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開東,邵志莉,袁伯穩(wěn)
(1.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兒科,江蘇 海安 226600;2.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科,江蘇 南通 226001)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引起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急性或亞急性增生性感染性疾病,兒童為高發(fā)人群,臨床癥狀體征呈多樣化和不典型特征,增加了治療難度和不確定因素[1]。IM大多預后良好,極少數(shù)病例會發(fā)生肝功能損害,甚至出現(xiàn)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急性肝衰竭和噬血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2]。IM大多為自限性疾病,預后良好,但有近2/3的患兒出現(xiàn)肝功能受損,極少數(shù)出現(xiàn)急性肝衰竭,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3]。目前,臨床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手段,以對癥治療為主,常用的抗病毒藥為阿昔洛韋和更昔洛韋,但單獨使用時療效并不顯著[4]。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兒科臨床研究的熱點。EBV感染可引起T淋巴細胞的免疫應答反應,導致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升高,促使免疫復合物生成,導致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紊亂,外周血出現(xiàn)大量的異型淋巴細胞和肝脾腫大[5]。重組人干擾素α1b是在眾多干擾素類型中我國首創(chuàng)的基因工程新藥,已被證實能誘導細胞產(chǎn)生抗病毒蛋白和激活機體的免疫功能,發(fā)揮調節(jié)免疫、抗病毒和抗細胞增殖等作用,該藥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且符合我國兒科國情[6-7]。本研究對IM合并肝功能異?;純翰捎弥亟M人干擾素α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觀察臨床療效及對患兒炎癥免疫和肝功能的影響,以期為兒科臨床治療IM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前瞻性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兒科收治的IM合并肝功能異常患兒13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根據(jù)流行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10%和EBV DNA陽性,符合《兒科學》(第9版)中IM的診斷標準[8];丙氨酸轉氨酶(ALT)>50 U/L和(或)天冬氨酸轉氨酶(AST)>40 U/L;年齡≤14歲;患兒家屬知情同意,經(jīng)過醫(yī)學倫理批準(海人醫(yī)學倫理號20200023)。排除標準:病情危重合并噬血細胞綜合征者;免疫功能低下、患有血液性疾病,心、肝、腎功能明顯損害者;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原發(fā)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有本研究中藥物使用禁忌證者;1個月內(nèi)使用更昔洛韋、重組人干擾素α1b和免疫抑制劑者;智力、精神異常,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研究者。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用計算機和SAS軟件按照每組65例的比例,進行隨機數(shù)字分組,采用隨機、雙盲和對照的方法進行研究。觀察組患兒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齡4~14(6.18±2.27)歲;體重指數(shù)13.42~18.54(15.74±1.35) kg/m2;病程2~6(4.25±1.16) d;體溫36.2~38.7(37.24±0.75) ℃;心率62~118(83.65±9.14)次/min。對照組患兒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齡4~14(6.23±2.29)歲;體重指數(shù)13.38~18.62(15.78±1.37) kg/m2;病程2~6(4.21±1.14) d;體溫36.1~38.6(37.21±0.77) ℃;心率64~116(83.59±9.16)次/min。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所有治療方案的制訂和實施均由同一主診組負責執(zhí)行,指定1名主治醫(yī)師負責安全性評價,1名主治醫(yī)師負責記錄各種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由病案科統(tǒng)計人員共同完成,以上所有參與人員均不能提前獲知對方的研究結果。
兩組患兒均予以常規(guī)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臥床休息、清淡的流質飲食、退熱、適當防治感染、護肝及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1)對照組:給予注射用更昔洛韋鈉[規(guī)格:0.25 g(按C9H13N5O4計)]按5 mg/kg的劑量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150 mL中,靜脈滴注,1日2次。(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注射用人干擾素α1b(規(guī)格:30 μg/支)按2 μg/kg的劑量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4 mL中,采用壓縮泵霧化吸入,1日2次,由醫(yī)護人員與患兒親屬共同配合,保證霧化吸入的依從性。療程為10 d。
(1)免疫指標:治療前和治療10 d后,采集患兒空腹外周靜脈血樣進行預處理,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和CD19+等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2)炎癥指標: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酶標免疫分析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3)肝功能指標:使用BS-200型全自動生化儀檢測ALT、AST和γ-谷氨酰轉肽酶(GGT)水平。(4)療效指標:記錄兩組患兒三聯(lián)征消失、肝脾腫大消退、異型淋巴細胞比率<5%恢復所需時間,以及治療1周的EBV DNA轉陰率。EBV DNA載量采用實時熒光探針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檢測,>500拷貝/mL為陽性。(5)安全性指標:監(jiān)測和處理藥品不良反應。
治療前,兩組患兒CD3+、CD4+和CD19+水平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后,兩組患兒的CD3+水平較治療前降低,CD4+和CD19+水平升高,且觀察組患兒的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指標變化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immune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療前,兩組患兒SAA、TNF-α和IL-1β水平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后,兩組患兒上述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兒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癥指標變化比較Tab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inflammatory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療前,兩組患兒ALT、AST和GGT水平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后,兩組患兒上述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兒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比較Tab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liver func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觀察組患兒三聯(lián)征消失、肝脾腫大消退和異型淋巴細胞恢復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EBV DNA轉陰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療效指標比較Tab 4 Comparison of efficacy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觀察組患兒出現(xiàn)惡心4例,輕度腹瀉2例,嗜酸粒細胞增多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77%(7/65);對照組患兒出現(xiàn)惡心3例,輕度腹瀉2例,胃部疼痛不適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23%(6/65)。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72,P=0.358)。
EBV直接侵襲IM患兒的B淋巴細胞,快速增殖后誘導免疫應答反應,引起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合成大量的細胞因子,誘發(fā)的細胞因子風暴導致T淋巴細胞亞群的CD4+和CD19+被大量消耗而水平降低,出現(xiàn)具有特殊形態(tài)的異型淋巴細胞使CD3+和CD8+水平升高[9]。干擾素α1b能激活NK細胞,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機體的免疫功能,通過抑制EBV的復制,降低CD8+的分泌,減少CD4+和CD19+的消耗,從而有效抑制和減少多種炎癥細胞因子的合成,減輕機體的炎癥狀態(tài)[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CD3+、CD4+和CD19+水平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重組人干擾素α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能顯著調節(jié)IM患兒的免疫應答水平,促進免疫功能的恢復。畢晶等[11]對IM患兒采用干擾素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10 d后,CD3+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CD4+/CD8+水平明顯升高;戴莎莎等[12]對IM患兒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輔助治療,CD4+和CD19+水平顯著升高,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EBV作為嗜血B淋巴細胞DNA病毒,侵襲IM患兒的呼吸道、淋巴系統(tǒng)和血液系統(tǒng)后產(chǎn)生強烈的免疫應答反應,轉化為細胞毒性T細胞和機體的炎癥應激反應,導致多種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明顯升高[13]。SAA是炎癥細胞因子刺激后由肝臟巨噬細胞合成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TNF-α是具有多種生物學作用的多肽調節(jié)因子,IL-1β是巨噬細胞合成的細胞趨化因子,與IM患兒的炎癥反應、EBV DNA的拷貝數(shù)及氨基轉移酶升高呈正相關[14]。重組人干擾素α1b是參與先天免疫應答的調節(jié)蛋白,通過調節(jié)淋巴細胞免疫功能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的轉化,減輕Toll樣受體和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應激反應,降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SAA、TNF-α和IL-1β水平的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重組人干擾素α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能有效抑制IM患兒的炎癥應激反應,降低機體的炎癥水平。戴莎莎等[12]的研究結果顯示,重組人干擾素α1b顯著降低了IM患兒的IL-6和TNF-α水平,改善了免疫功能;邱慧明等[16]的研究結果顯示,重組人干擾素降低了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SAA和IL-1β水平,減輕了機體的炎癥狀態(tài),促進了臨床癥狀的緩解,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國內(nèi)外學者報道,IM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以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為特征,很少出現(xiàn)黃疸表現(xiàn)[17-18]。相關機制至今尚未明確,可能是EBV感染后浸潤肝膽管,釋放大量的促炎細胞因子導致肝細胞損傷,影響肝竇和小膽管的轉運功能[19]。由于EBV導致機體的脂質過氧化和炎癥應激反應,產(chǎn)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對肝組織細胞發(fā)生毒性反應;CD3+和CD8+等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水平升高,機體免疫調節(jié)功能紊亂導致肝細胞損害等[20]。重組人干擾素α1b無需依賴抗病毒靶點,可直接誘導機體細胞產(chǎn)生抗病毒蛋白,抑制EBV的復制并予以有效清除,還能激活細胞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防衛(wèi)能力[21]。王可等[22]對IM患兒在更昔洛韋的基礎上加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發(fā)揮了抗病毒和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的雙重作用,治療10 d后患兒的總蛋白含量明顯升高,AST和ALT水平明顯降低,顯著改善了患兒的肝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的ALT、AST和GGT水平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重組人干擾素α1b與更昔洛韋聯(lián)合應用能發(fā)揮協(xié)同抗EBV的作用,從而更好地保護IM患兒的肝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EBV DNA轉陰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重組人干擾素α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對IM患兒的治療效果更佳。更昔洛韋主要通過競爭性抑制DNA聚合酶結合和延長DNA結合位點,從而阻止皰疹病毒的復制,但部分EBV并不分泌胸腺嘧啶激酶,降低了更昔洛韋的療效,易致病情復發(fā)[23]。重組人干擾素α1b不僅能通過誘導激活細胞多種抗病毒蛋白表達,直接抑制感染細胞內(nèi)病毒復制,還能促進T淋巴細胞增殖,激活NK細胞和吞噬細胞的功能,發(fā)揮調節(jié)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和提高清除病毒的能力[24]。畢晶等[11]對IM患兒采用干擾素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顯著縮短了病程,提高了治療效果;王可等[22]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IM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和EBV DNA轉陰率顯著高于單用更昔洛韋組,均佐證了本研究結果。
本研究中,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lián)合治療并未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較高。將重組人干擾素α1b采用壓縮泵霧化為直徑<5 μm的微粒,經(jīng)鼻霧化吸入后直接作用于口、鼻、咽喉等呼吸道,并在肺泡內(nèi)迅速吸收,不僅提高了藥物治療效果,減少了全身用藥的不良反應,而且利于患兒接受,提高了用藥安全性[21]。畢晶等[11]的研究中,IM患兒采用干擾素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5%,與單用更昔洛韋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相近,顯示出較高的安全性,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IM合并肝功能異?;純翰捎弥亟M人干擾素α1b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能顯著改善T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改善肝功能,促進臨床癥狀恢復,是一種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的臨床治療方法。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如未能按照患兒不同年齡和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組、未考慮到患兒霧化吸入的依從性等。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更科學的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