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是
薄薄的小冊子,紅色的封面,金色的鐮刀和錘頭組成的黨徽讓它分外沉甸甸的。
一雙雙手將它翻開,一行行字力重千鈞,字里行間凝聚著我們黨百年奮斗、百年青春的“精神密碼”。
黨的二十大上,2338名代表、特邀代表以舉手方式鄭重表決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
“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边@些被新寫入黨章的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的。
一雙雙手仔細地將這些字句標出,短短幾十個字,背后有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的開拓,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的傳承,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精神、特區(q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的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探月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的進取……
那些歷史,有的已變成身后的碑刻;那些英雄,有的已化作天上的星斗。但是,這些精神留了下來。一個個咬牙堅持的困境、一次次激動人心的突破、一場場永不后退的奔赴,都在豐富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p>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觸碰那些精神的碑刻吧。將它印成掌心的紋路,攥成緊握的拳頭,為下一段旅程汲取力量!
習近平在《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說:“井岡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p>
第一篇章: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地處江西、湖南交界,山勢險要,易守難攻。這里,有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
這個“第一”,由許多要素組成。
一個是一塊小石頭。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前途未卜。在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之際,毛澤東鼓舞大家:“我們現(xiàn)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率領隊伍將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一個是地里的紅薯。
剛上井岡山的時候,部隊補給困難,糧食緊缺。為了填飽肚子,有的戰(zhàn)士偷偷去地里挖紅薯。毛澤東嚴肅制止了這種行為,并提出“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后來,它發(fā)展成了《三大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p>
一個是老鄉(xiāng)家的門板。
井岡山的條件非常艱苦,開會時沒有桌子怎么辦?戰(zhàn)士們就問老鄉(xiāng)借門板,開完會,再把門板安好。就在這簡陋的“會議桌”上,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土地革命,把土地還給工農群眾。同時,組織大家共同建設根據地,齊心進行武裝斗爭。讓大家看到共產黨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奮斗,咱們的紅色政權就能站得穩(wěn)!
還有許許多多的要素——茅坪八角樓里一根燈芯的燭光,刻著“朱德扁擔,不準亂拿”的扁擔,刮老墻土熬制的硝鹽,從無到有建成的紅軍被服廠……它們仿佛是一根根互相纏繞的燈芯,點亮了黑暗的同時,也凝聚著滾燙的光和熱。
1928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受到嚴重沖擊。國民黨趁紅軍主力在外,對井岡山根據地的哨口之一——黃洋界陣地發(fā)動猛攻。當時,留守的紅軍兵力有限,彈藥稀少。危急之際,根據地的軍民團結了起來!小伙子們參加赤衛(wèi)隊,和紅軍一起打石頭、鋸滾木,修筑工事;婦女老人砍毛竹、削竹釘,設置陷阱;兒童團站崗放哨,防奸保密。大家還布下重重“疑陣”,白天,林子四面號角聲聲;夜晚,漫山遍野火把搖晃。山下的敵人又害怕又納悶:紅軍主力回來了?井岡山軍民配合默契,成功唱了一出“空山計”,取得了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井岡山精神,凝聚在這一個個要素中。它是有形的,是雙手掰開一個紅薯就能嗅到的香氣;是走過一個個門扉,就能想見的片段;是途經一片竹林,就會聽到的竹響風聲。它又是無形的,是聽到“井岡山”這三個字時,內心就如投下一顆小小的石頭,激起一圈又一圈綿長的漣漪;是今天依舊在激勵著我們的——“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