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文 陳悅
摘 要:中國園林藝術(shù)源遠流長,藝術(shù)風(fēng)格獨樹一幟,其一大特點便是無園不山、無山不水,造園活動中的疊山理水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中國園林以自然山水為范本,園林需理水成景,與山石景觀互相借姿,方得天然之趣。當(dāng)代園林家陳從周曾指出:“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彼疄榛钗铮瑹o論是在自然景觀中,還是在人造園林中,水都不可或缺,少之,則少自然生機。理水在園林中的作用除了與山互成之外,其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趣中亦不可或缺。自古以來,水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不單單指視覺上的客觀景物,還包含了中國人對文化、美學(xué)和精神上的訴求。其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想象,成為疊山造園中不可或缺的生機,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關(guān)鍵詞:園林;疊山理水;審美意趣
計成在《園冶》掇山篇中首推“池上理山,園中第一勝也”。池與山,本身便是一種山水互成關(guān)系。其后對“池上理山”的具體描述為:“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點其步石,從巔架以飛梁;洞穴潛藏,穿巖徑水;風(fēng)巒飄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無仙,斯住世之瀛壺也?!薄叭舸笕粜。忻罹场鄙星铱稍u判為視覺上的體驗,而“就水點其步石”“洞穴潛藏,穿巖徑水”則是以理水的角度描述身體進入山水行游的一種直接體現(xiàn),這也是計成首推池山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人迷戀身體進入庭園山水的居游感受。而如何營造這種居游感,便是疊石造山與理水技法的密不可分、相依相伴。
計成在《園冶》中只設(shè)了“掇山篇”,而沒有與之對應(yīng)的“理水篇”,似乎表現(xiàn)出重山輕水的輕重比例。然而,水對于中國文人來講,一直都是無形勝有形。理水之形,是由掇山立石之法而顯;水道通達,亦可理其山形。真正的疊山巧匠如同山水大家一般,在掇山之前,便早已胸有泉壑,山水之體形互成關(guān)系了然于心。
理水在園林中的作用除了與山互成之外,其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趣中亦不可或缺。自古以來,水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不單單指視覺上的客觀景物,還包含了中國人在文化、美學(xué)和精神上的訴求。
君子比德于水,“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以此“人化自然”的哲理揭示出人與自然存在同形同構(gòu)并且互相感應(yīng)的一種關(guān)系。文人以水求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以水的陰柔、不爭的特點比擬文人所追求的精神品質(zhì),從而悟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道。由此可見,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與君子精神共生。
水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想象,成為疊山造園中不可或缺的生機,其審美意趣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水令人遠
文震亨在《長物志·水石》中寫道:“石令人古,水令人遠?!贝艘弧斑h”字,包含三層意思,其對應(yīng)韓拙在《山水純?nèi)分兴f的“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有煙霧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謂之‘迷遠;景物至絕,而微??~緲者,謂之‘幽遠”。
其一,空間上的“闊遠”。但凡園林營造,無論地之廣狹,基本都會以水隔而劃分空間,給人以觀景的空間尺度。如蘇州網(wǎng)師園中心水景彩霞池(圖1),面積不大,但水面集中,水池兩岸,月到風(fēng)來亭、射鴨廊、竹外一枝軒、濯纓水閣等建筑隔水互望,山石花木沿池周邊安插,池面宛若一面明鏡,在咫尺之地營造出空曠遼闊之感。其二,意境上的“迷遠”?!耙八舳路鸩灰姟钡摹懊浴?,正如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謂的“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水?dāng)嗍菫榱诵钏蝿?,而不致一出而全現(xiàn),遠而可見,藏露結(jié)合,意在表達重疊、深邃之境,以取無盡之意。如無錫寄暢園水景錦匯漪,其北段由七星橋和廊橋分別收隔,將池水分為兩個不同情趣的小水面,曲折幽靜,水意連綿,令人遠意無窮。其三,心境上的“幽遠”。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玄,幽遠也”,“玄向幽而人覆之也”,遠帶有玄學(xué)色彩,指向遠塵、超逸的人格境界。而水之奔流不息、遠遠而來、遠遠而去的“遠”意,可將人們的思緒從繁冗城市帶到山林迷蒙之中,獲得一份心境的幽遠清靜,從而得到超脫。一如蘇舜欽在營建滄浪亭時慨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后而于滄浪亭中借流水遠去之勢,寄情思以游心。
二、水使人悅
天地之美,盡在水中。自然界的水千姿百態(tài),其虛幻、靈動、音韻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令人愉悅。水中的天光山色、云煙竹樹、碧波游魚,盡入眼中,使山色更潤,使園更富生機,故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說。
親水、戲水是人們習(xí)以為常的活動,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歡傍水而居,故理水時常力求與人親近,最好伸手便能觸摸水,使人愉悅。正如王徽之言:“散懷山水,蕭然忘羈。秀薄粲穎,疏松籠崖。游羽扇宵,鱗躍清池。歸目寄歡,心冥二奇?!绷窒码[居,清泉濯足,濠濮間想,自得其樂。
在山水畫論和古代詩詞中,常見到“溪云”“溪月”“池月”等以水面反射景物現(xiàn)象為意象的描述,表現(xiàn)出自古以來文人對鏡花水月這一虛象所帶來的審美愉悅的重視。在園林中,此種愉悅也不勝枚舉:網(wǎng)師園月到風(fēng)來亭,臨風(fēng)賞月,天上月、水中月、鏡中月,虛與實在此結(jié)合,實為網(wǎng)師園極富情趣之處;留園清風(fēng)池館,最令人神往之處并非憑欄遠眺館外景色,而是風(fēng)過水面,波光粼粼映于館內(nèi)素壁之上,清風(fēng)、池水、天光,一切虛物在此化為實形,撩人心弦。
“水石潺湲,風(fēng)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如此。”除水的虛象之悅外,水的音韻同樣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無錫寄暢園八音澗中,人行于溪谷,可聞水聲,水聲因水流量變化而有不同,時而婉轉(zhuǎn)變幻,時而清淺低吟,恰如天然琴曲,洋洋盈耳。疊山大師方惠營造的上海鮮花港大型黃石假山(圖2),山色宜人,綠蔭森森。初入時僅有溪水涓涓而出,待水大時還有飛瀑裊裊似雨飛,聲震如雷,令人震撼。
三、水使山潤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水的渾然之美,二者的關(guān)系應(yīng)渾然一體,“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山水畫中的山水類似人體,是活的有機體,也就是說山、水兩個要素是整合在一個整體中的。
對于山、水二者本身物理性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的描述,古代畫論中也有提及,比如笪重光在《畫筌》中云:“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彪m然是畫論,但其同樣也適用于疊石造山。水可潤萬物,所謂“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此處的“潤”并非只是滋潤的意思,更有滋養(yǎng)、生發(fā),使萬物萌發(fā)生機的美好寓意。筆者參觀疊山大師方惠營建的昆山璞園大假山,嘆其山勢連貫,洞穴潛藏。然而偶有一次去時正趕上山中未放水,驚覺此山非彼山,生機頓無,似失靈魂,方悟水潤山色的重要性。
湯貽汾又在《畫筌析覽》中論水:“水性至柔,是瀑必勁。水性至動,是潭必定?!鄙絼菪蹨?,靜水便如明鏡,碧池柔美,“天光云影共徘徊”,以顯山形;山勢嶙峋,瀑水便似白練,飛奔噴射,濺撲激瀑波浪洶洶,以現(xiàn)山勢。水的剛?cè)嶙兓辜偕礁痈挥猩鷻C,以真水之境造假山不假,從而達到造園的師法自然、巧奪天工的目的。
四、水使山深,水使山遠
計成在《園冶》中論及掇山之法時強調(diào)“假山依水為妙,倘高阜處不能注水,理澗壑無水,似少深意”。此一“深”字,為疊山造園時必求之意。被后世熟知的山水畫“三遠法”,其中一法便為“深遠”,“深”在此處可理解為山的厚度與體態(tài)之豐盈,而后郭熙以“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解釋了畫山高遠之法,在談及深遠時,卻以“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來解釋,如何“掩映”?郭熙又補充道:“水盡出不惟無盤折之遠,何異畫蚯蚓?”故此,水之盤折可盡顯山之深遠意象。
山水畫理中講“山臃必虛其腹”,以何虛其腹?曲水瀠洄,穿巖徑水。蘇州環(huán)秀山莊山環(huán)水抱,主、客山相峙成幽谷,引進環(huán)山之水,纏繞有情,水景布置若入迷津,令人莫知水徑前景。洞壑潛藏,貼水而行所置之徑,徑盡又現(xiàn)洞居,洞居引水而入,空間忽明忽晦、虛實藏露、撲朔迷離、蜿蜒無盡,極富曲折深遠之意。
清人沈宗騫在論山水畫須“會意”時談道:“論畫者謂以筆端勁健之意,取其骨干;以活動之意,取其變化;以淹潤之意,取其滋澤;以曲折之意,取其幽深。固也?!薄把蜐櫋奔此疂櫲f物,“曲折”正對應(yīng)以水蜿蜒而隨之帶來的“幽深”意象。方惠在疊石造山時,常用理洞之法(圖3),他提到一個訣竅,叫作“亮處不通暗處通”,目的是營造“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象,這也是一種深遠之法的營造。在他諸多作品水洞的處理上,會發(fā)現(xiàn)其洞口常向內(nèi)蜿蜒,洞中套洞,水徑深邃,使人一眼不能窮其盡頭,這與《園冶》中“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通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達到“一望彌際”的無盡之態(tài)。
五、結(jié)語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比绻f疊山為園林的骨架,那么水便是中國園林的血脈。它恩澤萬物卻不彰顯,以風(fēng)韻、音韻給人以美的享受,引人無窮的遐想。水之遠意營造、悅?cè)说捏w驗、潤物四季、虛涵之美和造園人借水傳達的心境,都極具審美意趣與價值,在園林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計成.園冶注釋[M].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2]文震亨.長物志校注[M].南京:江蘇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4.
[3]宗白華.中國園林藝術(shù)概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
[4]陳從周.說園[M].上海: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2017.
[5]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1999.
[6]童寯.江南園林志[M].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7]董豫贛.玖章造園[M].上海: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王博文,碩士,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風(fēng)景建筑設(shè)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教師分院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當(dāng)代開放空間造園。
陳悅,碩士,溫州理工學(xué)院設(shè)計藝術(shù)學(xué)院環(huán)境設(shè)計系教師。研究方向:景園設(shè)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