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大歷史·生命篇”(全4冊)
[韓]姜方植 [韓]姜賢植 等著
[韓]柳南榮 [韓]洪承宇 等繪
楊彥 韓曉 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2022.5/242.00元
[韓]姜方植
韓國首爾大學倫理教育系碩士。目前任職于首爾東北高中,從2005年開始和東北高中的老師們一起實施跨學科課程教育。著有《蓋世通論》(合著)、《孩子來提問,人文學來解答》(合著)等。
本書從“生命是什么”“生命進化為什么有性別之分”“多樣化的動植物是怎樣出現(xiàn)的”“為什么靈長類是人類的近親”“人類是誰”,一直講到“人類是怎樣進化的”,幫助孩子們建立起“過去是所有事件發(fā)生的原動力”的大歷史思維和跨學科知識體系,在宇宙、自然和文明中進行自我定位,并找到如何更好生活的答案。
氧氣的兩副面孔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忘記身邊常見事物的珍貴,但對于那些必不可少的人,我們常常會稱他們?yōu)椤叭缪鯕獍愕娜恕薄Q鯕鈱λ腥藖碚f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燃料。
這里我們必須要弄清楚的問題是與氧氣結合,釋放熱和能量的氧化反應。火燃燒、鐵生銹、富含氧氣的血液呈鮮紅色等現(xiàn)象,只有反應的快慢不同,實則都是與氧氣結合的氧化現(xiàn)象。
我們的身體產(chǎn)生能量也是一種氧化現(xiàn)象。構成人體的約60萬億個細胞通過血液將養(yǎng)分與氧氣結合,利用氧化產(chǎn)生能量,這一過程發(fā)生在細胞里的線粒體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等被氧化,就會產(chǎn)生水和二氧化碳等副產(chǎn)物,同時釋放能量。制造出的能量會儲存在ATP(腺苷三磷酸)中待使用,因此氧氣是生命體制造能量不可或缺的要素。
那么,生命體內(nèi)的氧氣濃度升高會怎樣呢?細胞內(nèi)氧氣的供應就會更加順暢,細胞的生命活動就會更加活躍。換句話說,就是充滿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氧氣濃度無限升高,稍有不慎就會變成“毒藥”。
氧氣之所以會變成“毒藥”,是因為它會把構成生物體的碳水化合物即有機物給氧化掉,有機物一旦被氧化,其結構就會變形或遭到破壞。氧氣還可以置生物于死地,出現(xiàn)劃傷或擦傷時你可能用過氧化氫溶液消過毒,將過氧化氫溶液涂抹在傷口周圍會出現(xiàn)白色的氣泡,這些氣體就是氧氣。傷口中流出的過氧化氫酶會將過氧化氫分解并產(chǎn)生氧氣,氧氣可以發(fā)揮殺菌作用,殺死可能存留在傷口中的細菌。
基于這些事實,氧氣對于生命來說并非完全安全,反倒可能是致命的存在。也許,我們一生都在為防止身體氧化而與氧氣進行無聲的斗爭。女性為了防止皮膚氧化,也就是老化,使用含有抗氧化劑的護膚品的原因也在于此。自生命誕生至今,生命體開發(fā)出了各種策略以防止自身氧化,這里為大家介紹它們獨創(chuàng)的四種策略。
第一,“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細菌中有一類尤為討厭氧氣,它們叫作厭氧菌。地球上只要沒有氧氣的地方,它們都能生存,包括在動物的腸胃中。不,準確地說應該是“藏”在其中,藏在人類內(nèi)臟中的厭氧菌有400多種,約100萬億個(100萬億個意味著比構成人體的細胞數(shù)量還要多)。特別是人類的大腸,好氧菌必須有氧氣才能生存,大腸中的好氧菌利用氧氣將尚未消化的食物轉(zhuǎn)變成能量。因此,大腸中氧氣的濃度還不到大氣的0.1%,實際上可以看作沒有氧氣的狀態(tài),而那里正是適合厭氧菌生存的絕佳場所。
第二,打造安全區(qū)域。在過著大規(guī)模集體生活的厭氧菌中,有的種類能夠自我保護,創(chuàng)造出只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就如同在四面八方設置了地雷,阻止敵人入侵。比如,硫酸鹽還原菌會向周圍釋放硫化氫,硫化氫很容易與氧氣結合生成一種叫作硫酸鹽的物質(zhì),而硫酸鹽又是硫酸鹽還原菌的食物。換句話說,這種細菌釋放出的硫化氫能夠清除周圍的氧氣,從而形成安全區(qū)域,而副產(chǎn)物可以作為自己的食物,可謂一石二鳥。
第三,隨身攜帶傳感器。比如,獨立生活的纖毛蟲感知到氧氣濃度升高就會迅速逃離現(xiàn)場,這就需要能夠感知氧氣濃度的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就是含有血紅素的蛋白質(zhì),血紅蛋白在有氧處會與氧氣反應并變成紅色。當“信號燈”變?yōu)榧t色,纖毛蟲就會迅速逃向沒有氧氣的地方。
最后,穿上“防護服”,也就是利用黏液。獨立生活的厭氧菌會分泌一層黏液來隔絕氧氣,將自己包裹得像一個膠囊,就像螃蟹裹著一層厚厚的殼一樣。
但是,不要以為這些策略只適合于十分微小的微生物,人類也在使用同樣的方法。人類像纖毛蟲那樣以血紅蛋白為傳感器,使體內(nèi)的氧氣濃度維持在一定范圍;然后像獨立生活的厭氧菌一樣,在鼻孔、呼吸道、肺等地方用黏液把與氧氣直接接觸的細胞包裹起來,免受氧氣的傷害。我們的身體本身也在使用獨特的戰(zhàn)略以應對“危險”的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