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
同學(xué)們,電影《獨行月球》看了嗎?電影的背景設(shè)定,開始于一顆叫作π 的小行星。某一天,人們發(fā)現(xiàn)這顆小行星要撞向地球了!人類又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其實,在2023 年的今天來看,這個設(shè)定倒也不算新奇。我們的地球確實隨時可能面臨小行星或者彗星從天而降的襲擊,只不過那些較大質(zhì)量的小行星和彗星撞上地球的概率并不高。
按天文學(xué)家們的估算:直徑10 千米級的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撞擊地球的事件平均每1億~ 2 億年才會發(fā)生一次。6600 萬年前那顆撞擊地球并可能導(dǎo)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就屬于這個尺寸。這說明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地球在6600 萬年前完成了一次抗壓實驗——被這么大的小行星撞了之后,地球還在,而且恢復(fù)得還挺好。壞消息是:那次劇烈撞擊影響了當(dāng)時整個地球的大氣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而引起了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史稱“白堊紀末大滅絕”——如果那時候文明發(fā)展到我們今天的樣子,很可能也扛不住。幸好,那時候人類還沒誕生。
然而,個頭不大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的概率還是很高的。直徑140米以上小行星的撞擊,雖然對地球來說只是下場“毛毛雨”,但是如果不巧落在了人口密集的地方,則完全有能力毀滅一座城市,引起大量人員傷亡——而這個尺寸的小行星,平均每2萬年就有可能光顧地球一次。從概率上說,我們著實無法忽略它的存在。
總之,如果我們考慮的時間尺度足夠長,人類完全有可能像電影里那樣,遇到一顆具有足夠破壞性的小行星來襲。
電影里的人們應(yīng)對小行星撞擊的方式其實也很“常規(guī)”——把小行星擊碎。他們提出了一個“月盾計劃”,企圖在月球上發(fā)射核彈來摧毀來襲的小行星,月球還能幫地球擋下這些小行星碎片。
然而在現(xiàn)實世界,我們?nèi)祟惖目萍歼€沒達到能利用核武器或者其他武器把小行星擊碎的水平,但我們已經(jīng)開始嘗試開展“低配版”撞擊小行星的計劃了。
2021年11月24日,首個行星防御任務(wù)——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搭乘Space X獵鷹9號火箭發(fā)射升空。這枚探測器于2022年9月27日以超過6.2千米/秒的速度主動撞擊了一顆直徑約160米的近地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人們想看看光靠物理撞擊,能把小行星撞偏多少,能否把小行星撞碎。
我國也正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tǒng),驗證通過撞擊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技術(shù),為人類未來真正應(yīng)對小行星等地外天體對地球家園的威脅做出我們的貢獻。
在電影中,想從月球返回地球,男主角獨孤月需要做出一架具備起飛功能的交通工具。獨孤月沒有現(xiàn)成的大火箭可用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借用前人留在月球上的登月艙。
在1969 至1972 年間,NASA 接連將阿波羅11、12、14、15、16、17 號六艘載人飛船的登月艙送上月球,并在航天員們完成月面探測和實驗之后把他們平安帶回了地球。當(dāng)時在月面留下的各種設(shè)備(月面實驗裝置、著陸器等)至今仍可以在高分辨率的月面照片中看到。不過,這些已經(jīng)完成返回使命的登月艙遺留設(shè)備都很難復(fù)用了。于是,電影中采用了阿波羅18 號。
在現(xiàn)實世界里,阿波羅17 號之后,NASA 取消了后續(xù)計劃的阿波羅18、19、20 號登月任務(wù),所以阿波羅18 號從來不曾去過月球。而在電影開啟的“平行宇宙”里,阿波羅18 號去了月球,但是未能返回,于是就留下了一套完好的登月艙設(shè)備。
在電影設(shè)定中,由于阿波羅18 號年久失修,發(fā)動機已經(jīng)不能用了,所以獨孤月只能去找“宇宙之錘”的發(fā)動機來換上,于是就有了之后千里奔襲前往長存湖的劇情,也有了獨孤月提到的“要把不同時代的東西攢到一起”的難題??傊?,這部分情節(jié)在細節(jié)上雖然不可避免有很多難以實現(xiàn)的問題,但大體思路上是說得通的。
電影中使用的地名大多是月球上真實存在的,例如廣寒宮、長存湖、豐富海、柯林斯隕石坑。再參考電影中給出的路線圖,月盾計劃基地的位置其實也就很容易推測:在阿波羅11 號著陸點——靜?;馗浇_@里靠近赤道,陽光充足,月海中地形平坦,月球正面和地球的通信條件也更佳,這些都是建立月球基地的優(yōu)勢。
在此基礎(chǔ)上,電影里有兩個細節(jié)的設(shè)置就很合理:一是柯林斯隕石坑就在阿波羅11 號著陸點附近,距離不到20 千米,從這里調(diào)電子狗過來接應(yīng)是有可能的;二是獨孤月在基地附近確實有機會弄壞阿波羅11 號宇航員留下的腳印,因為真的足夠近。
既然地名都是真的,那我們就有了從現(xiàn)實層面探討逐日計劃的可能性。按電影的講述,去長存湖拖回宇宙之錘的致命難題在于:第一,從月盾基地去長存湖往返路程超過8000 千米;第二,獨孤月的月球車只能靠太陽能行駛,而在一個月晝(約14.5 個地球日)期間,月球車最多只能行駛6500 千米。這就有了“有去無回”的困境。
日照的約束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可以模擬14.5 天里月球正面光照的變化,假設(shè)獨孤月在月球基地見到第一縷晨光時出發(fā),要想不凍死在路上,他確實得在大約14.5 天里完成往返路程——但月球車的車速實在有限。為了解決這個困難,電影里給出了一個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方案:背道而馳!
是在見到第一縷晨光時出發(fā),向背離長存湖的方向行駛,只要在繞月一周回到月盾基地前始終在昏線前面,就不會被寒冷的月夜趕上。這個方案能夠成立的前提是:這里是月球,月球特別小,半徑只有約1737 千米;月球自轉(zhuǎn)還特別慢,一個晝夜(朔望月)需要大約29 個地球日。兩個因素加起來,晨/ 昏線每天僅僅移動約376 千米,這對月球車速的要求就低了很多。只要追著晨線走,獨孤月就不會一下子落后太多。獨孤月日夜兼程追逐太陽的旅程,洋溢著儒勒·凡爾納《環(huán)游地球80 天》那樣昂揚的浪漫主義味道,唯一的問題是——數(shù)據(jù)稍稍有點兒出入。
按電影里的計算,反向繞月的行程需要41 天能完成。極限操作是在月球基地見到第一縷晨光時反向出發(fā),在下一個朔望周期的昏線抵達月球基地前回到原點——簡單來說,就是晨/ 昏線移動1.5 個月球周期。月球的朔望周期平均是29.53 天,那獨孤月完成環(huán)月回到月盾基地的時限是大約44 天,比41 天還要寬裕一點點,即使途中耽擱了一兩天,趕趕路應(yīng)該問題不大。41 天可能是劇組按28 天的朔望周期計算的,不過這是個小問題,基本思路沒有問題。
可是,最初需要背道而馳的原因不是月球車的速度不夠快嗎?如果月球車在14.5 天里最多只能行駛6500 千米,那就是每天可以行駛大約450 千米。月盾基地到長存湖的實際直線距離只有1200 千米啊,那之前的往返超過8000 千米是怎么來的呢?當(dāng)然,月球不是一馬平川,雖然盆地內(nèi)部大體是相當(dāng)平坦的,但是從一個盆地穿過環(huán)形山邊緣到另一個盆地里去肯定不能按直線距離算,不過就算繞繞路,單程肯定也不超過2000 千米,往返不超過4000 千米。即使速度也降一點兒,比如每天行駛350 千米,那么行駛4000 千米只需要……11.5 天!在14.5 天里正向往返長存湖,壓力好像也并不大嘛!
從科學(xué)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能感受到許多問題并不是劇組人員沒有意識到(例如月面的低重力問題),而是在成本和故事性、科學(xué)性和藝術(shù)性之間做了取舍。相比于《獨行月球》的原著漫畫,電影里增加了組裝登月艙、41 天環(huán)游月球這些原創(chuàng)情節(jié),顯然是希望能用更多“符合科學(xué)”的方式推進劇情。帶著科學(xué)的審視態(tài)度來看《獨行月球》這部電影,不僅能令你感到愉悅,更能讓你收獲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