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記載杜甫去世原因基本一致:“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奔础帮劊▂ù)死”(飫即飽食,飫死即撐死)說,歷代質疑不絕,后人甚至偽托韓愈,寫詩提出疑問:
當時處處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飲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無飽死。
宋代鄒定也曾提出反對意見:“自是風霜侵病骨,非干牛酒涴詩腸?!?/p>
郭沫若早年入日本福岡九州帝國大學學醫(yī),1923年獲學士學位。他曾開玩笑說:“魯迅在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我學校的名氣比魯迅的那個學校大得多?!痹凇独畎着c杜甫》中,郭沫若先生這樣寫道:“其實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過不是‘飫死或‘飽飫而死,而是由于中毒。聶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當多,杜甫一次沒有吃完。時在暑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24—28小時初生之毒最為激烈,使人神經(jīng)麻痹,心臟惡化而死。”
而杜甫也并非如新舊唐書所說“一夕而卒”。杜甫的絕筆《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亦只稱“風疾”(高血壓),未及飽飫。揆諸史實,杜甫可能死于糖尿病并發(fā)癥,元兇是“過量飲酒和熬夜”。
唐代詩人喜歡寫病,其中90%是描述自身病情。在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中,有140多首涉病。
據(jù)學者王思璀在《唐代知識階層筆下的醫(yī)學敘事》中統(tǒng)計,《全唐詩》中寫眼病最多,共37人91次;第二是糖尿病,共18人35次;第三是頭風(高血壓),共13人23次;第四是瘡瘍,12人17次,唯瘡瘍可能是糖尿病的并發(fā)癥;耳病并列第四,12人17次;足疾(可能是痛風)第五,11人15次。
從統(tǒng)計看,李白、白居易、李商隱、陸龜蒙、盧綸、李德裕、馬周等均患有糖尿病。奇怪的是,杜甫、孟浩然都因體瘦聞名,竟然都在40歲左右便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
一方面,唐代重科舉,讀書人為求仕進,“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背0疽?,所以唐代詩人多眼病?,F(xiàn)代研究表明,夜班3年以上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0%,夜班超過20年,則增加60%。每日睡眠不足5小時與超過7小時相比,糖尿病風險增加4.4倍。
另一方面,唐人好飲酒。
唐廷有良醞署,各州府均自釀酒,加上民間釀酒,史籍留名的酒達七八十種。唐代社會的游牧文化色彩強烈,視飲酒為豪邁,白居易曾作《酒功贊》,稱:“麥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為酒,孕和產(chǎn)靈?!薄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且飲。”
唐人飲米酒、清酒和黃酒(一般認為,蒸餾酒是元代才傳入中國的),度數(shù)低(最高不超過26度),更易醉,且原料是糯米,糯米含糖量達74%,為提高酒質,唐人常磨去糯米表層,只留內芯,進一步增加含糖量。
唐人喝酒不吃飯,僅以行酒令、投壺、牙牌等游戲佐酒,更易致病。
杜甫自小多病,他的父親杜閑壽僅59歲,祖父杜審言僅63歲。遠祖杜畿也只有61歲,杜畿之兒杜恕55歲,孫杜寬42歲,重孫杜預63歲,玄孫杜錫48歲,可見,家族無長壽基因。
杜甫好酒,在詩中曾寫“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朋來有醉泥”“縱酒欲謀良夜醉”等。55歲時,杜甫在《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中承認:“飄零仍百里,消渴(古人稱糖尿病為消渴癥,或長卿病,因司馬相如字長卿)已三年?!?/p>
杜甫患病這么早,除飲酒外,還有一個原因:經(jīng)常挨餓,一有機會便大吃大喝,可“多病久加飯”“加餐可扶老”,易導致糖尿病。
對于糖尿病,杜甫似乎未做有效治療,不僅繼續(xù)飲酒,還“茗飲蔗漿攜所有”,即喝甘蔗汁,所以病情發(fā)展極快。55歲時,杜甫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如視力下降、耳聾,即“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牙齒脫落,即“牙齒半落左耳聾”。58歲時,杜甫因糖尿病性腦卒中,竟“右臂偏枯半耳聾”。
杜甫生命的最后兩年還算安定,他在夔州居住一年零九個月,只是在回長安、洛陽途中,遭遇叛亂,又遇南風,無法北上,杜甫全家被困在水上,饑餓多日,耒陽縣令聽說后,忙送來牛肉、白酒。
杜甫患糖尿病后,“食乃兼倍于?!?,不知者易誤為“飽飫”。此時正值冬季,而急性心腦血管病約50%發(fā)生在冬季,杜甫應是糖尿病性腦卒中復發(fā)而死。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