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云
摘 要 高中語文教科書新聞板塊教學過程中,需要適應新的變化與目標,牢牢抓住實用性文體的特點,從文本閱讀出發(fā),掌握新聞基本構成要素,學會基本媒介語言和運用,能夠正確判斷和梳理立場觀點,在獲取鮮活信息的同時進行有效的交流,結合實際生活場景進行初步的新聞寫作,在學與練的交融中不斷厚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交流語境 新聞閱讀 實用性 實景導入 實操習練
統(tǒng)編必修上第二單元安排的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中的新聞板塊,包含4篇通訊和1篇新聞評論。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實用性問題特點,加強與現(xiàn)實應用場景的鏈接,突出交流語境的布設,讓新聞閱讀教學起到增強高中生媒介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
一、緊扣實用要素,體現(xiàn)新聞特質(zhì)
真實性、時效性和公開性是新聞的基本特征,大致包括消息、通訊、評論、特寫、深度報道、調(diào)查報告和攝影、漫畫共八類。高中語文教科書限于課標和篇幅,選了通訊和評論這兩類相對較為常見且易懂的。作為引子,讓學生能夠由此及彼,一窺新聞全貌,為后續(xù)進一步深造和實踐打下良好基礎。作為“實用性閱讀和交流”任務群的一部分,必須突出“實用”,“閱讀”和“交流”二者關系,“閱讀”是起點,“交流”是目標。在新聞閱讀教學中,目前有兩種傾向值得關注,一種是習慣使然,采用講授法,將實用性文體當文學性文體來教,重在尋章摘句,深挖文本背后的意義,對內(nèi)涵進行過度解讀,而忽視了新聞語言簡潔明快的特性。另一種是專業(yè)使然,難以有所拓展。這兩種傾向都容易束縛學生思維,一定程度影響教學效果。
新課標對新聞作品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有三個教學目標:其一,獨立閱讀并理解新聞文本;其二,學習多角度地觀察社會生活;其三,善于學習并運用新的表達方式。因此,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交流討論,不要怕學生提出問題數(shù)量多或角度刁,難以“控場”,要在交流前進行積極的引導,如從本單元“勞動光榮”的人文主題出發(fā),深入體會“泥腿子專家”袁隆平、“一抓準”張秉貴和探索生命邊界的鐘揚那種忘我勞動的可貴精神,結合高中生自身學習去交流,虛實結合,交流就很活躍。另一方面,要樹立教材意識,教材不僅僅是教科書,有助于教學內(nèi)容的材料都應該積極納入,讓新聞閱讀教學更加飽滿而完整。
二、注重實景導入,凸顯交流效益
實用性文體特別是新聞類課文的閱讀教學,為何要注重交流語境的營造,主要從生本角度出發(fā),基于兩個方面的教學考慮:一是從思維發(fā)展水平看,高中生感知和理解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統(tǒng)性已經(jīng)逐步清晰和建立,具有較強的抽象概括和邏輯思辨能力。二是從記憶力和注意力水平看,高中生記憶力發(fā)展正處于最佳時期,但其記憶方式與初中已有不同,不再依賴死記硬背,更多依靠活性理解和動態(tài)把握。因此展示多樣化觀點的交流模式,更適合高中學段的他們對新聞作品的領悟。
新聞實質(zhì)上是事實與讀者之間的對話。當然,這種對話一定程度要通過新聞文本來連接,但新聞從根源上而言,是對事實的報道,并非事實本身。因此,任何一個讀者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立場和理解,對新聞所報道的事實進行解讀。每名高中生作為讀者之一,自然也有品評的權利。能夠受到關注并給予評論,正是新聞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新聞閱讀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去做的地方。教師不是給學生標準答案,而是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正如德國學者姚斯認為的那樣,文學作品不應是只能仰視不能質(zhì)疑的紀念碑,只向讀者單向傳遞一種信息,而應為管弦樂譜,邊演奏邊獲取讀者新的反饋,才能成為穿越時空、跨越時代的經(jīng)典存在。要達到這種交流表達的多樣性,關鍵一點就是像新課標中指出的那樣,要加強情境化教學,尤其要注重實景導入。
所謂實景,并不是直接將新聞文本所報道的事實搬到課堂,其意為將課堂所學應用到真實場景中去,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創(chuàng)設,即模擬真實環(huán)境。教師利用課堂設施如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近期一些關于勞動的新聞場景,區(qū)分“工匠精神”“愛崗敬業(yè)”“創(chuàng)新精神”等議題,進行交流,或者在教室內(nèi)由學生進行分組角色扮演,演繹不同的勞動場景,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門話題進行討論,如“網(wǎng)絡直播算什么樣的勞動,有很高價值嗎?”“我崇尚什么樣的勞動?”等。第二個層面:代入,即走進真實環(huán)境。比如直接用校園作為場景,讓學生討論身邊優(yōu)秀教師的勞動價值,還可以抓取身邊近期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如抗擊疫情等,進行新聞采寫交流,讓學生自導自演,找尋答案,教師適時進行引導。這種教學,比空對著教科書交流要有效得多。
三、加強實操習練,提升讀寫水平
學習不應滿足于淺層理解,而要發(fā)揮學習者主觀能動性,對照原有知識學習積累的感覺和記憶經(jīng)驗,不斷挖掘?qū)W習內(nèi)容中蘊含的深層含義,通過實踐去探究和強化??梢姡瑢W生媒介素養(yǎng)的形成,光說不練是難以達成的,在新聞閱讀教學中,要實現(xiàn)高效的知識遷移,必須采取可行措施,將課堂所學內(nèi)容向?qū)嶋H應用轉(zhuǎn)化。作為高中階段“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群的首發(fā)內(nèi)容,新聞版塊在單元學習任務中專門安排了新聞寫作,采寫身邊的平凡勞動者,且不少于八百字,就是要求加強實操,從“閱讀”向“寫作”落地。教師在推進這一任務時,寫作也要基于交流語境,新聞寫作更是如此,從這個角度去開展習練,才能真正有益于學生的讀寫水平提高。
中外寫作教學理論經(jīng)歷了三種范式的轉(zhuǎn)換與進步:“文章中心”到“過程中心”再到“交流中心”,體現(xiàn)了教育界對寫作認知的逐步深化。最新的“交流中心”范式認為寫作不是個人封閉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種“自我表達和社會交流”,更加重視視寫作的目的意識、讀者意識以及社會功能等交流要素,與“文章中心”和“過程中心”相比,該范式格外關注為何寫、為誰寫、寫了有何用等與外界互動的問題。這一范式對新聞寫作有著更強的現(xiàn)實意義,新聞互動性、對話性比一般文體強,需突出交流特性,這種特性與一般文體要求的文采飛揚截然不同,它更強調(diào)信息輸出的反饋率,即“熱度”,再妙筆生花。
因此,教師在課堂指導學生進行新聞閱讀和寫作時,務須抓住兩個要點:一個是信息的“價值點”,到底描寫對象能給讀者傳遞什么樣的有價值信息?一個是描述的“到位點”,新聞稿一般不長,教科書要求的八百字或多一些,要寫好一個勞動者是比較難的,寫作時必須簡明扼要,減少正確的“廢話”和過度的“渲染”,讓讀者看明白并能受到心靈觸動,就基本到位了,不需要過多的“濃妝艷抹”。從這兩點出發(fā),做好經(jīng)常性的練習,新聞讀寫能力就會逐步提升,不斷厚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高質(zhì)量開展新聞閱讀教學,要緊緊抓住新聞特質(zhì),體現(xiàn)實用價值。在提高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充分激活學生的主體思想,積極參與到交流討論中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立場和觀點,最后要將閱讀教學成果反映到新聞寫作上,通過融入生活的實景化觀察和落筆,真正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回路,切實打造高效課堂。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交際語境的高中語文統(tǒng)編本‘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1-494)的階段性成果?!?/p>
[作者通聯(lián):福州市福清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