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一部分商家在生產食品時出現(xiàn)摻假、摻雜,違規(guī)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要想保障食品安全,就需要提高食品檢驗檢測水平,本文對影響食品檢驗檢測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對策,以期全面提升食品檢驗檢測水平。
一、影響食品檢驗檢測的因素
1.人為因素。在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人為因素對檢驗檢測結果具有直接影響。目前,食品檢驗檢測工作多由專業(yè)的檢驗檢測人員具體落實,但部分檢驗檢測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水平相對較低,對食品檢驗工作的重要性沒有正確認識,未能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開展食品檢驗檢測工作。此外,還有些檢驗檢測人員的專業(yè)能力相對較低,缺乏操作技能和工作經驗,導致檢驗檢測結果的可信度相對較低,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引發(fā)嚴重的錯誤問題。
2.選樣和制備因素。在開展食品檢驗檢測工作前,需要合理選擇與提取樣品,樣品若是過期或儲存環(huán)境不當,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檢驗檢測結果。在對樣品進行檢驗檢測時,檢驗檢測人員需要深入分析各項影響因素,合理選擇檢驗檢測方法,如果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和標準開展檢測工作,將會導致食品樣本出現(xiàn)不定性變化,進而對食品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產生影響。
3.儀器和試劑因素。在食品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合理配置專業(yè)化的標準試劑和檢驗檢測儀器。在開展檢驗檢測工作前,要對試劑和儀器做好標定工作,還需要定期校準與維護儀器,避免其影響到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一旦工作人員未按照相關規(guī)定正確配置與保存試劑,導致試劑超出保質期,將會影響到食品檢驗數據的準確性。
4.檢驗方法因素。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食品檢驗檢測技術也越來越多,因此需要選擇科學、有效的檢驗檢測方法,切實提高食品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若工作人員未根據樣品合理選擇檢驗檢測方法,不僅浪費人力、物力,也會對檢驗檢測結果造成不良影響。
5.環(huán)境因素。在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需要對環(huán)境條件加以控制,一旦實驗室內的溫度、濕度、大氣壓力等發(fā)生變化,將會影響到檢驗檢測結果的可信度。比如,如果實驗溫度不夠適宜,或大氣壓力較低,檢驗檢測結果就會出現(xiàn)誤差,嚴重影響到檢驗檢測的結論。
二、食品檢驗檢測工作的優(yōu)化對策
1.提高樣品的可信度。檢驗檢測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樣品的抽取要求,合理采集樣品。首先,隨機提取樣品時,要嚴格遵守相關準則,使樣品提取過程中的隨機性得到保證,確保樣品具有代表性,從而能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食品總體質量。其次,要學會通過人的感官來識別食品問題。避免其混入樣品中。最后,要做好樣本的細節(jié)檢查工作,例如,檢查樣品的生產日期時采取隨機原則,對信息有效性進行檢查;對液體、半流體樣品進行檢驗檢測時,做好預處理,并將其放入洗凈的玻璃器皿中均勻震動。
2.提高儀器設備的精密性。在開展食品檢驗檢測工作前,需要充分保證儀器設備的精密性,對此,檢驗檢測人員需要對設備進行嚴格控制。首先,需要定期檢查設備的功能性,并定期進行維護與保養(yǎng),及時更換不合格或者陳舊的設備。其次,需要建立維修檔案,保證儀器設備都在規(guī)定使用年限內,避免影響到檢驗檢測的結果。最后,在應用原子吸收分析儀、原子熒光分析儀、液相色譜分析儀、氣相色譜分析儀以及紅外光譜分析儀等大型儀器時,需要由國家計量院對物品制備、數據處理和抽樣等儀器設備進行計量檢定,有效提高儀器的精度,確保符合相關檢驗檢測要求。
3.提高檢驗檢測人員的業(yè)務素養(yǎng)。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也對檢驗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檢驗檢測人員要不斷學習,積極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并有效提高職業(yè)道德素質。招聘員工時,要進行資格考試,招聘考試成績優(yōu)秀的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考核檢驗檢測人員,對其能力水平以及知識構成進行評價,并結合考核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使檢驗檢測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4.選取合適的檢驗檢測方法。在開展食品檢驗檢測工作過程中,需要結合樣品屬性和檢驗檢測標準,合理選擇檢驗檢測方法。我國的食品檢驗檢測標準相對較多,具體包括國家推薦標準、行業(yè)標準、企業(yè)標準等。通常來說,檢驗檢測執(zhí)行者不同,選用的檢驗檢測標準也存在差異。檢驗檢測機構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按照具體標準進行操作,根據樣品的不同,采取合適的樣品前處理程序與方法,從而得到更為科學、準確的檢驗檢測結果。
5.重視實驗環(huán)境。在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實驗環(huán)境的管理。實驗室的基礎性設施需要合理完善,并有效落實能源、照明以及環(huán)境等條件,避免環(huán)境影響到檢驗檢測結果。例如,在固定設施以外開展檢驗檢測活動時,需要對灰塵、電磁、溫度、輻射以及濕度等因素進行監(jiān)控,確保這些因素與所用的檢驗檢測技術標準相符合。一旦這些因素發(fā)生變化,將會影響到檢驗檢測結果,需要及時停止檢驗檢測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有效處理實驗室的廢棄物,確保安全、有序地開展檢驗檢測活動。
6.提高樣品制備質量。不同的樣品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檢驗檢測要求,因此需要在確保樣品均勻的基礎上,合理選取樣品制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首先,檢驗液體樣品、懸浮液體以及漿體前,需要采用攪拌、搖動等方法,使其充分混勻。例如,檢驗檢測人員檢測醋、醬油以及食用油等樣品時,一旦未完全混勻便取樣制備進行檢驗檢測,則無法得到有效的檢驗結果。
其次,對于固體樣品,需要切細和攪碎,并充分混勻。例如,在檢驗大米、核桃以及掛面時,需要先粉碎和研碎樣品,混勻后再取樣,從而有效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最后,對于混合型樣品,在樣品制備過程中需要先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樣品。例如,檢驗啤酒的濁度和酒精度時需要進行除氣;對泡有藥材、含糖和帶色的白酒進行檢驗檢測時,需要先進行蒸餾處理;制備帶皮、帶骨頭和帶核的樣品前,需要先做好取皮、取骨、取核等工作,通常要采用高速組織搗碎機制備樣品。
除此之外,保存樣品時要避免發(fā)生細菌滋生、霉變、失水、吸水等變化,要合理選擇保存容器,并確定分析時間和保存溫度,確保樣品符合具體的檢驗檢測要求。
7.嚴格控制檢驗過程中的誤差。準確度是檢驗結果中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用來表述測量值和真實值的符合程度,通常用誤差大小來表示,當誤差較大時準確度會有所下降,而當誤差較小時則表示具有較高的準確度。在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想要減少誤差,需要采取理性的分析結果方法,并多次進行平行測定,使系統(tǒng)誤差得到消除。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做好空白試驗,對儀器進行校正,有效開展對照實驗;對加標物的回收率進行測量和對比實驗。食品檢驗檢測過程是否有系統(tǒng)誤差存在,只需要通過對照實驗或者對加標物回收率進行測量,便可得到相應的驗證效果。在處理檢驗檢測結果時,除了要考慮準確度,還需要對精密度進行控制,當檢驗結果質量較高時,可以進一步提升結果的準確度和精密度。而當精密度較高時,結果的準確度并非較高,這主要與系統(tǒng)誤差有關。所以檢驗檢測人員在食品檢驗檢測過程中,需要盡可能消除系統(tǒng)誤差,以此全面提高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和精密度。
8.分析檢驗檢測的原始數據。對原始數據進行記錄,是檢驗報告的又一大流程,必須要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切實提高檢驗報告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這就要求檢驗檢測人員仔細記錄化學試劑、儀器設備等的使用情況,還需要明確實驗室的環(huán)境參數,記錄檢驗檢測過程中出現(xiàn)的特殊現(xiàn)象。在讀取數據時要保證有效數字位數和數值的記錄準確性。例如,讀取滴定管數據時,前三位為準確值,最后一位為估計值;讀取刻度時,需要結合儀器精度對其數值位數加以確定,禁止隨意修改。除此之外,還需要正確計算有效數字,從而保證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保證食品檢驗檢測的準確性,需要深入分析相關影響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對策,合理優(yōu)化和完善食品檢驗檢測工作,使檢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得到提升,進一步保證食品的質量和安全。
作者簡介:馮琦(1974-),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工程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為食品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