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翔
歷法是人類長期觀察地球運動的結(jié)晶,也是國家統(tǒng)治、文明延續(xù)的基礎(chǔ)。之前我們介紹了4種歷法的區(qū)別,接下來我們來了解歷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紀年。
說到紀年,我想起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文章開篇就寫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边@里面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都是我國的紀年方式。你知道它們表示什么意思嗎?
對于古代的百姓來說,一年中有了四季的區(qū)分和日期的安排似乎就已足夠,以農(nóng)時安排生產(chǎn),用辛勤換取豐收,年復一年能安居樂業(yè)就已知足。但是對于王朝的統(tǒng)治者來說,一成不變的紀年規(guī)則并不能完全滿足需求——之前某一年的經(jīng)驗需要借鑒,今年發(fā)生了什么大事需要記錄,明年要建設(shè)什么工程需要安排,于是,弄清楚去年、今年、明年到底是什么年份就十分重要了。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說,我國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繼位的年次紀年(比如公元前770 年被記作周平王元年),從漢武帝開始,采用年號紀年。
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叫“建元”,第二個年號叫“元光”。有一年漢武帝外出狩獵,捉到一只白色的獨角獸,大臣們覺得這是天降祥瑞,建議他更改年號,漢武帝就將自己的第三個年號“元朔”改為了“元狩”。過了6 年,有官員偶獲一只三腳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神物,再次建議用來紀年,于是年號又被改為“元鼎”,那年即為元鼎元年。這改換年號就叫“改元”。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年號就是歷史上皇帝登基時為了方便紀年而采用的稱號,而且早期,一個皇帝的統(tǒng)治期內(nèi)并不是只用一個年號,例如唐高宗在位時期就有多達14 個年號。頻繁改換年號會導致時間記錄混亂,更讓老百姓摸不著頭腦,這樣一些政令的頒布和實施就會遇到困難,有些偏遠地區(qū)甚至都來不及改換年號。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在位期間僅采用一個年號,即“洪武”。之后的明朝、清朝皇帝都遵循了這一原則。
皇上的年號除了多用一些吉利的詞語之外,并沒有規(guī)律可言,它們的使用時間也直接受皇帝在位時間的影響。因此,除了這種由皇帝主觀決定的紀年方式外,我們中國人還會使用一種更加客觀也更加古老的紀年方式:天干地支法。
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天干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傳說天干地支是黃帝時候的大撓(náo)氏所創(chuàng)制,也有傳說記載天干地支的創(chuàng)制者是更早的伏羲氏。畢竟是傳說,也許天干地支并不是一個人發(fā)明的,而是由某一個部落或者是一群人集體發(fā)明的。比傳說更加確切的是考古研究,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天干地支的名字早在商朝就已出現(xiàn),并且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到了春秋時代,十天干稱作“十日”,十二地支稱作“十二辰”。
天干是從哪里來的呢?它很可能是古人在計數(shù)時自然產(chǎn)生的。因為十天干正好和十進制相吻合,而十進制也是我們最早使用的計數(shù)方法之一。我們常說“你掰開手指頭算算”,人有十根手指頭,這一算就有了十進制。
相比于自然產(chǎn)生的天干,地支的出現(xiàn)則與天象有更大的關(guān)系。中國古人為了說明日月行星的運行和節(jié)氣的變換,把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附近天區(qū)自西向東分為12份,叫作“星次”,分別取名為星紀、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這叫作“十二次”,和西方的十二星座是類似的。
木星自西向東12年繞天一周,每年會落在不同的星次中。所以,木星也成為紀年的重要標志,被稱為“歲星”。比如木星落在第一個星次中,就叫作“歲在星紀”。出生時星次相同的人,年齡相差12的倍數(shù),這有點兒像我們現(xiàn)代人說的“屬相”。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種依據(jù)木星位置的歲星紀年法曾經(jīng)被廣泛使用。依據(jù)木星的運行方向,后來還演變出了更加直觀的太歲紀年法。但是,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木星繞太陽一周并不是嚴格的12年,而是11.862年。長期積累下來,無論是歲星紀年法還是太歲紀年法,都存在巨大的誤差。這種誤差每積累84.7年就會差出將近1年,之后會發(fā)生本應落在第一個星次的木星落在了第二個星次的現(xiàn)象,這時候的紀年變得完全不準了。對于老百姓來說,這并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當史官要進行歷史考據(jù)時,會出現(xiàn)大麻煩。例如漢代官員劉歆在考據(jù)經(jīng)書時,發(fā)現(xiàn)很多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之前記錄的根本對不上。因此,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在漢代時就逐漸被廢棄了。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合會形成60個單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六十甲子”。早在有甲骨文的時代,六十甲子就作為紀日單位而存在。西漢時期,人們用干支紀時,到了東漢時期,以干支紀年的規(guī)則發(fā)展成熟,干支紀年法一直被沿用至今。2023年是農(nóng)歷癸卯年,這可是從幾千年前就開始計算了。
說到這里,我們再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這八個字就能明白了:“永和”是年號,“永和九年”就是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晉穆帝執(zhí)政的第九年;“癸丑”在干支紀年中是公元353 年。而后面的“暮春”指春天的末尾,對應的是農(nóng)歷三月;“暮春之初”就表示農(nóng)歷三月的前幾天。
在公元353 年、皇帝繼位的第九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我們一行人在會稽山的背面相約——這種跨越千年、沿用至今的記錄有沒有拉近你和王羲之之間的距離?是不是讓你感覺看《蘭亭集序》時不再是看一篇古文,倒像是在看王羲之發(fā)的朋友圈?
1615年,天文學家開普勒在著作中提出了通俗紀年的概念。他是要讓以耶穌出生年份為紀年元年的主年紀年法變?yōu)楦邮浪椎?、普通人都可以理解的紀年法。受此影響,1708年,英語讀物中出現(xiàn)了公元紀年(Common Era)的用法。20世紀以來,為了淡化主年紀年法的宗教色彩,越來越多的學術(shù)著作都開始改用公元紀年法,這種用法漸漸流傳出歐洲在世界各地傳播,成為世界通行的紀年法。
公元紀年法和主年紀年法都是將耶穌誕生的那年設(shè)為公元1年,而非公元0年。這一年之前叫作“公元前”,以 B.C.表示;之后就叫作“公元”,以A.D.表示。因為這種紀年的方法,我們俗稱的“世紀”也是從第一年開始,比如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是1個世紀。但是習慣上我們又會把整百的年份作為下一個世紀的開始,因此公元1世紀是從公元1年到公元99年,公元2世紀是從公元100年到公元199年,以此類推。1個世紀中有10個年代,除了1世紀以外,1個世紀中從0到9的10年被稱為1個年代,例如2023年就屬于21世紀20年代。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1988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出版的國際標準ISO 8601說明了日期和時間的表示標準,現(xiàn)在已經(jīng)更新到了第三版。與此同步,我國也推出了國家標準GB/T 7408。
因為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從未間斷過,無論王朝如何更替,都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所以即使不同的皇帝會有不同的年號,幾千年來干支紀年法也能一直被沿用。而且由于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這種中國特有的紀年法也被擴散至周邊國家,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伴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公元紀年法、公制單位等一系列新標準被推廣到了全世界。在這些新的統(tǒng)一標準之下,新的歷史將被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