
臨帖要兼具形質和精神風貌兩方面,并且能用臨帖中所學,任意書寫作品,才算繼承了古人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