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蕾 張曉明,2 韓濱澧
(1.中北大學電子測試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太原 030051)
(2.中北大學儀器科學與動態(tài)測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太原 030051)
跳遠是田賽的運動項目,也是學校學生為達到體育標準水平所被要求的一項考試[1]。在立定跳遠中,智能儀器的普及程度相對較低[2]。大多數(shù)學校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方法,如卷尺來測量,裁判組目測并記錄比賽結果。由于人工測量的主觀因素較大,出現(xiàn)不公平現(xiàn)象的概率較高,測量后的結果需人工導入計算機,且多層信息傳輸環(huán)節(jié)容易造成誤差或數(shù)據(jù)丟失。
目前電子技術在體育領域中廣泛普及應用,趙安慶[3]等設計了一種改進型的基于鍵盤測量毯的立定跳遠測試系統(tǒng),在跳毯上等間距放置機械開關或壓力傳感器,但由于運動員在落地時有強沖擊,儀器壽命難以保證。龍?zhí)咸希?]等人設計了基于光電感應檢測的立定跳遠測試儀器,但使用時要鋪設大量的光源與接收器,使用不便并且精度較低。于艷[5]提出并設計了三角法激光測距原理的跳遠測距系統(tǒng),但是改系統(tǒng)在操作時,容易產(chǎn)生人為接觸,造成激光接觸誤差,影響測量結果。
考慮到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種視覺與圖像結合的跳遠測距方法[6],主要利用了圖像識別技術[7~8],通過分析圖像像素平面與現(xiàn)實空間平面的幾何關系,得出像素點與現(xiàn)實點間的映射關系。單目視覺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在只需單幅圖像即能實現(xiàn)定位,不存在圖像匹配問題。該系統(tǒng)對環(huán)境要求較低,操作簡單,其設備小且安裝方便,便于轉換場地測量,測量全程無需人員參與,確保了測量結果的公正公平,且選手比賽視頻可保存便于復查,更好地解決了當前電子測距儀所存在的問題。
攝影變換[9~10]的原理是如果平面上點場的點建立了一個一一對應,并且滿足任何共線三點的象仍是共線三點且共線四點的交比不變,則這個一一對應叫做點場的射影變換,簡稱射影變換。
式(1)中,(uivi1) 是變化之前的圖像二維坐標,記為變化后的空間坐標,記為T'。則式(1)可表示為
將式(2)進行分解,得到投影橫坐標和縱坐標
將式(3)和式(4)展開得到:
將式(5)和式(6)轉化成矩陣方程如下:
射影變換又稱為單應變換,矩陣H稱為射影變換矩陣或單應矩陣,由于H相差一個常數(shù)因子,即有8 個自由度,故需根據(jù)橢球擬合來求取4 個邊角點的坐標即8個自由度來獲取H3×3的值,再利用求取的參數(shù)來求出變換矩陣,來確定射影變換后的圖像的空間坐標。
在識別實驗區(qū)域邊角點時,邊角點會產(chǎn)生重影,因此需要在邊角點放置與覆蓋的背景區(qū)域有明顯差異的標志物。通過對比各圖形質心位置可知,圓形是特殊的中心對稱圖形,即便發(fā)生射影變換后,其質心也會比較接近其變形前的幾何中心,因此標志物使用圓盤代替能更好地符合檢測要求。在確定邊角點時,將標志物中心與邊角點對齊,如圖1 所示。將得到的邊角圓,經(jīng)過灰度化、二值化和濾波處理,分割出四個標志物區(qū)域。通過對四個區(qū)域進行橢圓的擬合,得到其質心坐標。
圖1 標志物邊角點示意圖
測距定位原理是根據(jù)跳遠者起跳前后的位置變化,進而根據(jù)二維的圖像信息獲取三維空間中的位置信息,將跳遠前后的圖像利用幀差法獲取落地點位置[11]。尋找效果圖中的黑色像素點,自動找尋圖中實際縱坐標值最小的黑色像素點,根據(jù)實際跳毯與圖像之間的比例關系,即射影變換求取的矩陣關系,可計算出跳遠者離落地點的實際距離。幀差法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
圖2 幀差法流程圖
幀差法是利用圖像序列中第n-1 幀和第n幀圖像分別為fn-1和fn,兩幀對應像素點的灰度值記為fn-1(x,y)和fn(x,y),將兩幀圖像對應像素點的灰度值進行相減,并取其絕對值,得到差分圖像Dn,從而得到運動員落地點的位置,其計算公式如下:
對目標進行測量,首先要對攝像機標定[12~13],求解相機畸變參數(shù)用于跳遠圖像的畸變矯正,減少相機畸變對最終測試結果的影響。沿著一個角度拍攝采集目標圖片,獲取20 張圖片來多次計算減小誤差,然后對每個圖片進行預處理,計算出單個圖像的面積來獲取圖像中四個邊角點的坐標。
攝像機在攝像時,由于人為拍照測量時,攝像機容易抖動,產(chǎn)生誤差,這種誤差會隨著次數(shù)、時間、距離的影響越來越大,假定攝像機到目標的直線距離為d,攝像機軸線偏離的夾角(傾斜角)為α,則平面內(nèi)誤差為ΔPw:
假定光軸與目標平面的交點到特征點的距離為D,則平面內(nèi)測量距離Pw為
則任意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為
利用橢球擬合求取邊角點坐標時,由于人為誤差,圓盤的質心與實際邊角點存在誤差,產(chǎn)生像素點產(chǎn)生偏差α,此時邊角點像素檢測坐標(u+α,v+α),則T1=H*。
像素點檢測偏差對精度的影響:
由式(12)可以看出,當邊角點像素檢測出現(xiàn)偏差時,會對精度產(chǎn)生H(α,α)的影響,偏差是由于橢球擬合時,圓心的位置與邊角點不在同一位置時產(chǎn)生。
使用Matlab軟件進行仿真驗算,假設相機畸變誤差和抖動誤差為0,利用電腦繪制1 個長為150cm,寬為100cm實驗場地,場地的邊角分別放置4 個圓盤進行場地的標定,1、2、3、4 為四個實驗圓盤,設置圓盤1 的位置為空間坐標系中的原點,深色的圓代表運動員落地點位置,進行4 次不同位置的定位測距實驗,具體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計算機繪制模擬圖
仿真試驗數(shù)據(jù)與計算所得誤差如表1所示:
表1 仿真實驗數(shù)據(jù)
落地點實際測距為D,計算機測距為d,測距誤差λ=D-d,通過分析四組仿真數(shù)據(jù)可知,當直線距離(即攝像頭到目標表面的垂直距離)為61cm時,計算結果的誤差率僅為0.07%,而當直線距離為142cm 時,誤差率達到了0.13%,由此可知,隨著直線距離越來越大,誤差率會隨之增加,所以利用此種算法進行測距可充分達到實際應用要求。
為了驗證系統(tǒng)單目視覺定位的精確度,排除下雨、下雪、沙塵等不確定因素對結果的干擾,我們選擇比較晴朗的天氣進行實驗,實驗共進行9 次。跳遠前后的沙坑圖片如圖4所示。
圖4 沙坑跳遠對比圖
選取實驗場地長度為696cm,寬度為272cm,實際距離與計算機測距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表2 運動場跳遠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
分析表2 可知,計算機測距結果與實際距離結果相比,測距相對誤差最大為0.91cm,在實際應用可允許范圍之內(nèi)。
通過Matlab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直線擬合,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目標平面內(nèi)距離測量誤差分析圖
圖5所示擬合直線公式為
分析可知計算機測距與實際距離相差無幾,完全符合應用要求。在實際做實驗時,為增加最終測試精度,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
1)圓盤的半徑范圍盡量為10cm~15cm。圓盤在圖像中的尺寸需要顯著大于孤立噪聲像素,這樣才能避免濾除孤立像素時,將標志區(qū)域一同去除。受到透視近大遠小的影響,在實驗場地范圍較大時,遠離相機一側的圓盤會比靠近相機的圓盤在圖像中的尺寸更小,所以采用在距離相機較遠的一側使用更大一些的圓盤,保證分割的順利進行。
2)沙坑背景的灰度值應盡量均勻。如果沙坑中存在許多高對比度區(qū)域,相機的抖動就會在分割時出現(xiàn)多余的區(qū)域,一般難以去除。其次還需要避免相機覆蓋的區(qū)域內(nèi)在測試時有其他物體移動。如果拍攝過程中有其他物體移動,也會導致分割時出現(xiàn)多余的區(qū)域。同時相機也需要盡可能穩(wěn)固,減少抖動,圓盤中心盡可能對準沙坑邊角點。
本文提出了利用圓盤的整合像素點進行分析,結合幀差法求取邊角點的坐標,使二維射影變換算法具有更好精度。通過設置標志物的方式,成功解決了在較為復雜環(huán)境下自動確定沙坑邊角點的難題。并且同樣是基于機器視覺和圖像處理技術,與傳統(tǒng)設計的立定跳遠測距系統(tǒng)相比,本方案不依賴額外的硬件模塊進行落地點判定,只需電腦和相機即可完成測試。系統(tǒng)所測數(shù)據(jù)仿真結果誤差預測精度均高于99.5%,實際測量誤差在1cm 以內(nèi)。本方案的精度問題得到有效改善,有望在實際應用中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