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第二戰(zhàn)場”包括兩條戰(zhàn)線:一條是情報戰(zhàn)線;一條是外交戰(zhàn)線。
最早跨過鴨綠江的隊伍
其實,最早進入朝鮮戰(zhàn)場的,并不是野戰(zhàn)部隊,而是一支只有7個人組成的情報外交隊伍。統(tǒng)領這支情報外交隊伍的是中國駐朝鮮首任政務參贊、臨時代辦柴軍武。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柴軍武就是我黨我軍橫跨情報、外事兩條戰(zhàn)線的精英。他曾任中原野戰(zhàn)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第二野戰(zhàn)軍司令部情報處處長。重慶談判期間,柴軍武是周恩來率領的中共代表團軍事組的上校參謀。他還擔任過中共駐北平軍調處執(zhí)行部整軍科科長。
1950年6月25日,時任西南軍區(qū)情報處處長的柴軍武,奉命從重慶前往北京,到外交部報到,準備出使東德。26日途經鄭州時,他從報紙上得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但“當時完全沒有將這場戰(zhàn)爭與自己的行動聯(lián)系起來”。抵京幾天后,6月30日深夜,周恩來親自找柴軍武談話,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不要你去柏林了,聶老總建議你去平壤,已同伯承講過,他也覺得合適?!薄拔覀冃枰扇送鹑粘赏颈3致?lián)系,倪志亮大使還在武漢養(yǎng)病,一時去不了,現(xiàn)在要你帶幾個軍事干部先去?!?“我的意見,還是以使館的名義去為好,不要用聯(lián)絡組名義,更不要用觀察組名義。”隨后,中央軍委情報部挑選了5名既有作戰(zhàn)經驗又有分析能力的軍事干部,并從當時東北駐平壤商務代表處留下一位叫倪蔚庭的同志,最終確定7名同志首批入朝。他們是政務參贊、臨時代辦柴軍武,參贊倪蔚庭(已在平壤),參贊薛宗華,一等秘書張恒業(yè),武官朱光,副武官王大綱、劉向文。
6月30日至7月7日,所有的準備,包括有關手續(xù)、使館印信、國徽、門牌,以及服裝、辦公用品、餐具等就全部辦好備齊。7月8日上午,周恩來親切接見了臨行前的6位同志,明確指示:“保持兩黨兩軍之間的聯(lián)系并及時了解戰(zhàn)場的變化,是當前使館的主要任務。”周恩來的話,實際上明確了情報、外交兩大任務。當日晚,柴軍武一行乘火車從北京啟程,9日晚跨過鴨綠江,10日晨抵達平壤。這支僅有7人的隊伍,最早踏上了朝鮮戰(zhàn)場,比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早了3個多月。
抗美援朝,情報先行
早在1950年7月初,當朝鮮人民軍順利向南挺進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就判斷美軍將來反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釜山、木浦、馬山等港口登陸,然后集中力量沿鐵路線向北進攻;另一種可能是在仁川登陸,建議人民軍在仁川地區(qū)構筑堅固的防守陣地,以便防守漢城。當時中朝兩國尚未互派大使,缺乏直接聯(lián)絡渠道,毛澤東、周恩來的這些判斷,通過蘇聯(lián)政府轉告了朝鮮領導人。
8月、9月,毛澤東、周恩來兩次會見朝鮮代表,指出朝鮮戰(zhàn)場未來走向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人民軍全殲美軍,另一種是戰(zhàn)爭持久化。其中明確指出,如果出現(xiàn)后一種情況,“特別應注意加強仁川-漢城地區(qū)和鎮(zhèn)南浦-平壤地區(qū)的守備”。8月底至9月上旬,東北軍區(qū)、第13兵團、中國駐朝使館、總參作戰(zhàn)部門也分別作出了美軍可能從人民軍后方實施登陸作戰(zhàn),且登陸地點可能在“仁川和其他地區(qū)”的預判。
戰(zhàn)局果然在洛東江地區(qū)陷入了僵局,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遂下令,組成西海岸防御司令部,負責群山以北,以仁川-漢城為中心的西海岸防御。在該地區(qū)部署了步兵、炮兵、坦克和海岸守備部隊,還在仁川港口外的飛魚海峽敷設魚雷,封鎖了航道。當時,人民軍高層對戰(zhàn)局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美軍的反攻將主要從洛東江前線發(fā)起,除非美軍得到大規(guī)模增援部隊,否則短期內很難從人民軍后方實施大規(guī)模登陸,所以仍將主力置于洛東江一線。后方雖作出了部署,但多為新組建部隊,戰(zhàn)斗力較弱,最終未能抵擋住美軍在仁川的登陸突擊,整個戰(zhàn)局由此急轉直下。
出兵朝鮮早就在毛澤東的戰(zhàn)略考慮之中,而東北軍區(qū)也早就呈送過報告,建議出兵前先派一個先遣組入朝熟悉情況,勘察地形,作好戰(zhàn)場準備。美軍在仁川登陸后,此問題被迅速提上日程。經商金日成同意,軍委決定派出5位軍事干部,以武官名義赴朝鮮考察戰(zhàn)場情況。9月19日,第13兵團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崔醒農、第40軍第118師參謀長湯景仲、第39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何凌登、軍委炮兵司令部情報處副處長黎非、東北軍區(qū)后勤部副部長張明遠奔赴朝鮮,緊張工作了近一個月,“搜集美軍情況,熟悉美軍裝備和作戰(zhàn)特點,熟悉朝鮮地形情況”。
準確預判仁川登陸
中方準確預判到了美軍仁川登陸,這一點毫無爭議??傻降资钦l最先把準了戰(zhàn)爭脈搏,這一點卻說法各異。綜合權威資料所述和有關當事人的回憶錄、傳記來看,從領袖到參謀人員,從一線使館到邊防待命部隊指揮員,都預見到了這種可能。
8月10日前后,總參謀部有關人員研究了美軍水陸兩棲作戰(zhàn)的歷史和麥克阿瑟的經歷,認為如果敵人登陸,可能選擇鎮(zhèn)南浦、元山、仁川和群山。周恩來將此意見及時報告了毛澤東。毛澤東也認為這個可能性很大,并說,萬一遇上那種情況,朝鮮局勢就難辦了,沒有回旋余地了。
8月31日,第13兵團司令員鄧華在黨委會上判斷敵人將來反攻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以一部分兵力在朝鮮沿海側后幾處登陸;另一種可能是以一小部兵力于現(xiàn)地與人民軍周旋,其主力則在人民軍側后(平壤或漢城地區(qū))大舉登陸。會后,鄧華以兵團名義于當日將意見報告了中央。
中國駐朝鮮大使館研擬了《目前朝鮮戰(zhàn)爭局勢匯報提綱》(簡稱《匯報提綱》),十分明確而又具體地指出,美軍“估計可能在仁川或其他地區(qū)登陸”。敵軍正在仁川港外進行的種種活動,是在為登陸作準備。《匯報提綱》由柴軍武于9月7日親自帶回北京。8日,柴軍武向聶榮臻代總參謀長作了匯報。聶榮臻當即將《匯報提綱》批呈毛澤東。毛澤東十分重視,批示周恩來找柴軍武面談。當晚,周恩來召見柴軍武,詳細聽取匯報后,在《匯報提綱》上批示“印發(fā)常委各同志”。
因此,準確預判仁川登陸,并不是哪個部門、哪個人的獨家遠見,而是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的英雄所見。
“第二戰(zhàn)場”的幕后司令部
1951年5月31日,美國著名外交家、“蘇聯(lián)通”喬治·凱南奉國務卿艾奇遜之命,約見蘇聯(lián)駐聯(lián)合國代表馬立克,明確表示:“美國準備在聯(lián)合國或在任何一個其他委員會,或是以其他方式與中國人會面,討論結束朝鮮戰(zhàn)爭的問題?!?/p>
喬治·凱南的試探得到了蘇、中兩國的響應。經過多輪電文往來,1951年6月底7月初,中、朝與美方商定,于7月10日在開城舉行停戰(zhàn)談判。這是新中國與美國的首次外交斗爭,需要派一名得力大將趕赴一線指揮。
毛澤東召見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兼軍委總情報部部長的李克農,說:“我點了你的將,要你去坐鎮(zhèn)開城?!贝藭r,李克農嚴重的哮喘病復發(fā),平時靠藥物控制,每天須服用鎮(zhèn)痛劑才能入睡。他擔心誤事,就提出是不是改派伍修權或姬鵬飛去。毛澤東稍稍猶豫一下,說:“還是你去吧!”
按照中、朝兩黨協(xié)議,停戰(zhàn)談判的第一線由李克農主持,喬冠華為顧問,協(xié)助李克農。他倆不對外,但為了安全與保密,代表團內部稱李克農為“李隊長”,稱喬冠華為“喬指導員”。就這樣,一個“情報王”、一個外交家,組成了“第二戰(zhàn)場”的幕后司令部。
朝中方面首席談判代表是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大將,朝方代表是人民軍總司令部偵察局局長李相朝和人民軍第1軍團參謀長張平山;中方代表是志愿軍副司令員鄧華和參謀長解方。柴軍武被指定為志愿軍聯(lián)絡官,他“就是這次才改名為柴成文的”。
志愿軍代表團成立了黨委,李克農任書記,鄧華、解方、喬冠華等任委員,柴成文任代表團秘書長。
兩個世界紀錄
最長的靜坐紀錄誕生于軍事分界線的談判期間。美方堅持所謂“海空軍優(yōu)勢補償論”,拒絕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8月10日,美方老調重彈。朝中首席代表南日大將當即予以批駁后,等待美方的回應。不承想,美方首席代表、遠東海軍司令官特納·喬埃為了表明其決不讓步的態(tài)度,竟拒絕再發(fā)言,與助手們默契地耍起了沉默戰(zhàn)術。
喬?!坝袝r雙手捧著雙腮,有時用右手玩弄著面前的兩支筆”,一會兒又掏出香煙吞云吐霧。他的助手們則有的抽煙,有的寫寫畫畫,有的眼睛緊盯著中方代表。 面對美方的沉默戰(zhàn)術,中方代表沉著應對,“只是靜靜地坐著”。
“靜默”了近一個小時后,坐在中方參謀位置上的柴成文輕輕離場,來到距會場百米之外的“工作隊前指”請示李克農。李克農指示:“坐下去!”柴成文回到會場寫了“坐下去”三個字,傳遞給中方人員。雙方靜坐132分鐘后,美方終于忍不住率先開口:“我建議休會,明天上午10點繼續(xù)開會。”
最短的開會紀錄誕生于戰(zhàn)俘問題談判期間。美方第三項議程首席代表哈里遜發(fā)明了另一種拖延施壓戰(zhàn)術——“開會即休會”,以表明美方立場不可更改、不容討論。同時,等待美軍正在戰(zhàn)場上發(fā)起的攻勢取得勝利,以增加談判籌碼。他每天走進會場,不待坐穩(wěn)就急切地宣布休會,并立即退場。就這樣,開會的時間越來越短,2分鐘、1分鐘、30秒,最短一次只有25秒。在李克農主持下,中方見招拆招,在程序問題上奉陪到底,在原則問題上堅決斗爭,美方玩弄的把戲再次破產。
美國人創(chuàng)下的兩項世界紀錄,在老辣的“情報王”面前,成了幼稚的兒童游戲。
鮮為人知的反特清諜專項行動
1952年10月中旬前后,“聯(lián)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組織草擬了以正面進攻、聯(lián)合登陸、轟炸中國東北三省為重點的大規(guī)模陸海空軍作戰(zhàn)計劃,重點考慮從我側后方實施大規(guī)模登陸突擊,妄圖重演“仁川登陸”。為此,美軍舉行了密集的、規(guī)模不等的登陸演習。為應對美軍登陸作戰(zhàn),志愿軍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進行了規(guī)??涨暗姆吹顷懽鲬?zhàn)準備。
在這場登陸與反登陸作戰(zhàn)準備的背后,一場偵察與反偵察、滲透與反滲透、破襲與反破襲的情報戰(zhàn),悄然但激烈地展開了。
為配合登陸,從1952年11月起,“聯(lián)合國軍”開始以空中投送、海岸登陸、陸地潛入等方式,派遣大批特務,以小組、分隊形式深入朝、中后方;假扮百姓、官員、僧人、軍人等,在潛伏特工的配合下,偵察朝、中兩軍部隊、裝備、各級指揮員的詳細情況,策反、綁架、暗殺我方人員;核查我軍政機關、交通樞紐、重要倉庫等,伺機爆破或引導敵機轟炸;查明美軍與南朝鮮軍被俘人員關押地點,伺機營救;搜集氣象、地形、水文等各種情報,配合登陸準備。據不完全統(tǒng)計,1952年12月至1953年2月,美軍與南朝鮮軍共派遣82批近千人,其中一次性派遣30-100人的就有4起。
面對嚴峻的諜情,中朝聯(lián)合司令部于1953年2月17日發(fā)出了關于清剿匪特的指示,要求志愿軍和人民軍后方動用一切武裝力量,劃分責任區(qū)域,組織“全面性的徹底清剿”。朝鮮黨和政府則在北部整個地區(qū)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間諜斗爭。僅3月1日至10日,就抓捕匪特66名、可疑分子653名,繳獲大量物資裝備。
此次反特清諜行動,粉碎了敵人的諜戰(zhàn)攻勢,肅清了諜患,鞏固了后方,有力地配合了反登陸作戰(zhàn)準備。
“在戰(zhàn)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會場上也得不到”
在這場罕見的打談交織的戰(zhàn)爭中,彭德懷負責戰(zhàn)場,李克農負責會場。一武一文,一打一談。戰(zhàn)爭打了兩年九個月,談判談了兩年十七天。彭德懷在戰(zhàn)場上把美軍打得不得不一次次坐下來談,李克農在會場上與不得不一次次坐下來談的“山姆大叔”沉著周旋。彭、李二人這段場上場下的配合,可以化用彭德懷告誡部屬的話來歸納:“打得堅決,談得耐心?!?/p>
談判期間,美方拋出“??哲妰?yōu)勢補償論”,要求把軍事分界線放在“聯(lián)合國軍”陣地后方,其實質是想不戰(zhàn)而獲,白白得到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朝中方面嚴厲駁回,美方遂狂妄地叫囂:“那就讓飛機、大炮去辯論吧。”
美方還提出“限制機場設備”的建議,中方代表、志愿軍參謀長解方表示,美方這是在干涉別國內政。沒想到,美方竟厚顏無恥地說:“我們現(xiàn)在正在干涉著你們的內政。你修飛機場,修好了,我給你炸掉;你再修,我再炸?!苯夥脚饷婪酱恚骸澳銈兪褂密娛铝α坎荒艿玫降臇|西,卻企圖用談判的辦法得到。我坦白地告訴你們,你們永遠也不會得到你們使用軍事力量所得不到的東西?!?/p>
幾十年后,柴成文在《板門店談判》一書中寫道:“在戰(zhàn)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會場上也得不到,在雙方對等的軍事談判中,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p>
朝鮮停戰(zhàn)談判是公認的史上持續(xù)時間最久的停戰(zhàn)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經過58次大范圍、733次小范圍談判,兩易會場,五度中斷,前后歷時749天,才于1953年7月27日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
(摘自《黨史博覽》秦正)