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艷
康熙皇帝除了文治武功,還十分喜愛數學。他年輕時學習十分勤奮,向宮里的傳教士系統學習了幾何、代數、三角、對數等知識。在這些傳教士的回憶錄中,記述了皇帝怎樣起早貪黑、刻苦學習的情景。
據說,我們學習方程時,用到的元、次、根這些概念和術語都是康熙皇帝創(chuàng)造的。不過這位皇帝在學習整式乘法時,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當時康熙正學習乘法公式,非常不理解,就問老師傅圣澤。老師舉例告訴他,比如計算類似(7+3)2=72+2×7×3+32這樣的算式,可以用(甲+乙)(甲+乙)=甲甲+二甲乙+乙乙來表示,以后凡是遇到這樣的計算都可以套用上面的算式解決。
同學們看到這,有沒有想到什么?這個算式就是我們學習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對于今天的同學們來說,接受這個公式很容易,可是當時的康熙聽完后是一頭霧水。他看了老師的書,研究了很久,不僅沒有看懂,還有些惱怒,甲乘甲,乙乘乙,乘出來也不知是多少??磥砜滴趸实壅娴臎]明白,不過這也挺難為他的。因為在數學史上,符號代數在16世紀末被發(fā)明之后,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才逐漸被數學家接受。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米的著作《還原與對消的科學》中記錄了關于代數的知識,后來這本書傳到歐洲,其中關于代數的知識被譯為“algebra”。清初,來華傳教士將其音譯成酷似滿語的“阿爾熱巴拉”,這個詞在中國使用了近200年,直到1830年數學家李善蘭與偉烈亞合作,第一次將歐洲沿用近千年的音譯詞意譯為“代數”,也就是以符號代替“數”。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代數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一開始不明白,一定要靜下心來,不斷地努力和積累,弄清來龍去脈,搞清知識的由來,這樣才能打開思維的大門去學習它、應用它。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qū)潘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