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jù)周代前期46座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資料顯示,從西周成康昭穆時期至春秋早期,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結構存在兩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從有二層臺到無二層臺,從熟土臺到生土臺。演變過程伴隨著一系列的變化,積石積炭現(xiàn)象的發(fā)展、墓室與槨室之間空間的縮小、陶鬲擺放位置的變化、殉祭人牲規(guī)模擴大并轉移至墓道及其附近、墓內拆車葬減少和車馬坑規(guī)模擴大。這些變化可能說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姬姓諸侯葬儀發(fā)生轉變,且地區(qū)之間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葬儀的變化或消失是不同步的。
關鍵詞:周代前期;葬儀的歷時性變化;生土二層臺;熟土二層臺;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
二層臺,其指的是土坑豎穴墓中接近墓底四周的臺階,分為生土臺和熟土臺兩種。周代前期,下入葬具后在葬具和墓壙四壁之間填土夯實所形成的土臺,稱“熟土臺”;開挖墓室時預留出的土臺,稱“生土臺”。二層臺與墓葬的建造過程、棺槨的演變以及葬俗等問題息息相關。
一、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墓的發(fā)現(xiàn)情況
周代前期包括西周時期和春秋早期,筆者在此將周代前期進一步劃分為兩個階段,以此來觀察二層臺的發(fā)現(xiàn)情況(表1)。
(一)第一階段(西周成康昭穆時期)
西周成康昭穆時期,所發(fā)現(xiàn)的5處姬姓高等級貴族墓地12座諸侯墓葬中,墓葬結構都帶有二層臺。除曲村M9、平頂山應侯M230、??h辛村M1這3座諸侯墓葬的二層臺土質不明外,西周成康昭穆時期之前的諸侯墓葬中隨葬二層臺性質為熟土的墓葬數(shù)量占總數(shù)的75%。
(二)第二階段(西周恭懿時期至春秋早期)
在西周恭懿時期至春秋早期,共發(fā)現(xiàn)13處姬姓高等級貴族墓地、37座諸侯及太子墓葬。除平頂山應侯M87和平頂山應侯M104的詳細墓葬資料尚未公布外,筆者對其他35座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隨葬二層臺的性質情況進行統(tǒng)計。從數(shù)量來看,無二層臺的墓葬很少,僅有4座,皆出自晉侯墓地,包括北趙晉侯M8、北趙晉侯M64、北趙晉侯M93和曲沃羊舌M1,年代在宣王之世至春秋早期。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中,有28座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結構中帶有二層臺。如表1所示,在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中,有11座的發(fā)掘報告或簡報缺少對二層臺土質的辨別。西周恭懿時期至春秋早期,帶有熟土二層臺的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數(shù)量為14座,占墓葬總數(shù)的44%;帶有生土臺結構的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僅1座,為平頂山M8,年代在春秋早期;二層臺形制結構復雜、表現(xiàn)形式為生土臺+熟土臺墓葬者有2座,出自黎城西關墓地,年代集中于春秋早期。
從整體上看,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發(fā)掘的44座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中,熟土臺墓占上述兩個階段墓葬總數(shù)的比例很高。西周成康昭穆時期的諸侯墓葬中帶有熟土二層臺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數(shù)量占墓葬總數(shù)的44%,熟土臺墓葬占兩階段墓葬總數(shù)的比例下降。
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結構存在兩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從有二層臺到無二層臺,從熟土臺到生土臺。西周成康昭穆時期至厲王時期,北趙晉侯墓地發(fā)現(xiàn)、發(fā)掘的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結構多為熟土臺,從北趙晉侯M8開始,晉侯墓葬內不再營建二層臺。
除M87和M104詳細資料尚未公開外,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發(fā)掘的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有6座,西周成康昭穆時期有1座墓二層臺土質不明,其中2座為熟土臺墓;第二階段中,恭王后期M84為熟土臺墓,平頂山應侯M8年代最晚,為生土臺墓。
黎城西關黎侯墓二層臺形制特殊,可能為營建生土臺時為葬具的預留空間過大所致,也視為熟土臺向生土臺的演變。
二、二層臺與積石積炭的關系
隨著時代發(fā)展,晉侯墓葬墓室中延續(xù)自西周早期的二層臺逐步消失,積石積炭出現(xiàn)并發(fā)展。山西晉侯墓地發(fā)現(xiàn)、發(fā)掘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10座,帶有二層臺墓葬有6座,分別是北趙晉侯M114、M9、M6、M33、M91和M1。北趙晉侯M1之前的晉侯墓葬墓室內的二層臺內均填土,且未發(fā)現(xiàn)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中有積炭現(xiàn)象。M1槨頂處施一層木炭,南部侵入墓道底面。墓底部遍施一層木炭,厚4—6厘米,槨室直接放在木炭上。槨室周圍用土和木炭分層填實,土多炭少,分布無規(guī)律。槨周近底處有自然石7塊。從北趙晉侯M8開始,槨室四周積石,上下積炭,晉侯墓葬中的熟土臺消失,北趙晉侯M93墓葬槨室四角外有8垛石塊砌成的石墩,高約3.2米,大體和槨室高度相當。槨室四周除積石外,均為木炭所圍。羊舌M1墓葬在槨室四周有積炭,墓室內有4個高2米不等的石垛,直接置于木炭上。
積石積炭現(xiàn)象表現(xiàn)形式有積石現(xiàn)象、積炭現(xiàn)象和積石+積炭現(xiàn)象三種,非僅見于晉侯墓地。平頂山應侯M232墓室內有12層紅色積石,11層石塊與填土層層相間依次放置于槨蓋板上,直達墓口。最下面的一層為鋪底石,木質棺槨放置于該層石板上面。墓室內有熟土臺,上面擺放隨葬物。張家坡M170井叔墓在墓室的底部鋪了一層木炭塊,其上擺放棺槨葬具,墓室內有二層臺,上面擺放有輪輿。
晉侯墓室內積石+積炭現(xiàn)象逐步發(fā)展成熟,代替二層臺起到支撐槨室、防止潮濕的作用。二層臺從有到無,深究其原因還應追溯到葬儀的變化。
三、二層臺與墓室結構的關系
墓室結構中,二層臺的營建與槨室的搭建息息相關,二層臺的高度即槨室高度。盡管周代前期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絕大多數(shù)的槨室均已腐朽,我們仍可以從遺留痕跡中對其形制進行判斷。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中的槨室平面呈中空長方形,一般分為底板、擋板、壁板與蓋板四部分,槨室底部支墊有東西向放置的枕木或石塊,木槨底板由南北向放置的木板平鋪而成,木槨的南北擋板與東西壁板均以方木相圍壘筑而成,槨蓋板也由南北向放置的木板平鋪而成。16座可以測得二層臺高度的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的高度均與槨室高度相當。根據(jù)發(fā)掘簡報或考古報告中的文字描述,浚縣辛村M21、琉璃河ⅡM202、上村嶺M2001、上村嶺M2011、平頂山應侯M8、浚縣辛村M42和梁帶村M502底板和蓋板的范圍大于擋板和壁板的范圍,槨底板兩端伸入二層臺底部,槨頂板整齊地東西向橫置于東西兩側的二層臺上。
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墓室中四周的二層臺寬窄不一,熟土二層臺的營建性質使得二層臺的寬度受到墓室寬度(長度)和槨室寬度(長度)兩種因素影響,二層臺寬度的計算方式應為:
墓室寬度(長度)-槨室寬度(長度)=二層臺寬度
在二層臺寬度的歷時性變化上,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寬度變窄。從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墓室中的二層臺平均寬度柱狀統(tǒng)計圖可以看出(圖1),第一階段,墓室內二層臺平均寬度大于0.87米,均在0.875—2.167米的范圍內;第二階段,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中二層臺平均寬度,除浚縣辛村M42外,二層臺平均寬度均窄于0.87米。
姬姓諸侯墓室結構中二層臺的高度即為槨室高度。墓道底部遠高于二層臺的墓道為特殊現(xiàn)象,僅出現(xiàn)在西周早期。此種墓道不具有運送棺槨的作用,推測其棺槨運送方式另有其他。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的諸侯墓葬墓室中普遍發(fā)現(xiàn)槨蓋板兩端置于二層臺之上的現(xiàn)象,說明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所帶二層臺具有營造墓室、穩(wěn)定支撐槨室的功能。
除晉侯墓地姬姓諸侯墓葬外,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經(jīng)歷了從西周成康昭穆時期至春秋早期二層臺寬度逐漸變窄的過程,說明墓室與槨室之間的空間逐漸變小。
四、二層臺的墓葬功能變化
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的獨有功能是支撐槨室,使其牢固。從相關發(fā)掘報告簡報文字和圖表觀察,二層臺與其他墓室空間如墓道、槨頂?shù)纫黄鸪袚S葬車子部件和殉祭人牲的作用。春秋早期,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墓室內拆車葬減少走向消失,墓葬隨葬車馬坑數(shù)量增多且面積擴大,墓葬殉祭人牲規(guī)模逐步擴大且集中于墓道和墓道兩側。而梁帶村芮侯M27發(fā)掘發(fā)現(xiàn)其二層臺上有青灰色踩踏面,可能具有特殊含義。
隨著時代的變化,二層臺隨葬器物功能也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有二:
其一,墓葬中出現(xiàn)草席,其上一般放置隨葬品。西周成康昭穆時期,12座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上發(fā)現(xiàn)蓋有草席痕的有6座;第二階段恭懿時期至春秋早期,28座帶有二層臺的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上發(fā)現(xiàn)蓋有草席痕的僅發(fā)現(xiàn)2座,蓋有草席的墓葬數(shù)量比例明顯減少。
其二,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上的隨葬品種類有陶器、漆木器和骨器,以陶鬲為主;青銅器以青銅車馬器為主,其次為青銅兵器等。其中,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上擺放的隨葬品眾多,包括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筆者在整理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隨葬陶鬲情況時,發(fā)現(xiàn)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的各諸侯墓葬中陶鬲的擺放位置發(fā)生了變化,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墓葬中隨葬陶鬲擺放在墓主人頭端二層臺處,春秋早期墓葬中隨葬陶鬲移到棺槨之間(表2)。各諸侯墓地二層臺陶鬲擺放的位置、時間變化不同步,但都有相同的趨勢,說明最早在宣王之世,晉侯墓葬葬俗在姬姓高等級貴族統(tǒng)治集團內部率先發(fā)生改革。春秋早期,應侯墓地也發(fā)生變化,而梁帶村芮侯墓葬仍然遵循舊制。
五、二層臺葬儀歷時性變化總結
周代前期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二層臺葬儀的變化具有一定規(guī)律,有共性也有個性,且地區(qū)之間男性姬姓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葬儀的變化或消失是不同步的。從西周成康昭穆時期至春秋早期,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結構存在兩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從有二層臺到無二層臺,從熟土臺到生土臺。演變過程伴隨著一系列的變化,積石積炭現(xiàn)象的發(fā)展、墓室與槨室之間空間的縮小、陶鬲擺放位置的變化、殉祭人牲規(guī)模擴大并轉移至墓道及其附近、墓內拆車葬減少和車馬坑規(guī)模擴大。這些變化可能說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姬姓諸侯葬儀發(fā)生了變化,且地區(qū)之間姬姓男性高等級貴族墓葬二層臺葬儀的變化或消失是不同步的。深入了解,其原因或是祭祀儀式漸漸從墓內轉移到墓外,以及車馬埋葬方式從墓室內拆車葬轉變?yōu)楦⒅啬乖嵬廛囻R葬坑。
參考文獻:
[1]秦博.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史前二層臺墓研究[J].四川文物,2020(02):23-35.
[2]楊林中,張欣,張崇寧,韓炳華,暢紅霞.山西黎城西關墓地M1與M10發(fā)掘報告[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04):6-52.
[3]種建榮,張?zhí)煊?,雷興山.晚商與西周時期墓道形制初識[J].江漢考古,2018(01):54-62.
[4]姜濤,王龍正,王勝利,廖佳行,馮陸平,婁金山,王同緒,魯紅衛(wèi),楊青龍,陳英,陳素英.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八號墓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2007(01):20-49+153-169+2.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縣文物局.山西曲沃羊舌晉侯墓地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9(01):4-14+26+1.
[6]郭寶鈞.濬縣辛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7]錢益匯,朱雪峰.山東平陰縣周河遺址東周遺存發(fā)掘簡報[J].考古,2018(12):3-16.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張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劉文華(1996—),女,漢族,山西晉中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文物與博物館專業(yè),研究方向: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