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士發(fā)
【內(nèi)容摘要】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論述了電視電影《邂逅》的創(chuàng)作理念、指導思想,闡述了從編劇到拍攝,再到后期整個創(chuàng)作流程中的意象設計與體驗的全過程,論述了創(chuàng)作“意象”的表達與思考,以及影視作品的意象美與藝術觀。
【關鍵詞】電視電影;創(chuàng)作;意象美;藝術觀
“意象”作為藝術美學詞匯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梁代劉勰《文心雕龍》一書,劉勰從藝術構思的角度提出了“窺意象而運斤”的觀點。宋代范晞文提出“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歐陽修也強調“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他們都把“意”與“象”表述為“情”與“景”,并對“情”與“景”的關系和結構作了廣泛深入的探討。由此可見,“意象”是中國古典美學中已在使用的概念,指的是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F(xiàn)代美學中,“意象”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從導演創(chuàng)作、演員表演到觀眾欣賞,“意象”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在這種認知理念下,電視電影《邂逅》應運而生。
一、“意象”觀之于劇本創(chuàng)作
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敘事的藝術,而敘事最重要的就是構思?!跺忮恕吩从谝粋€朋友和他暗戀的同學“四次邂逅”但最終擦肩而過的真實故事,《邂逅》在劇本創(chuàng)作階段就關注“意象”構思和表現(xiàn),因此設計了男女主人公似乎青梅竹馬但鮮有接觸、似乎一見鐘情又日久生情的多次邂逅狀態(tài),從這種莫名的感覺的幾次激動、緊張、平和、淡然的過程,強化心理矛盾沖突,隱喻現(xiàn)代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感受,來表達作品內(nèi)涵。
劇本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寶貴的莫過于最開始的創(chuàng)作沖動,它是一部藝術作品的靈魂。而這種創(chuàng)作沖動必然是創(chuàng)作者在平日的生活中所積累下的一種情緒?!皠?chuàng)意過程中最神秘的莫過于靈感產(chǎn)生的一剎那。創(chuàng)意人的創(chuàng)意構思需要靈感,執(zhí)行也需要靈感才能完成。而這個‘靈光乍現(xiàn)‘撥云見日的剎那似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遇到就要緊緊抓牢,切莫讓它跑掉”。①由此,《邂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格外注重這個“意”,從構思之意蘊,到劇本、畫面的意象,以及觀眾的意象之外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感到作品“意象”把握和反映尤為艱難,尤其是在分鏡頭和拍攝過程中的意境處理和觀眾的意象感知很難同步和重疊。
二、“意象”觀之于電視電影拍攝
電視電影作為電視傳媒與電影藝術結合后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影視藝術形式,既吸收了電影傳統(tǒng)中用精致的聲畫語言進行敘事的各種技巧,又適應了電視媒介的特點,體現(xiàn)出影視藝術在新時代強烈的整合需求,同時也反映出影視藝術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歸的深層美學特質。②世界上第一部電視電影在1964年問世,是美國環(huán)球電影公司制作的《看他們怎么跑》。歐洲開始拍攝電視電影的時間是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則稍晚些,1999年才拍攝完成第一部電視電影《歲歲平安》,并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出,但僅在這一年,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就投資拍攝了將近100部電視電影,創(chuàng)下了很高的收視率。時至今日,電視電影經(jīng)歷了從專業(yè)化到個性化再到普及化的過程,但無論哪個階段,真正高水平的電視電影都離不開新穎的創(chuàng)意和獨特的美學特質。
(一)電視電影攝像的“意象”思考和創(chuàng)新
《邂逅》的男女主人公都是20世紀70年代生人,他們的愛情觀,既不會如父輩一般恪守責任與理智,又不會完全拋離傳統(tǒng)敢愛敢恨特立獨行,是一種新舊思想糾結下的愛情觀與生活觀。因此,在拍攝過程中要著重把握故事的敘述手法,以及主人公情感的表現(xiàn)。首先是人物情感表現(xiàn)與鏡頭處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拍攝前分鏡頭腳本盡量細致,拍攝時鏡頭盡量客觀、冷靜地記錄主體的行為與動作,捕捉其自然流露的情感狀態(tài);其次是敘事策略與故事發(fā)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品均完整地使用同期聲,回憶部分閃白插敘,將生活、人物、事件完整地交給觀眾,給觀眾流出思考空間;再有就是簡單故事的深刻反思,從小時候的教室開始敘事,經(jīng)過大學聚會,再到機場、地鐵的偶遇,將每段故事的細節(jié)都分別剖析,用兩個主人公的視角分別講述同一件事件,尋求視聽形象的“言外之意”與“象外之象”,借以強化故事的沖突感和表現(xiàn)力。
(二)電視電影攝像的后現(xiàn)代主義風格
“哲學思想是美學觀念的基礎,當哲學思想轉變之時,也必然導致審美意識的變異”。③存在主義是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一個支撐,和我們所熟悉的解構主義一樣,存在主義思想對后現(xiàn)代主義建立和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一種文藝思潮的后現(xiàn)代主義,在當代各個文藝領域迅速蔓延,電視電影也不例外,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構主義和存在主義影響。
《邂逅》的攝像師因為長期拍攝個性的現(xiàn)代婚慶題材,又是學美術出身,有典型的“存在主義”藝術創(chuàng)作傾向,他拍攝的畫面有著自由的靈性與動感,也有著一種不同尋常的“意象”。在拍攝過程中,攝像師大膽運用了變焦鏡頭,變焦鏡頭的推拉能和人物動作、心理密切結合,同時也吻合了電視電影的運動屬性而形成新的畫面節(jié)奏。而在夜景拍攝時使用了長焦距來實現(xiàn)景深的模糊處理,使拍攝主體相對突出,造成新的視覺變化,進而使得人物更加鮮活。
當然,拍攝技巧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還必須考慮到觀眾視覺的需求和審美體驗,因此,《邂逅》也充分考慮了后現(xiàn)代主義電影的開放式結尾方案,將男主人公最后一次邂逅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做了兩段劇情拍攝,其一是跑到對面,不想放棄,然而是空空的站臺,不留一絲痕跡;其二是回過神來,目光凝視著列車開來,帶走一切,也不留一絲痕跡。使觀眾將思考延伸至影片之外,生發(fā)“意象”,來滿足大眾的審美心理和審美需要。
三、“意象”觀之于后期剪輯與聲音處理
畫面未必止于畫面,鏡頭未必限于鏡頭,電視電影創(chuàng)作者要表達的所有感覺、所有意象,都可以留存于觀影者本身的意象接受與內(nèi)心表現(xiàn),亦可超越出意象之外進行延展,當然這是影視工作者的勇氣與野心,更是技巧與態(tài)度。所幸的是,數(shù)字技術的介入和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影視作品后期制作的質量和特性,促使影視制作技術產(chǎn)生了劃時代的變革,這種情形下,一部影視作品后期制作的關鍵因素不再是蒙太奇技術和技巧,而是創(chuàng)新思維。
(一)后期剪輯的后印象主義思維和意象觀
《邂逅》使用了Edius、After Effects等非線性編輯系統(tǒng)來進行后期編輯。Edius非線性編輯軟件擁有實時、多軌道、多格式混編、合成、色鍵、字幕和時間線輸出等功能。在剪輯創(chuàng)作中,《邂逅》按照分鏡頭腳本的設置,關注影像剪輯的象征、省略意味和印象主義思維的運用,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電影最終效果與設計初衷相一致甚或超越。比如,整部片子從男主人公夜晚夢境開始倒敘,在邂逅女主人公的地鐵、機場這兩個場景中間插敘了男主人公的講述,回顧了三次邂逅的故事,而在影片結尾又倒敘了女主人公少年時代對男主人公的關注,這種最初設計更多地表現(xiàn)客觀世界,本身就有著后印象主義意味,這些倒敘和閃回,更好地記錄了他和她,讓觀眾看見了似乎消失但未消失的心境而生發(fā)“意象”,感受著那些美麗、那種情愫……
(二)聲音的數(shù)字編輯技巧與“意象”的創(chuàng)造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結合的綜合藝術,④對于電視電影而言,同期對白、旁白、背景環(huán)境音、音樂與音效等聲音的作用更應得到重視與發(fā)揮?!跺忮恕愤\用了專業(yè)廣播級采訪話筒同期錄音,加上毛毛絨防風罩可以減低風噪和低頻噴話噪聲,使得同期對白音質清晰、明亮;背景環(huán)境音使用高保真錄音設備同期錄制,自然而圓潤;旁白則在錄音室通過大震膜專業(yè)拾音話筒來采制,聲音完美清晰、個性而溫暖。所有聲音素材都通過Audition數(shù)字音頻工作站進行編輯,將同期對白聲音提高音量并降噪,將環(huán)境音按需求減弱音量,將旁白進行混響效果處理,最后再進入Edius非線性編輯系統(tǒng)合成。在編輯過程中,《邂逅》特別注意音樂烘托意境、渲染氣氛的作用,使觀眾思維自由馳騁,從而生發(fā)“意象”。
四、小結
綜上所述,電視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影視藝術形式,整合了電視傳媒和電影藝術的優(yōu)勢特性和基本規(guī)律,既體現(xiàn)出影視藝術一體化創(chuàng)作傾向而又同一本真追求的深層藝術特性和美學特質,也反映出影視藝術合作、互動以及互補的現(xiàn)代化、國際化美好前景和發(fā)展方向。最后,筆者認為,當所有的意象與載體疊合在一起,電視電影創(chuàng)作之始的愿望也會疊合融化在觀者的心境和思緒中。
參考文獻:
①賴聲川:《賴聲川的創(chuàng)意學》,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頁。
②陳旭光:《“電影工業(yè)美學”理論的緣起、理路及再思考》,《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1期。
③﹝法﹞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頁。
④邢祥虎、王思懿:《文化記憶·普及美育·化育人生:中小學影視教育價值的三度面向》,《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2期。
(作者系天津開放大學副研究員、天津市社區(qū)教育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韓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