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靜
2023年央視春晚歌曲《是媽媽是女兒》令人淚目。
“我的孩子??!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夠好嗎?我是第一次做媽媽,盡管,歲月已吹白我的頭發(fā)……親愛的媽媽!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夠好嗎?我是第一次做女兒,可也是第一次來做我……”這兩段歌詞觸動了我的內(nèi)心,使我再次陷入對孩子成長和家庭教育問題的思考。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卻有不理解父母的孩子。想起我年少為人子女時,也曾質(zhì)疑過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如今,當(dāng)我把既是孩子又是父母的雙重身份認清并以此為出發(fā)點思考后,腦中總會反復(fù)出現(xiàn)這個問題:孩子,我何時才能懂你?
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努力做到尊重、理解孩子,但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力不從心。我暴怒襲來時,孩子該是多么的無助。那一幕幕場景至今仍烙印在我的腦海中,促使我不斷完善自身,時刻督促自己要控制情緒,改正過激的教育方式。
人生這道難題,不會像選擇題那樣有ABCD四個選項,有且只有一種標(biāo)準(zhǔn)答案,而是會有EFGHIJK個岔路,甚至能開出XYZ的腦洞。如何在無窮多的岔路間進行選擇,需要根據(jù)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來決定,最終的選擇結(jié)果得看父母的理念、方法、個人成熟度等等。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富含寶藏的大山,父母是探索者,一路上有驚險、驚奇還有驚喜。有時可以順著前人踩出的道路輕松行走;有時需要自己去開拓,做好標(biāo)記,留給其他需要的路人;有時能遇到同路人,相伴探微。沒有哪種教育方法是最好的,只有哪種方法是最適合的。從初期為人父母的困惑、迷惘到一點點有所感悟再到探尋寶藏的深處,這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就是孩子這座寶藏給予我們最大的財富。
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也在不斷嘗試中學(xué)習(xí)做好的父母。伴隨著歌聲,“孩子,我何時才能懂你?”的答案在我腦中浮現(xiàn)。我要對女兒說:“孩子!我時刻都在學(xué)著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