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才
(班頌德皇家?guī)煼洞髮W,曼谷10600;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8)
語文教育學專家楊道麟先生的專著《語文教育美學研究》于2011年12月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高等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學專業(yè)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歡迎,得到了不同層次的語文教育學專家、學者們的重視,并得到了第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選用。該書重印之后,還受到了海外學者的青睞。該書借鑒、吸收中外美學的精髓并以語文教育認知學、語文教育倫理學、語文教育美育學作統(tǒng)領①楊道麟:《語文教育美學研究》,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將語文(語言、文章、文學)②曾祥芹:《論“一語雙文”的語文內容結構觀》,《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4 期,第4—8頁。中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的關系予以“梳理”,讓語文教育有效塑造“求真”“向善”“崇美”③陳滿銘:《“真善美融合”之三探——楊道麟博士的語文教育美學核心思想述評》,《焦作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第102—108頁。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者進入“人的發(fā)展和完整性建構”④曹明海:《讓語文點亮生命》,《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7年第9期,第13—14頁。的全新境域,真正實現別開生面的“真善美融合”⑤楊道麟:《“真善美融合”的語文教育觀摭談》,《焦作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第4—6頁。的語文教育理論的順利構建。近日再次拜讀,筆者感觸最深的就是一個字——“新”。所謂“新”,主要是指楊先生的這部大著的視角之新、創(chuàng)意之新與表述之新。以下分別從該書的新視角所開辟的新領域、新創(chuàng)意所鑄就的新格局、新表述所展現的新思想這三個方面依次展開闡述。
較之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研究著作,《語文教育美學研究》最大的創(chuàng)新價值在于選擇了一個新穎的研究視角,將語文教育與美學聯系起來,發(fā)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尋找它們精神核心的共通之處,彼此映照,互相滲透,努力開拓出“真善美融合”的語文教育新理論。楊先生既深入語文教育之中,縱情遨游,探尋語文教育內部肌理與奧妙,又“跳出三界外”,以美學視野來觀照、考察語文教育,給語文教育研究注入新鮮血液,從而開辟出語文教育美學研究的一片新天地。這里僅以“東方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理念的積淀”為例予以闡述。
其一,傳統(tǒng)道家美學中的合理、積極因素給予語文教育以深刻的啟示。楊先生認為,道家美學主張“天人合一”說,側重探求人與自然的關系,蘊蓄豐厚的“真”“善”“美”思想積淀,主要從“理想人格的尺度”“無聲化育的措施”“和諧相生的途徑”等方面給予語文教育深刻啟示。從道家美學追求理想人格的尺度來看,施教者要將受教者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抵達“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的目標放在應有的位置,而“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正是隱含了一種潛在的自由性。這就要求施教者務必進一步提升受教者的“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并在更高層面上順利地完成社會所需要他們達到的理想人格塑造的崇高使命。從道家美學采用無聲化育的措施來看,施教者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教育中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那種“主控者”“主導者”“主宰者”的角色,要做助推受教者順利前行的“引導者”“促進者”“激勵者”,須努力地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從而大大地激活他們的自主學習潛能,增強他們的身心和諧發(fā)展,促進他們的素質全面提高。從道家美學實施和諧相生的途徑來看,施教者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教育中要沖出封閉的而非開放的、僵化的而非創(chuàng)新的狹小天地,要“順應受教者的自然天性,自本自根,無始無終,無有外力強迫,讓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實踐,在敞亮而非預設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他們”,讓他們順應自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繼而進入一種與自然和諧相生、交感呼應的最佳狀態(tài)。①楊道麟:《語文教育美學研究》,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2頁。
其二,傳統(tǒng)儒家美學中的合理、積極因素給予語文教育以深刻的啟示。楊先生認為,儒家美學主張“知行合一”說,側重探究人與社會的關系,蘊蓄豐厚的“真”“善”“美”的思想底蘊,主要從“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政治倫理的內容”“啟發(fā)誘導的方法”等方面給予語文教育深刻啟示。從儒家美學崇尚全面發(fā)展的目標來看,施教者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內所蘊含的“真”“善”“美”的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的因素,誘導受教者有效挖掘其中所蘊含的“真”(智育)的因素,從而使他們“提高智能水平”;誘導受教者有效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善”(德育)的因素,從而使他們“弘揚人文精神”;誘導受教者有效挖掘其中所蘊含的“美”(美育)的因素,從而使他們“追求審美境界”。從儒家美學突出政治倫理內容來看,施教者應依據語文課程綱要提出的要求,充分利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具有人文性的優(yōu)勢,不失時機、潛移默化地對受教者實施以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要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儒家美學的政治倫理內容,對接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賦予語文教育以豐富的充滿時代氣息的政治倫理道德內容。從儒家美學注重啟發(fā)誘導的方法來看,施教者要充分調動受教者學習語文(語言、文章、文學)的能動性,“啟”在關鍵上,“發(fā)”在要害處,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主要矛盾,要善于將那些“體現多樣性、充滿疑問性、富有啟發(fā)性”的內容置于教學情境之中,一層層“啟”而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個個“發(fā)”而循序漸進,多維度訓練受教者的思維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激發(fā)受教者的主動精神,發(fā)展受教者的內在潛力,強化受教者的主體意識。②楊道麟:《語文教育美學研究》,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6頁。
其三,傳統(tǒng)禪宗美學中的合理、積極因素給予語文教育以深刻的啟示。楊先生認為,禪宗美學主張“情景合一”說,側重探討人與自我的和諧關系,蘊蓄豐厚的“真”“善”“美”的思想內涵,主要從關注生命自由的審美智慧的角度來看,施教者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教育中要自覺抵制消費時代對物欲的沉迷、個性的消解、人性的異化、人格的喪失以及理想的模糊、感情的淡漠、思想的膚淺、心靈的蒼白等與生命自由相背離等負面狀況,要引導受教者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建構人生,追求生命自由,從而獲得智慧認識、精神洗禮和美感愉悅。從重視直觀感受的審美體驗的角度來看,施教者要警惕語文教育中出現的扭曲的智育、架空的德育、扼制的美育以及保守的教育觀念、刻板的課程設置、僵化的考評機制等問題,謹防受教者原本活躍的大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要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借助生動活潑、盎然有趣的教學方式來感染、熏陶受教者,讓受教者積極主動地追求智慧與真理,充分感受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的情感、思想、靈魂;要鼓勵受教者獨立思考,探索未知,崇尚終極關懷,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如此便自然增強語文學習中的審美體驗。從推崇頓悟見性的審美思維的角度看,施教者在組織受教者進行閱讀能力的訓練中必須遵循受教者的“由感到悟、先感后悟”的思維規(guī)律,并適時“示悟”,即用直覺的、審美的、情感的形式向受教者展示自己對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的“悟”的過程與結果,從而使受教者“獲得文化的感悟、性情的感悟、人生的感悟……意義的感悟”①楊道麟:《語文教育美學研究》,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9頁。。
不管從章節(jié)層級的標題來看,還是從具體章節(jié)的內容來看,都不難發(fā)現,作者處處強調、時時彰顯“美學視野”這個特定、新穎的研究視角,將語文(語言、文章、文學)置于兩種或多種學科的聚光燈下予以多維觀照,綜合考察語文教育的突出問題,進而拓展出諸多新見解,提煉出許多新觀點,可謂思考深刻,見識不凡。其獨特的視角開辟了全新的研究天地,新穎的探索鑄就了嶄新的精神氣象。
較之于傳統(tǒng)的辯證思維、批判思維所推崇的一分為二、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本書構建學術理論,拓展學理空間,探究學術問題,主要采用了極富創(chuàng)意的一分為三、多元可能的“三元思維”,這就使得全書呈現出體系完備、結構嚴謹、內容豐厚、肌理細密、新意迭出的鮮明特色。換句話說,全書充分運用“一分為三”、多元可能的新創(chuàng)意來觀照、探究、剖析美學視野之下的語文教育理論問題與實踐操作,既豐富了學理認知,又深化了實踐探索,使全書呈現出架構穩(wěn)健、立意新穎、思辨縝密、論析有力的嶄新格局。以下從三個層面依次展開闡述。
其一,從《語文教育美學研究》的理論構架上看,首有“引論”,尾有“結語”,中間主體部分分為上、中、下三篇。“引論”部分題目為“一個尚未認真開發(fā)的語文教育領域”,統(tǒng)攝其下四個方面內容,即“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的緣起”“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的對象”“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的意義”“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的方法”,從“緣起”到“對象”,從“意義”到“方法”,依次解決該門學科“如何產生”“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由淺及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一個嚴謹圓合的理論構架?!敖Y語”部分題目為“為了開發(fā)真善美的語文教育世界”,統(tǒng)攝其下四個方面的“學力”,即“語文教育學學者的古今融會力”“語文教育學學者的中西貫通力”“語文教育學學者的實踐透視力”“語文教育學學者的理性思辨力”,從“古今”到“中西”,從“實踐”到“理性”,由“縱”到“橫”,由“行”到“知”,環(huán)環(huán)相扣,圓融深照?!耙摗迸c“結語”,一個開辟新學科,一個研究新學力,各自一分為“四”,展開闡述,研析深密,內容豐富,形式對稱,結構整齊。
其二,從《語文教育美學研究》主體內容看,主體部分一分為三,即上篇探討“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的思維”,中篇探討“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的架構”,下篇探討“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的前景”?!八季S”是上“篇”總綱,主要由“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理念”“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省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要旨”三部分組成?!袄砟睢闭聜戎赜谡Z文教育基本思想的梳理,“省察”章側重于語文教育諸多問題的考察,“要旨”章側重于語文教育關鍵向度的闡發(fā),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漸進發(fā)展,螺旋式上升,構成“思維”鏈條。“架構”是中“篇”總目,主要由“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使命”“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內核”“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體制”三個部分組成。“使命”章側重于語文教育目標責任的探討,“內核”章側重于語文教育豐厚意蘊的探究,“體制”章側重于語文教育深層內涵的探索,從“使命”到“內核”,從“內核”到“體制”,由表及里,由淺及深,層層深入,構成“架構”體系?!扒熬啊笔窍隆捌笨偫?,主要由“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旨歸”“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方略”“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生機”三個部分組成?!爸細w”章側重于語文教育終極指向的探討,“方略”章側重于語文教育實施策略的探究,“生機”章側重于語文教育嶄新風貌的探索。從“旨歸”到“方略”,從“方略”到“生機”,由“知”及“行”,由“今”及“后”,構成“前景”鏈條。
其三,從全書具體章節(jié)的內容安排來看,主體部分分為三“篇”(上篇、中篇、下篇),“篇”下設“章”,“章”下分“節(jié)”,“節(jié)”下分“題”(一級標題),“題”下分“目”(二級標題)。從“篇”到“章”,從“章”到“節(jié)”,從“節(jié)”到“題”,從“題”到“目”,從整體到部分,從宏觀到中觀,從中觀到微觀,層層切分,一分為三,形成全書整齊有序、首尾圓合的精美結構,也構建了全書內容完整、層次分明、條塊清晰、關聯嚴謹的理論體系。如上篇第二章“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省察”下分三節(jié),依次是“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缺失的剖析”“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流弊的反思”“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傾向的批評”。三節(jié)立足語文教育現狀,省察、觀照、剖析,意在分析語文教育的“已然”狀態(tài),闡明語文教育的“應然”追求,給語文教育研究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指明努力方向?!笆〔臁币饧匆勒铡罢嫔泼廊诤稀钡睦砟顏頇z查、觀照語文教育中的若干不當情狀。本章第一節(jié)主要剖析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的“四大缺失”,包括“名稱”的眾說紛紜、“標的”的寬泛籠統(tǒng)、“內涵”的殘缺不全、“素養(yǎng)”的出現漏洞四個方面內容,語文教育的“名稱”排除了“在場的缺席者”——“文章”一說,語文教育的“標的”弱化了“文章”能力,語文教育的“內涵”取二(文學教育、語言教育)舍一(文章教育),語文教育的“素養(yǎng)”不提“文章素養(yǎng)”,四種缺失均指向“文章缺失”。第二節(jié)主要分析語文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包括“時髦”的理論演繹、“新潮”的話語包裝、“花哨”的形式擺弄、“求全”的手段淹等四大流弊。四大流弊均是語文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思想根源在于迷信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在于食洋不化、崇洋媚外。由此帶出語文教育如何處理傳統(tǒng)與現代的關系,如何處理民族化與國際化的關系問題。第三節(jié)主要批評語文教育的三大錯誤傾向,即“躁動主義”的遮蔽、“非語文化”的消解、“無效教學”的扼殺等內容,并指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那就是三個“多一點”:多一點智慧點燃,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生動活潑。三節(jié)內容,從“理念缺失”到“流弊反思”,再到“傾向批評”,從歷史積弊到現實問題,再到苗頭傾向,逐層推進,深入剖析,既見思想深度,又顯邏輯力度。
通覽全書,布局謀篇,巧構體例,精設綱目,篇章節(jié)目,一分為三,三分為九,依此類推,層層細化,結構渾然一體,體量龐大,內容豐富猶如一棵參天大樹,主干高聳,枝椏繁茂,枝又分枝,椏又分椏,層層舒展,既旁逸斜出又蔚為壯觀,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致。
《語文教育美學研究》始終立足語文教育、參照美學視野、貫穿美學觀念,探討語文教育的宗旨問題,隨著學理探討的豐富與深入,不斷催生出許多新思想。楊先生的許多新表述與時俱進,應運而生,既折射出他的深刻思考與大膽創(chuàng)新,也閃現出他的智慧火花與理性光芒。新思想凸顯作者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不僅意味著某種辯證的否定,而且意味著某種建設性的批評。這既不是追趕潮流,也不是嘩眾取寵,更不是裝點門面,而是理念創(chuàng)新、意義拓展與價值升華,賦予語文教育理論以鮮明的時代性與深邃的洞穿力。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維度予以闡述。
其一是新表述揭示新認知。在語文教育史上,自從“語文”獨立設置科目以來,其本體內涵一直眾說紛紜,由此帶來了語文教育實踐的諸多困窘,而且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今天,“語文”的名分與含義依然云遮霧繞、撲朔迷離。作者力挺其恩師曾祥芹先生的“一語雙文”(語言、文章、文學)說的現代觀念,對學界的四種“一語一文”說(即“語文即語言文字”“語文即語言文學”“語文即語言文章”“語文即語言文化”)保持清醒認識,逐一辨析這四種“語文”觀念,既充分肯定它們的意義與價值,又明確指出它們的局限與不足,還在此基礎上,綜合思考,辯證分析,提出自己的語文教育觀。他認為,“語文即語言文字”說以偏概全,它掩蓋了組成篇章結構的文字團體——文章和文學,讓語文(語言、文章、文學)只是停留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實質上已經被矮化成一條承挑“精神重負”的“語言扁擔”,這就淡化了語文德育的光彩,弱化了語文美育的魅力?!罢Z文即語言文學”說仍然是以偏概全,它完全排斥了文字作品的正宗——非文學的實用文章即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普通文章和新聞文、應用文、學術文等專業(yè)文章及紀傳文、科普文、雜感文等變體文章。語文教育史已充分表明,大量實用文章才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罢Z文即語言文學”排斥“狹義文章觀”,這就自然導致“一枝獨秀”,剝奪了“狹義文章”獨立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進而把語文(語言、文章、文學)的發(fā)展引向他途?!罢Z文即語言文章”說圓通而不夠透辟,它掩蓋了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文學作品,未能恰當區(qū)分狹義文章與狹義文學,未能科學地將文章知識、文章智能、文章情志三個層面作為文章素養(yǎng)的有機組成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科學提煉?!罢Z文即語言文化”說高揚人文大旗,是認識語文學科特性的一大進步,文化語言學的勃興就是這種學說的重要標志。但是,絕大多數學者熱衷談論“語言文化”和“文學文化”,卻極少談及“文章文化”,實際上“文章文化”大量存在。因此,“語文即語言文化”說折射出“書面文化”的褊狹與疏漏。楊先生綜合以上四種理解,既看到了“語”的一致性,又看到了“文”的歧義性,立足語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旗幟鮮明地聲援“一語雙文”說這一較為完善而嚴謹的學說。他認為語文學科內涵就是語言、文章、文學,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文章教育、文學教育,語文素養(yǎng)就是語言素養(yǎng)、文章素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語文課程就是語言課程、文章課程、文學課程,語文教材就是話語教材、文章教材、文學教材,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教學、文章教學、文學教學。楊先生統(tǒng)攬語文學科,立足語言、文章、文學三個維度,全面而辯證地厘定內容構成,給予語文教育一個科學而嚴謹的界定。這就既克服了“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又摒棄了“語言文學”說的傳統(tǒng)偏見,既吸收了“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又提升了“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因而是具有概括力和科學的學說。
其二是新表述揭示新探索。一個語文教育研究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怎樣的學術功力呢?楊先生從自身的研究出發(fā),別具匠心地提出了“四種學力”說,可謂令人耳目一新,促人深思。一是縱向爬梳的古今融會力,專指對各種優(yōu)秀美學思想在語文教育中滲透與運用的總結回顧與繼承發(fā)揚。該“學力”說亦可廣義理解,泛指對其他關聯語文教育的學科思想的縱向梳理與辯證揚棄?!肮沤袢跁钡那疤崾遣┯[群書,廣泛涉獵,然后再選點專精,深入探究,從浩瀚如海的學術天地中找到、提煉出對接語文教育的思想精髓。二是橫向比照的中西貫通力,專指對各種優(yōu)秀美學思想在語文教育中的交相輝映與取精用宏。該“學力”說亦可廣義理解,泛指其他關聯語文教育思想的橫向參照與辯證借鑒。語文教育學學者要巧于對語文教育的中外遺產進行橫向連貫,要博采百家之長,逐個探究,努力找到橫向貫通的核心要義。三是立向探究的實踐透視力,專指對語文教育中違背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所造成的諸多弊端的歷史反思與現實省察。該“學力”說亦可廣義理解,泛指對語文教育歷史與現狀等實踐問題的多維度、多層面立體思索與研究,從中發(fā)現一系列阻礙語文教育“真善美融合”的失誤行為,以使語文教育改革從實際出發(f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四是科學認知的理性思辨力,專指對語文教育中的不易言盡的“真善美質素”作形而上學的剖析與樸素辯證的思考。該“學力”說亦可廣義理解,泛指對關聯語文教育本質特點的其他學說的辨析與審思,包括認知學思辨、倫理學思辨、美育學思辨、解釋學思辨、文化學思辨、人類學思辨等。
其三是新表述揭示新追求。楊先生不管追溯語文教育歷史,還是透視語文教育現狀,抑或研判語文教育發(fā)展,不時借用新概括來表述自己對語文教育的審視與思考。比如,他立足語文教育的歷史、現狀,著眼語文教育的未來,提出“語文教育的科學發(fā)展觀”這一高度統(tǒng)領語文教育的重要思想。什么是“語文教育的科學發(fā)展觀”呢?他認為,施教者必須切實以美學視野來觀照語文教育,徹底弄清語文(語言、文章、文學)內容的“三大維度”即課程、教材、教學,既弄清“健康的語文課程”包括語言課程、文章課程、文學課程三大板塊,又弄清“全面的語文教材”包括話語教材、文章教材、文學教材三大部分,還弄清“完整的語文教學”包括語言教學、文章教學、文學教學三大支柱,從而使“語言課程”“文章課程”“文學課程”各領風騷,使“話語教材”“文章教材”“文學教材”爭奇斗艷,使“語言教學”“文章教學”“文學教學”并駕齊驅,有效地促進“語文智育”“語文德育”“語文美育”的和諧發(fā)展,繼而真正實現“人的發(fā)展和完整性建構”的全新境域的開拓與特色鮮明的“真善美融合”的理論大廈的構筑。簡言之,“語文教育的科學發(fā)展觀”就是探討語文教育如何發(fā)展的問題,核心在“科學發(fā)展”之上。所謂科學發(fā)展,應該是全面的、完整的、協調的、可持續(xù)的、注重“真善美融合”的、實現“人的發(fā)展和完整性建構”的發(fā)展。這一學術理念的提出,厘定語文教育的本質內涵,為語文教育研究勾畫了藍圖。
類似以上的“新表述”還有很多,比如“語文教育伙伴關系”“語文課堂磁場”“三育并舉”“三位一體”“三足鼎立”“三拉馬車”等等。這些“新表述”是楊先生立足語文教育的客觀實際,對接自身長期的學術探究與主攻方向而提煉、歸納、概括出來的,體現了他的矢志不渝、上下求索的治學態(tài)度與創(chuàng)新精神,必將給予立志追尋“真善美融合”的學術理論的語文教育研究者與語文教育工作者以鞭策和鼓舞。
以上筆者僅從《語文教育美學研究》一書的新視角所開辟的新領域、新創(chuàng)意所鑄就的新格局、新表述所展現的新思想這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閱讀體會與思考,意在選點深入,見微知著,揭示該書的理論特色與創(chuàng)新意義。楊先生以美學視野來觀照語文教育,從語文教育研究的思維、構架和前景三個方面發(fā)力,精心構建了恢宏壯觀的“真善美融合”的語文教育理論大廈。楊先生立足辯證思維和形而上學,充分運用“一分為三”的創(chuàng)意思維,努力探索,深入剖析,巧妙構建了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的理論格局。楊先生還深入探討語文教育的課程、教材、教學等諸多內容,著眼語文教育的科學發(fā)展,提出了諸多新表述。這就既體現了鮮明的學術立場,又顯示了獨特的學術建樹,更蘊蓄了深厚的學術積淀,必定給予語文教育研究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以豐富的啟示與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