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聞之
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際,有媒體關注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些匯報現(xiàn)場,人人桌面上都有一沓打印工整、裝訂整齊的材料,匯報者逐字逐句、照本宣科,聆聽者要么昏昏欲睡、頻頻走神,要么云里霧里、不勝其煩。對類似場景,不少領導干部心有戚戚,廣大群眾也深有同感。
匯報是一項基本的工作方法。事前收集材料、準備發(fā)言,讓匯報更聚焦、進程更緊湊、條理更清楚,本身也是黨員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個別地方和單位的匯報形式逐漸走偏,以至于喧賓奪主、主次顛倒,一些干部只會“念稿子”、不會“談問題”。更有甚者,將“雕琢文本”當作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工作任務完成草草,卻寄望匯報能夠出新出彩;矛盾問題沒有解決,就打磨措辭以求蒙混過關。
可以想見,這樣的材料再工整、裝訂再整齊、念稿再順溜,都只是些套話、空話、漂亮話,不僅毫無營養(yǎng),更耽誤與會者的時間,延誤問題解決的良機。社會吐槽“照本宣科式匯報”,拒絕“正確的廢話”,背后是對精致形式主義的厭惡。
不獨匯報場景,調研場合也不乏類似表現(xiàn)。一些地方,精心打造各類明星村、示范點,匯報材料堆砌辭藻,展板制作精美時尚,路線規(guī)劃細致講究,務求每個環(huán)節(jié)時間、內容都嚴絲合縫,甚至選點、選人包括圍觀人員都要提前“預演”。這樣“一條龍”服務下來,調研流程自然是相當絲滑,可實際效果呢?唱高調、走過場、擺姿態(tài)、裝樣子,轟轟烈烈、表面風光,該調研的問題一個都沒入眼,該傾聽的呼聲一句都沒聽到。凡此種種,越精致越空洞,負面效應越大。
仔細探究各種精致的形式主義,各有緣由與表現(xiàn),但總的來說,都是怕臨場發(fā)揮露了怯。但往深了想,若是一名干部腹中空空,又豈是臨場表演所能掩飾的。而倘若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魄力、直面矛盾的勇氣,又何必拘泥于言辭華麗、排場熱鬧。事實上,剝離那些形式主義的負累,“想干點事兒”的干部們才能更多抽出身來,做好平時的經(jīng)驗積累與知識儲存,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眼下,如何開展好調查研究正在成為全黨全社會的關注熱點,那么就不妨從擺脫“精致的形式主義”開始,讓治理的目光向問題聚焦,讓治理的力量向基層聚攏。
“誰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對?!睂φ毡拘剖絽R報,毛澤東同志曾旗幟鮮明反對。文風、會風即是作風,將那些說多了的廢話、擺多了的排場、做慣了的套路都丟到故紙堆。從“套子”中跳出來,講真話、摸真情、求真知,我們才能不斷取到事業(yè)的“真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