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對有些人來說,生活是在一條非常確定的軌道上跑,但我的生活好像總是磕磕絆絆的,動不動就冒出來一件事,有時候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命不好,哈哈。”
“是這樣的,我覺得我就沒好過。”
這是我和M日常的對話。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是怎樣神秘的力量,將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聯(lián)結在一起。對我和M來說,那力量是相似的跌宕的命運。
我們見過許多幸運兒,幸運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但內核卻驚人地一致,那就是人生非常之順遂。有些源于父母勤懇的安排與規(guī)劃,上哪所大學、讀什么專業(yè)、找什么工作、與怎樣的人組建家庭,都多方搜羅信息,提供建議,乃至多方打點。有些源于自身的好運,隨便背背考試也能過,連抽盲盒都能抽中隱藏款。無風無浪、無波無折地度過一生,無疑是讓人艷羨的事情。
但我和M卻沒有這樣的運氣。對我們來說,付出一百分的努力往往只能換回六十分的回報。命運似乎總是在跟我們開玩笑,先給一點甜頭嘗嘗,然后用失敗將我們從美夢中打醒,讓我們面對殘酷的命運。從中學艱難的考試史,到大學做科研的無盡坎坷,再到工作中面臨的種種,不勝枚舉。
這次與M聊天時,我又沒忍住去提這一點,便是因為一次精心準備的展示。輪到我時,剛講了三張PPT,話筒壞了,講到第五張,PPT翻頁筆也壞了。計時器仍無情地把控著時間,沒有人讓我停下,我只能硬著頭皮在一團混亂中將剩下的PPT講完。
往報告廳外面走時,倒也沒有多憤懣,正如之前的遭遇一樣,自己其實已經習慣到麻木了,只是仍不免去想,為什么當我做好了一切可控的事,卻總有不可控的障礙在前方等著我?
我從小時候起,就在反復的受挫中經受著失敗者教育。付出兩百分的努力后終于嘗到八十分的甜頭,因為習慣了苦,也不覺得這塊糖有多甜蜜了。幸福的定義不再是幸福本身,而是實現(xiàn)輝煌的那一刻之前,恒久的痛苦與忍耐。
盡管從表面上看,我和M都有著光鮮的履歷,有著看似美好的人生,但只有我們知道,自己背后付出了多少。
前些日子,我看到M轉發(fā)了一條動態(tài),大概是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其實在于對意義的追尋。人們總想賦予自己的生活一些什么,從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并且更加動力滿滿地前進。在和M的聊天中,我也忍不住提到這一點:失敗者教育究竟帶給了我什么?
很多人都會講,如果能選擇直接成功,沒有人會選擇坎坷的人生,那些所謂的失敗箴言,其實都是不甘心的人強加的產物。但對于我們這些長年接受失敗者教育的人來說,強加的證明也是證明,至少會讓我們心里好受一些。
我想,我從中獲得的最重要的東西,其實是越挫越勇的韌性。因為習慣了失敗,所以并不畏懼失敗;因為能熟練地應對失敗,所以不會失去從頭再來的勇氣;因為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失敗,所以并不覺得這世上有什么可以擊敗我。
這是我比接受成功者教育的人所得到的不一樣的收獲。
還在念初中的時候,我就認識了M,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一貫順遂的朋友,比如Z。當時大家之間并沒有太大分別,無非誰的家境更好一點。我們以為自己的人生,會繼續(xù)在各自的方向上走下去。
進入高中后,Z在實驗班遭到了很大的打擊,然后選擇了“躺平”。在食堂閑聊時,我試圖勸她:我遭遇過比這慘痛很多倍的失敗,請相信我,如果去堅持去努力,雖然不一定能獲得等價的回報,但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得多。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種勸慰是徒勞。她曾經高昂的心氣,已經被迅速地磨平到什么都不剩了。再后來,她走向了完全不在我當年預想里的人生。
或許也是幸福的,但當年她說起夢想時眼里的光,是誠摯、純粹到不含一絲雜質的啊。如果能多撐一會兒,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可惜,我們都沒有機會看到了。
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能力預判自己的人生。別人眼中的成功者,也可能在某天被猝不及防的失敗教育。我當然祝福每個人都諸事順遂,但我想,每個人也都需要在萬一面對失敗的剎那,擁有從容的心態(tài)和應對的能力。我們不想要那重擊,但我們不得不去經受并惠存那重擊。
“可能我就不是那種事事順遂的人吧,別人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我就是要費很多周折才能得到。但這個過程其實塑造了我。我可以逃避,可以‘躺平,但我選擇了去面對它,才成長為更好的自己?!?/p>
“是啊,我們都不是那種會被打垮的人,也許當時會被打倒,但總會爬起來,繼續(xù)堅持,一次又一次。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需要偶爾發(fā)發(fā)瘋,哈哈?!?/p>
“不錯。需要發(fā)瘋的時候,請隨時找我?!?/p>
“那必須的。”
這是我和M對話的結尾。
顧一燈
北京大學法學和經濟學雙學士,現(xiàn)居北京。小說、散文見于《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十月少年文學》等期刊,曾獲第六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第七屆“周莊杯”全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大賽三等獎及第八屆二等獎。著有長篇小說《冰上飛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