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修有
春色滿園之日,我邀友人到野外挖薺菜,邊挖邊聊薺菜的滋味,不聊不知道,一聊還真豐富了諸多的薺菜內(nèi)涵。
哪曉得薺菜,學(xué)名薺,按《中國植物志》所記為十字花科薺屬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50 cm,莖直立,單一或從下部分枝,基生葉叢生呈蓮座狀,葉片有絨毛呈羽狀分裂。花為白色,總狀花序,多為頂生。果實為角果,倒三角形,種子極細小。
據(jù)考證,薺菜的發(fā)源地是中國,由于其生性耐寒抗旱,對于土壤養(yǎng)分和光照的需求不高,所以隨著人類的遷徙和交流,很快在全球分布開來。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溫帶地區(qū)廣布的草本作物。在我國的大江南北,春分節(jié)氣一到,它的身影便會出現(xiàn)在田間地頭、山坡及路旁,成為早春第一個進入大眾食譜的“野”菜。
薺菜入饌,古已有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便是人類對于薺菜的最初認識。
沒有人想到,這種新鮮嫩綠的薺菜,其實已經(jīng)富含了詩歌的營養(yǎng)。薺菜美名遠揚,得力于歷代好美食的文人,眾口一詞為薺菜歌功頌德。
薺菜,在《詩經(jīng)》里生長了三千年。晉代夏侯湛的《薺賦》,說薺菜不懼霜雪,不畏嚴寒,具松竹之品性。唐代韓愈作《猗蘭操》,贊美松、竹、蘭、薺,眾生平等,皆君子也。宋代許應(yīng)龍的《薺菜》詩:“撥雪挑來葉轉(zhuǎn)青,自刪自煮作杯羹。寶階香砌何曾識,偏向寒門滿地生?!备桧炈j菜不攀高枝、不嫌貧愛富的品德。
每年春天,野外總是滿地遍野地生長著薺菜。薺菜在春風(fēng)、春光或春雨里隨意生長,根本不用刻意照管,長得非常細巧,產(chǎn)量也很高。薺菜的人緣特別好,人人見了都愛,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誰討厭吃薺菜。吃薺菜,對現(xiàn)代人來說,是生活的調(diào)味。
有的綠草地也生長薺菜,混生在綠草叢里,不容易識別出來,要睜著雙目,不眨眼地尋找,只要一發(fā)現(xiàn)就幸運得很,連片都是,很快挖到你需要的量。
喜食薺菜的文人名仕不在少數(shù),其中,以大文豪蘇東坡尤甚,竟到了“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的地步,其文《與徐十二書》:“今日食薺極美……雖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薺一二升許,凈擇,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兩指大同入釜中,澆生油一硯殼,當于羹面上……不得入鹽醋,君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厭也?!弊源吮阌辛艘坏酪运j菜創(chuàng)制的美食“東坡羹”流傳后世。
愛國詩人陸游也是愛薺之人,“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為了吃口薺菜,老先生連家都不想回了。
明人滑浩的《野菜譜》:“江薺青青江水綠,江邊挑菜女兒哭,爺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與妹看屋?!眳s多多記錄了同為食薺的辛酸史。
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曾題詩:“三春薺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有名”,將薺菜的身價抬至與櫻桃一般高。
好誘人的薺菜,吃法多樣。魯菜的“薺菜黃魚卷”、徽菜的“薺菜圓子”、淮揚菜的“薺菜春卷”無不是老饕們津津樂道的美食。
從立春后薺菜開始生長,民間流行著“寧吃薺菜鮮,不吃白菜餡”的俗語。薺菜春卷就是以薺菜為主要原料制作的,由唐之“春盤”、宋之“春餅”演變而來?!按喝沾罕P細生菜”“盤裝薺菜迎春餅”。有的地方還有咬春習(xí)俗,這春天細化到盤子里,別問,薺菜一準兒是代表。
薺菜不僅是營養(yǎng)豐富的美味蔬菜,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民間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薺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對白內(nèi)障和夜盲癥等眼疾均有一定治療作用,還可以使胃腸道清潔,也可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同時降低血糖,多食薺菜可使秀發(fā)烏黑靚麗。
薺菜粥古稱“百歲羹,老人常食既防病又延年?!侗静菥V目》載:“薺菜煮粥,明目利肝?!睋?jù)《周禮》記載,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婦人戴薺菜花于頭,可不犯頭痛,晚睡香甜。民間還歷來有崇拜薺菜的習(xí)慣,百姓認為春天食用薺菜,應(yīng)時而食,可以驅(qū)邪明目,吉祥安康。江南甚至還有農(nóng)歷三月三為薺菜生日的說法,南京有“三月三,薺菜花煮雞蛋”的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