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福
“一場視聽結合的風景之旅,一首流淌在富春山江的詩歌”?!陡淮阂艄取穼⒅袊鴤鹘y(tǒng)審美旨趣與多媒體視聽模式相結合,營造豐富而深邃的意象世界,充分展示當代室內樂創(chuàng)作的“東方意蘊”。
2022年10月30日晚,《富春音谷—張昕新作品專場音樂會》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奏廳上演,并同步采用網(wǎng)絡直播的方式,近50萬人云端共賞。音樂會由青年作曲家張昕主創(chuàng),海上雅樂藝術總監(jiān)王瓏,青年演奏家劉樂、李躒、唐一雯、申玉晶、劉宗琴、余曉睿、錢寅斌、張寶君、楊夢漪、徐文嘉,視覺藝術家石力、蔡坤、鄭驍宇、張浩瀚等,共同呈現(xiàn)一場集詩意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視聽盛宴。
音樂會以“富春音谷”為題,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杭州富春山水的秀麗景致。這里山水幻化成音谷,營造出一種“尋幽入境,萬籟和鳴”的景象。向自然深處尋幽,寄情山水之間,思考自己,探求人生,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求與向往。正如主創(chuàng)張昕所言:“我的創(chuàng)作充滿著我對生活、自然的感知?!?/p>
形式之巧:突破傳統(tǒng)觀演模式
1.視、聽、動結合的沉浸式體驗
“視、聽、動結合”是此次音樂會的亮點,也是張昕一直追求的藝術呈現(xiàn)方式。音樂會由一個視覺短片導入,引領聽眾進入劇場氛圍,勾勒聲音意境。舞臺以多塊月牙幾何狀的幕布作為背景,以“之”字形交錯疊置,遠看之下,山巒疊嶂;近看之,則好似穹頂,籠罩著整個舞臺。聽眾們從不同角度觀看,視覺體驗也各不相同,頗有蘇東坡筆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此外,這款精心設計的幕布之功能絕非僅此。視覺藝術家通過燈光、投影等多媒體手段,將預設的“短片”“圖形”投射到幕布之上,并隨著音樂的進行與需要營造不同情境,如或動或靜地呈現(xiàn)出繁星、點點漣漪、雨滴、蒼鷹之眼、幻石、云月的效果,用視覺藝術展現(xiàn)聲音的特性與狀態(tài),充分調動了觀賞者的聯(lián)覺感受。
2.四季更替,境而不同
“一場音樂會,如果經過認真設計,其曲目構成應該是有內在意義的,絕不是隨意的拼湊和組合?!?“富春音谷”在樂曲的銜接上別出心裁。音樂會以“我”觀山水尋幽立意,隨著探境的深入,愈發(fā)精彩。創(chuàng)作者把人們對自然萬物、四季更替的感知作為音樂會的“軸心”,巧妙地將不同風格類型的九首作品串聯(lián)起來。
音樂會分為“春夏”“秋風”“冬去”“歌來”四大篇章,呈現(xiàn)了九首不同樂隊編制的作品,以《城囂》作序,《聽風》為終。 樂曲情境與舞臺調度銜接自然,其中《樂之流》(春)、《土土蟲》(夏)、《風戀波》《秋池》(秋)、《蒼原弦音》《幻石II》(冬)、《牧歌II》七首樂曲,如同一幅漫步自然的長卷,令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從聽者的空間感受來說,此時的音樂廳通過表演,已變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山谷,創(chuàng)作者從現(xiàn)實世界中,擬構了一個山水世界。
3.作品配器與“擬態(tài)化織體”
當看到節(jié)目單的時候,最吸引我的是充滿趣味的樂曲名與作品的配器,從預制鋼琴到雙簧管、笙、琵琶、鋼琴、打擊樂的搭配,足以讓人期待和好奇。
預制鋼琴,也稱“加料”鋼琴,是指在鋼琴的琴弦之中塞入各種物件,如螺絲、橡皮、小木塊、塑料片、螺栓等,其目的是為了改變鋼琴原本的音色,使鋼琴變成一個人演奏的打擊樂隊,按照作曲者意愿構建出音響效果。2預制鋼琴的運用,當以美國先鋒派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Milton Cage Jr.1912—1992年)為代表。21世紀的預制鋼琴,也不僅只是樂器概念,還引申為一種演奏方法,在通過鍵盤彈奏的同時,也可用手或其他工具摩擦琴弦,甚至拍打琴身。
此外,東西方樂器的結合混合室內樂創(chuàng)作,如第一章春夏中《土土蟲》所使用的編制雙簧管、笙、琵琶、古箏、鋼琴與打擊樂。雖然近年來混合室內樂創(chuàng)作并不鮮見,但意圖用東西方樂器音響特質的對話與交融,展現(xiàn)出與西方傳統(tǒng)室內樂不同的“東方意蘊”,則是中國室內樂創(chuàng)作在音色、音響組合與構建上的又一次探索。此外,9首演奏曲目之中,6首樂曲運用到了打擊樂器,似乎這位年輕的作曲家對于打擊樂器有著不一般的偏愛?!皵M態(tài)化織體”形態(tài),追求聲音空間中的意境美,由少到多,由簡至繁,異質音色的疊置,不同音區(qū)的交融,不斷加深著音樂的張力,使之呈現(xiàn)著更多的可能性。其不同于旋律化的寫作,更加注重聽者的音響體驗。以音樂作畫,描繪獨特的“音響畫卷”。在抽象與具象、虛與實之間尋求平衡。
內容之雅:富含哲理的詩意音畫
“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氣味似乎有鋒芒”。3這是聯(lián)覺(通感)帶給人的神奇體驗。而作曲家正是抽取被表現(xiàn)對象之中與音樂音響具有聯(lián)覺對應關系的感性特征,來組建音樂音響的聽覺樣式。進而引起聽眾對于音響的聽覺感受與聯(lián)覺體驗。4
如序曲《城囂》,《城囂》采取預制鋼琴進行演奏,其特點是即興地利用預制鋼琴營造出噪音及無序的音響來映射出城市生活、現(xiàn)實生活所造成的繁忙、壓迫感與疲憊。在張昕本人的演奏之下,那強弱相間的音塊碰撞,朦朧的音響色彩,不時的琴壁拍打聲,都讓人深深地陷入到一種不安、緊張、虛無的氣氛之中,與之相照應,幕布上的畫面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形狀,這種緊張、無力的感覺令人渴望得以釋放。在這樣的壓迫之下,反襯出對秩序、自然、自由、松弛的向往。
再如夏日畫卷《土土蟲》—“蟬嘶與蛙鳴……”
青蔥樹木甘霖沐,萬籟和鳴嘉年華,最是夏日好時光?!锻镣料x》是由張昕親自執(zhí)棒,以雙簧管、笙、琵琶、古箏、鋼琴與打擊樂為編制的混合室內樂作品,也是本場音樂會的點睛之筆?!巴镣料x”一名風趣地表達了夏季蟬嘶蛙鳴、鳥獸鳴啼的內涵。笙的音色是蟬鳴的最好表達,伴隨著鋼片琴悅耳的音響,渲染出林間的寂靜。夏日的雨總是來的突然,隨著定音鼓、镲、大鼓的敲擊,暴雨傾盆而下。雨過天晴后,又歸為寂靜之林。入夜時分,池塘傳來一片蛙鳴。由琵琶起頭,鋼琴、古箏、雙簧、笙、鋼片琴、顫音琴接連奏響。蛙鳴、蟬鳴、螢火、星辰交相輝映,描繪出夏夜的奇妙。在天籟、地籟、人籟的齊鳴中,感悟人生,享受自然界的美。在“擬態(tài)化織體”的基礎上,發(fā)揮各樂器的音色特點。相比于旋律發(fā)展的創(chuàng)作模式,音塊所傳達出的“音響”更加具象。樂器在演奏家們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化為了富春山谷之中的“精靈”,爭相歌唱著。
秋日畫卷《風戀波》—“風起婉君心……”
秋風瑟瑟,秋雨綿綿,落葉紛紛,秋意濃濃。《風戀波》是鋼琴三重奏體裁的室內樂作品。樂曲伊始,鋼琴演奏者彈奏低音區(qū)、拍擊琴弦用以營造暴雨將至,電閃雷鳴的效果。大提琴與小提琴演奏者則以各自高音區(qū)緊張、刺耳的音響與之形成對話,描繪一副風雨欲來的景象。之后,在擬態(tài)化的波形織體形態(tài)基礎上,鋼琴演奏者快速、密集地在鋼琴高低音區(qū)之間游走。烏云籠罩著天空,氣氛異常凝重。雨滴掉落在地面上,愈演愈烈,暴雨傾盆而下。風波過后,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間的撥奏,好似淅瀝的雨水從屋檐落下,展現(xiàn)出雨過天晴的嫵媚。作曲家意圖以此展現(xiàn)西湖雨景帶來的神奇體驗。
冬日畫卷《幻石II》—“激起玲瓏石……”
編制為雙鋼琴與打擊樂,由同名三管交響樂隊作品《幻石》改編而來,頗具浪漫氣質。作品第一部分以抽象的音響描繪出湖石重巒疊嶂、形狀萬千的姿態(tài),節(jié)奏復雜多變。演奏者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帶來的雙鋼琴與打擊樂的音色碰撞,迥異而優(yōu)雅。第二部分則以相對具象的音型織體和旋律去表達湖石被人們賦予的文化意義。在古人眼中,湖石被賦予了一種文化內涵,如人一般有風骨氣韻?!肚f子·秋水》有言:“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奔慈擞谔斓刂g,亦如小石于大山也。白居易描寫的太湖石“才高八九尺,勢若千萬尋”。小小的石頭之內,古人可以看到山川云水,松風泉吟。歐陽修言:“萬象皆從石中出。” 幻石一名,則有這樣的內涵。視覺設計上,湖石的自然天成、玲瓏剔透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曲終了,繪聲繪色,精妙絕倫。
情感之真:中國室內樂的文化詮釋
1.山水之樂
西方文明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是萬物的主宰與統(tǒng)治者。而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對自然的依賴遠大于對它的征服,以自然為友,親近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相互依存。5因此,自古以來,多有借山水風光抒情感懷之作,詩詞文賦、筆墨丹青、歌舞創(chuàng)作數(shù)不勝數(shù)。隨著歷史長河的流動,山水自然更是被賦予了獨特文化內涵。例如象征著春的樂曲《樂之流》,由鋼琴與打擊樂組進行演繹。演奏者步調一致,鋼片琴與鋼琴的音響不約而同地傳來,一陣清脆的泉水叮咚聲帶來了春天的氣息,幕布上則映射著粼粼波光,煞是好看。大鼓、定音鼓演奏的強弱處理則描繪著富春江的深沉與壯闊。隨后鋼琴奏起一段輕柔的旋律,加之音束空靈悅耳的音色,頓時令聽者心中生起一絲禪意。作品結構為二分性結構,作品的第一部分圍繞著核心音高所構成的音塊織體,描繪著對春的感悟。第二部分則以密集流動性織體展開,猶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音樂消弭之際,海浪鼓獨特的音色響起,如春風拂面,忽覺愜意十足,好一番富春光景。
山石變化、潺潺流水熔鑄于音樂的緩急、強弱與張弛之間。
2.境況與情味
中國音樂具有獨特的自娛性,多數(shù)情況下,所創(chuàng)作的曲子多為自我消遣。恬然自得,非取悅于他人。這樣在功能上的自娛性,決定了音樂旨趣上的重情味。6因此不像西方音樂一般,重形式、技巧而輕體驗。中國音樂更加注重創(chuàng)作與演奏時的靈感、情緒、意味,注重自我的內心感受與頓悟。音樂所傳達的,就是個人心中所感與人生體驗。
由長笛與打擊樂進行演繹的《牧歌II》,這首作品改編自張昕為揚琴和竹笛所作的《牧歌》(曾獲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器樂作品獎)。其建立在對音色結構的思考與挖掘的基礎之上,演奏者以虛化的“氣聲”模糊了長笛原有的清亮音色,用以代表風聲。打擊樂演奏者以鼓槌敲擊木琴、大鑼、通鼓,撥動音束,展現(xiàn)了曠野帶給人的自由與豁達。音高組織建立在D音基音及其所產生的泛音之上,節(jié)奏的變化使得樂曲由靜轉動,舒緩悠揚逐漸活躍靈動起來,描繪飛鳥自在翱翔的愜意。虛實之間,豐富的音色碰撞與表現(xiàn)力。正如張昕本人所述,牧歌所要展現(xiàn)的是曠野的風聲、云雨、飛鳥、彩虹,以及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美妙之感。7
情由境發(fā),《富春音谷》審美意象之內涵源于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以及自然世界的感悟,化以音樂形象,情感表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觀念之中,天地萬物是藝術的最大創(chuàng)造者,節(jié)奏、韻律是天地相參、陰陽相生的產物。8《呂氏春秋·大樂》云:“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創(chuàng)作者取于天地,與天地共和的創(chuàng)作思路,則反映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思考與共鳴。
結語
《富春音谷》在視覺與聽覺藝術的跨界融合上做了大膽的嘗試,作品的完成,要在二者互動的情況下呈現(xiàn)。基于此,為了實現(xiàn)更為豐富的感官體驗,音畫協(xié)調尤為重要,每首作品的最終完成得益于演奏者與視覺藝術家的默契配合。在以往運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室內樂音樂會中,也不乏出彩,如2017年上海音樂學院打造的《龍之聲—民族室內樂音樂劇場》。但如何把握視聽之間的“度”,這個難題還是讓很多創(chuàng)作者對視聽跨界融合望而卻步。從2013年《西北偏北—青年藝術家新音樂聯(lián)盟音樂會》到2018年《移動的風景:當代室內樂新作品音樂會》再到2022年為我們帶來個人新作品專場《富春音谷》。張昕在多維視聽探索的路上,已經走了近十年,一步一個腳印進行著當代室內樂創(chuàng)作的拓展實踐。正如海上雅樂藝術總監(jiān)王瓏說道:“初識張昕,我便被她寫作的靈感與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所感動。海上雅樂策劃室內樂劇場音樂會《富春音谷》是一次新的嘗試和拓展,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上當代創(chuàng)作風格的新作品?!?“原來音樂,不僅是時間的藝術,也可以成為空間的藝術。特別是在‘音谷之中,我尋得了難得的寧靜與慰藉。這樣精心設計的場域,寫意般的音樂語匯,多重音色的碰撞,帶給了我聆聽的樂趣和無限的遐想。天籟、地籟、人籟齊鳴,置身于其境,聲聲入我心?!边@是筆者聽罷《富春音谷—張昕新作品專場》氛圍沉浸式劇場音樂會與同行友人互換心得的感受。
《富春音谷》正是當代中國青年作曲家在室內樂創(chuàng)作的演出形式上、內容上、情感上的又一次探索,愿更多作曲家能夠勇于打破傳統(tǒng)室內樂形式、風格和題材的束縛,為室內樂創(chuàng)作注入更多靈感,注入更多活力。藝術創(chuàng)作理應與自然一樣,百花齊放,萬籟和鳴。
楊燕迪.音樂的人文詮釋:楊燕迪音樂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66.
高曉光,吳瓊,吳國翥.鋼琴藝術大百科[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9:1270.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2:186-189.
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xiàn)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48-153.
劉承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自然”母題及其文化意蘊[J].中國音樂學,2002(3).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韻[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6.
見《富春音谷》音樂會節(jié)目單,第四章《牧歌II》解說。
王愛國,翟毅.山水情懷,精神歸復—劉湲《秋山望道》的審美意蘊解讀[J].文化藝術研究,2020(3).
來自訪談,被采訪者:王瓏,采訪日期:2022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